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秋田里的美味:豆虫
秋田里的美味:豆虫
文/胡桃夹子

豆虫,小名“瞎蜢尖”,学名豆丹。是我们农村名副其实的土特产,也是秋天特有的美食。
豆虫与桑蚕长的相似,但又多有区别。豆虫吃田里的豆叶,桑蚕吃树上的桑叶。桑蚕会“上山”(吐丝,作茧),豆虫会入地化蛹。
小时候的我就非喜爱吃豆虫。记得每年秋天,豆子收获完毕,生产队即派人用牛具翻耕土地。藏身于地下的“瞎蜢尖”,就会随着犁铧的前行,被翻了出来。:这时候我们多会跟在犁子的后面,捡拾这些不幸暴露身份的家伙。
那时候种地极少施用农药,所以地里的豆叶上都生长着很多豆虫。再加上本地人还没有认识到豆虫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所以这些被翻出来的豆虫,除少部分让人捡拾,余下的复又钻入土中,以待来年重生。
父亲曾给生产队犁田耕地。秋收放假的时候,父亲就会带上年幼的我一同“下湖”。“下湖”可不是专捡豆虫,主要是拾豆根做家里过冬的柴火。往往都是等临“放工”回家前,父亲才让我捡那露出地面的“瞎蜢尖”。我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小布口袋,不一会就能拾到“老点个(不少的意思,也说“老些子”)”。
回到家,将这些乱摇头,使劲想往外钻的家伙倒入水盆中,加清水泡上一会,然后洗净放入锅里,再放上适当盐,然后盖上锅盖,就可以升火煮了。等豆虫煮熟,掀开锅盖,扑鼻的香味即溢满了一屋。这时候妈妈会把豆虫盛出装人盆中,再倒点酱油醋在碗中,一同端上桌,一道美味就算成了。
豆虫虽然形象不怎么招人喜欢,可味道鲜美。豆虫的外壳肉质很厚,所以嚼起来很香,很有“筯道”。小伙伴们来我家玩,有几个经不住我的怂恿和满屋香气的吸引,竟敢伸出小手,捏起这煮熟了的豆虫大口朵颐起来。现在曾经儿时的伙伴,偶尔聚在一起,还会拉起曾经吃豆虫的勇敢和那豆虫的味美呢!
后来我上了中学,就再没“下湖”去抓过这“豆虫”,也就很少见到了。

当年大家也没拿豆虫当好东西。可是到了后来(是九几年我记不清楚了),竟然看着有人去田里抓豆虫,说有人收购,是拉到东海边的“灌云”县去卖。“豆丹”一名也是从那会听来的东海人叫法。也是从那时候才知道,这豆虫不仅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钙,镁,磷,铁含量也非常高,还能卖到国外创汇。
二零零五年,我去连云港业务,才又有机会接触到了这“豆丹”。
有一天连云港的朋友请客,就点了一份“豆丹”。朋友当时夸海口说这“豆丹”如何的美味。我只是笑笑。朋友见我反应平淡,即问我何故?我回答说,我们那可是“豆丹”的产地呢!朋友谔然一愣,随即又问:你虽是产地,但是你们会吃吗?这一句还真的问住了我。从小虽然常吃这“豆丹”,老家也只是水煮和油炸两种做法。这朋友在我沉思的瞬间,又开口说,我们的豆丹美食文化可是全国第一,世界闻名。“豆丹”不仅可以“煎,炸,炖,炒”还能做成罐头出口呢!经朋友这么一介绍,我也算开了眼界。当时真的非常佩服东海人的聪明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是一年金秋,可怎么没听说有人去抓“豆虫”,怎么没听说灌云人来收“豆丹”?一打听才知道,多年的大量使用农药,已致这“豆虫”频临绝迹了。听到这,心中殷殷升起一种可惜了的感觉。
我这才忽想起,真的有好多年没见过“豆虫”了!
本文网址:http://www.szlingb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32
(本文作者系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胡桃夹子先生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