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及十首跟七夕有关的诗词

明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现在人们也习惯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双七节等等。从这些名字上就能看出,这其实是一个女人过的节日。

说到七夕节的风俗,主要就是“拜月”、“乞巧”和“拜织女会”。

先说“拜月”,古时候,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传统,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是故,她们常常愿意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再说“乞巧”,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所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盆)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若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宫女)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由是观之,所谓“乞巧”,大约就是盼能向织女乞得一双巧手吧。

三说“拜织女会”,就是一些少女和少妇,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会约在一起举行“拜月”和“乞巧”活动——于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将鲜花数朵,束红纸,插于瓶子,花前置一小香炉。凡参加者,都要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家,于案前焚香礼拜。然后,大家再坐在一起,一面吃着花生、瓜子,喝着茶水,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方散。

另外,七夕节还有些杂俗,比如晒书、晒衣、剪彩人(或贴于屏风,或戴于鬓边)、用树液洗头发、用花草染指甲、食七菜羹、食巧果(一种很特别的面点)等等。

七夕节及其节俗是最早一批(2006年5月20日)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说到七夕节的起源,当是来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是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朝的文学家任昉所著的《述异记》。该书中有这么一段: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译成白话就是:天河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她的工作就是不停地为天庭织出一件又一件的美丽的华服,由于十分辛苦,她很少笑容,也没有时间打扮自己。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就把她嫁给住在天河西边的牵牛。但没想到织女出嫁后,就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她跟牵牛每年相会一次。为什么每年入秋后的第七天,乌鹊的头顶会突然秃了?这是因为这天就是河鼓(“河鼓”是牵牛星加它一左一右的两颗星的合称,传说中,那两颗星,就是他跟织女生的两个孩子)与织女一年一度的在银河东岸相会的日子。当日,天帝(大概率是王母娘娘)会役使乌鹊在银河上架起一座桥梁,然后让牵牛挑着他跟织女的两个孩子,踩着这些乌鹊的头过河,所以这些乌鹊的头就被踩秃了……

其实,“织女”与“牵牛”这两个名字,更早在周朝时,就有了,但起初它们并非人名,而是星名。

牵牛星,又名牛郎星;织女星,又名天孙星,在银河以西,跟在银河以东的牵牛星,隔河而望。

关于这两颗星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诗经·小雅·大东》一篇中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跂,同“歧”,分叉状。周人已有星座的概念,他们认为织女星座是由三颗呈倒三角形排列的星组成的,这几句话的 意思是:你看天上那织女(这是已把织女星,或者说是织女星座给人格化了),虽然是日复一日的每天七次运转,但终归织不出美丽的衣服,再看那明亮的牵牛,同样也拉不了咱们人间的车子)这几句。

再后来,到了汉朝,织女与牛郎的故事又有了发展。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一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但这仍只是一个雏形。

所以,让织女与牛郎发生了实质上的关系,并带有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故事性叙述的,还是任昉。不过任昉所讲的故事,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织女与牛郎的故事,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的。

那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织女与牛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相传,织女与牛郎原都是天上的神仙。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她在见到过牵牛后,两人一见钟情,遂私订了终身,但依照天庭的法律,男女之间,是不允许私自恋爱的。于是,王母娘娘便将牵牛贬到了人间,并罚织女不停地织云锦。

从那以后,织女就整天坐在织机旁,从早织到晚,从晚织到早,经常是织着织着,就泪流满面了。但她还是会尽心尽力地织好云锦,为的就是能让王母娘娘大发慈悲,让牵牛早日回到天庭。

某日,她的几个姐姐看她整日愁眉不展地辛苦劳作,便求王母娘娘允许她们带她到凡间去玩上一天。正赶上那天王母娘娘心情不错,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话说牵牛被贬到凡间以后,投胎到了一个农民家中。

他七岁时,父母就都亡故了。

他父母死了以后,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就都由他的嫂子说了算了。他嫂子不是什么好人,待他十分刻薄,哥哥虽有心维护他,但惧于媳妇的威严,也不敢明着帮他。

当他长到十五六岁时,嫂子就逼哥哥和他分了家。他只得到了一间破屋和一头老牛。从此,他就跟那头老牛相依为命了。牛郎并不知道,那头牛就是当年在天庭,因替他在王母娘娘面前求情,也被王母娘娘贬到了凡间的金牛星君。

很多个寒暑过去了。一天,老牛突然对牛郎口吐人言,说道:“明天,将有几个仙女要到离咱村不远的一个潭中洗澡,你去把她们放在潭边的一件红色的衣服藏起来。那衣服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说话了,知道它不是一个凡物,就照着老牛的话去做了。

那红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虽然牛郎已经记不得织女了,但织女还是认出了他就是牵牛。于是,她就没有跟她的姐姐们一起返回天庭,而是留了下来,跟牛郎结为了夫妻。

牛郎在有了织女以后,日子过得一天天好起来,并很快就有了一双儿女。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

这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回来的牛郎告诉她:“老牛死了,它临终前,还说让我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可以披着它的皮飞上天去。”织女听后,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让牛郎赶紧把它的皮给剥下来。

牛郎刚剥下老牛的皮,忽见一阵妖风刮来,织女竟被刮到了天上。

牛郎赶紧取出一根扁担,桃上他们的一双儿女,披上牛皮,追到了天上。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正好赶来。见状,就从头上拔下金簪,在牛郎和织女中间一划,便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将牛郎和织女隔在了河的两边。

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在河的这边放声大哭,织女在河的另一边,望着他们也哭得是声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这场面感动了,便让牛郎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留在了天上,但只准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他们相会的日子,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

好了,关于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就介绍这么多吧。下面,咱们还是老规矩,一起来欣赏几首跟七夕有关的诗词吧。

第一首: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二首:严蕊的《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作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第三首: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四首:林杰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五首:白居易的《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第六首:李商隐的《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第七首: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八首:孟浩然的《他乡七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第九首:杜甫的《牵牛织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朦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第十首:罗隐的《七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