“随证治之”的人文条件之四点建议

9.4.3、四点建议

病人要怎样做,才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总结了四点,:

1、有病就医主动点

《伤寒论.伤寒例》:“凡人有疾,不时及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身体不舒服了,积极就诊,该治疗就认真治疗,莫要抗,莫要拖,就怕小病醸成大病。有的病可以自愈,可自己并不清楚,需要医生来判断。不舒服了,找医生看看,可以不吃药就不吃药,需要治疗就治疗,如果有病不看,年轻时不断地“零存”,到一定时候“整取”,给你算总账,就麻烦了。

很多慢性疾病都因为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起居无常等,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一开始可能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随后发生形态异常。没有形态学意义上的“病”,有些人就认为是亚健康。殊不知,突发暴病,不一定都是实验检查的异常后才发生,往往是很多疾病暴发了,实验检查才会发现异常。

莫要因为没有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就满不在乎。生命有一套自我感应的警报系统,气化活动如果异常,一般会有感应。“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不要以为亚健康不是“病”,不积极治疗,延误病情。

2、心态平和点

患了什么病,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该怎样治疗,自己不要穷根究底,那是医生考虑的问题。有些东西清楚了,对心理会有负面影响,如知道了癌症等不治之症,有几个不增加心理压力?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反应,如发烧了,咳嗽加重了,大便次数多了,耳鸣明显了等等,有的可能是正气恢复,自愈机制增强,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心态不好,就可能失去康复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找医生复诊,自己莫要随便吃药,更不要兴师问罪。

找中医看病的病人,不少经过多种治疗,按照张仲景的说法,绝大部分属于“坏病”,证候病机一团乱麻,病难治,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怎么治得好呢?

有些病人先问医生治过这样的病没有,治好过这样的病没有,要多长时间治好等等,然后才决定是否就医。治好疾病,除了医生的临床水平,还与药物质量有关,与病人生活德行有关。哪一个医生治病能够打包票?任何一个医生,以前没有治过的病,并不等于治不好,以前治好过的病,并不等于每个都治得好。现在治病,大多有三个的医生,西医,中医,自己还上网查书治疗。有人认为,身体是病人的,治疗疾病,病人拥有知情权和自主权,可不问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病人的医学知识、临床体验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知情了,精神跨了;没有医学常识,自主了,破坏了生命的自愈力。

就病人而言,正确态度是保持平和心态,配合医疗,知情自主都是次要的。用自己查得到的本草文献,一一对照医生的处方用药,凭自己一知半解就评头品足,不见得是好事。病人把角色搞错了,自己当成了医生,对康复不利,但也不要掉进病人角色之中不能自拔。

有人患病之后,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关心,一点点不适感就表现得十分夸张,一讲述病情就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的人对他都不好;有人患病之后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实在不行了才就医;有人坚信赚钱才是硬道理,只要有钱进健身房,买保健品,就不会生病。有些病人,成天把病挂在嘴上,逢人便诉苦,千方百计地要检查出什么,没有查出什么,忧心忡忡又担心患了什么查不出的毛病。

有些病人自作聪明,看中医把手一伸,闭口不言,非要医生切脉讲病情。“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

高龄顽疾更应有一个平和心态,经年累月的药物和疾病的双重影响,加上年纪大了,彻底康复的可能性很小,治疗重在维护元神、元气,以带病延年为目的,争取在病态的动态平衡中,走向寿终正寝的生命终点。莫为了治好“病”,或者弄清楚“病”,加深元气、元神的伤害。

临床还有一些病人,有钱有势,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南朝宋的中医范晔,“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当时的皇帝问,为什么权贵的人效果不如贫贱之人的好,回答:“夫贵者出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

3、调整服药聪明点

病有不治,但医贵精心。医生要精心,病人也要精心,医生精心在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可靠性上,病人精心在生活调护和服药上。中药不是化学药物,汤剂不是分子药物,服药绝不能像西药那样标准化、规范化。煎药要服从治法,服药要注意药物反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服用药物的量和次数,该加量就加量,该减量就减量。

辨证论治没有统一的服药标准。病人要遵循医生的要求,根据胃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等实际情况,确定服药次数和服药量,同时,还要根据服药后的具体反应来调整,当减则减,当增就增。每个人的药物反应性不同,胃气的强弱不同,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医生不可能24小时守在身边来指导。我临床运用自拟处方六味安胃散,就从不给病人规定具体服用量,要求从3克开始,然后视大便情况调节,或增加或减少,有的病人0.5克,有的服10克,都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说明的是,自我调整药量是针对自然完整性的中药而言的。分子化合成、有效成分提纯的,偏性很大,一定要遵医嘱,莫要自作主张。

4、生活调理细心点。

生活涉及方方面面,都不自然绿色了,文化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一些违背自然生命规律的不良习惯,如熬夜上网、低头一族等。

这里主要谈谈饮食。饮食中充满了科技文化的添加剂、植物激素、农药化肥等等,这些都是百万年的生命没有接触过的,对生命和疾病究竟有什么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清楚。饮食是多维联系的重要内容,对疾病的影响很大。过去的饮食是自然绿色的饮食,种类也比较少,感冒咳嗽忌油,很多自己就好了,现在五花八门的饮食,加上这样营养那样营养的要求,许多感冒十天半月都好不了。

有个痰湿咳嗽的病人,用平陈汤加味治疗,复诊时咳嗽反而加重,很不满意,说开始喝药很舒服,昨晚上突然就加重了,问及饮食,晚饭吃了不少烧白。肥甘油腻之品,滋生痰湿,咳嗽怎么不加重。注意饮食,守方服用,三剂就不咳了。咳嗽大多是外感所致,属于感冒的一个症状,饮食调护很重要,如果对饮食缺乏细心体验,不知道那些饮食会影响/加重疾病,稀里糊涂地吃,要想康复恐怕很难。现在的饮食种类,和几十年相比,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很多是过去没有吃过的东西,尤其西餐的涌入,生命会出现什么样的因应变化,对疾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考,加上每个人对饮食的反应不同,同样饮食对不同人和不同疾病,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病人如果自己不留心饮食,要想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命的人是动态变化、多维相关的人,不只是形态解剖那样简单,病人之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生病之后,饮食、起居、情志都要注意调养。吃药而不养,疾病怎么好得了。疾病谁都无法避免,不可怕,可怕的是违背生命规律的生活。

(0)

相关推荐

  • 好不容易提升了血象,再障如何稳定病情?

    怎样让好不容易提升的血象保持稳定巩固?--这是通过治疗达到缓解的再障患者及家属所关心的问题,谈及再障血象再次降低的原因包含患者依从性以及医生方面的医源性.环境一块的外源性因素,把控好这些要点,可以更好 ...

  • 【赵绍琴:谈胆囊炎6种情况的证治】

    胆囊炎早期:可见右胁下时常作痛,伴见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此为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旋覆花10克,片姜黄 ...

  • 于书庄:中风病恢复期针灸证治及医案

    专家简介 于书庄,男,1924年生,河北省安次县人.18岁赴京跟随冯济卿.赵锡武.张文祥学医十年,1951年在京开业行医,1953年在北京中医学校任针灸教员.于书庄在临证中善于运用"气至病所 ...

  • 施今墨丨各种失眠的证治

    余多年临床所见之失眠有四种情况: 1.入睡不能: 2.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 3.时睡时醒极易醒觉. 4.似睡非睡,乱梦纷纭. 以病因论,可分十余种不同因素皆能导致失眠. 1.心肾不交失眠者,多属 ...

  • 周绍华  抑郁症证治经验

    周绍华 启东传统中医 今天 周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抑郁症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心脾两虚.脾肾阳虚.阴虚火旺5型辨治. 2.1肝郁脾虚:症见精神萎靡,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两胁胀满,腹胀腹泻 ...

  • 刘渡舟:我来系统谈谈心慌心悸的证治(收藏)

    I导读:刘渡舟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并配上医案把心悸的大部分情况都说得非常清楚,有全景蓝图在胸中临,证可以鉴别开来各式各样的心悸,这样使用经方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文章是干货,建议收藏反复看~ 试论心悸的证 ...

  • 【名家针方】于书庄:中风病恢复期针灸证治及医案

    针灸正骨知多少 普及针灸正骨技术知识,为广大中医针灸正骨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专家简介 于书庄,男,1924年生,河北省安次县人.18岁赴京跟随冯济卿.赵锡武.张文 ...

  • 【临床医案:临床胆病证治验案】

    胆属六腑之一,内藏胆汁,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因其形体中虚,属之于腑,藏而不泻,又类于脏,所以<内经>又名之为"奇恒之府".胆附于肝,胆汁来源 ...

  • 名老中医王子平的骨伤证治经验

    一.活血舒筋汤 [组成]当归9g 赤芍9g 片姜黄9g 伸筋草12g 海桐皮9g 落得打9g 羌活6g 独活9g 路路通12g 陈皮6g 续断12g 松节6g 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舒 ...

  • 【朱莘农:“夹阴伤寒”四期的证治】3

    夹阴伤寒,古方书无此病名.但一般认为,此病从色欲中得来,是年轻人易患之危险疾病,言下有谈虎色变之概. 予以为此证非单指入房致病而言,其阳虚阴盛,伏寒化热者,主要是体质先亏,真阳不足,不能鼓邪外达,以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