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秋田里的美味:豆虫

秋田里的美味:豆虫

文/胡桃夹子

  豆虫,小名“瞎蜢尖”,学名豆丹。是我们农村名副其实的土特产,也是秋天特有的美食。


    豆虫与桑蚕长的相似,但又多有区别。豆虫吃田里的豆叶,桑蚕吃树上的桑叶。桑蚕会“上山”(吐丝,作茧),豆虫会入地化蛹。


    小时候的我就非喜爱吃豆虫。记得每年秋天,豆子收获完毕,生产队即派人用牛具翻耕土地。藏身于地下的“瞎蜢尖”,就会随着犁铧的前行,被翻了出来。:这时候我们多会跟在犁子的后面,捡拾这些不幸暴露身份的家伙。


   那时候种地极少施用农药,所以地里的豆叶上都生长着很多豆虫。再加上本地人还没有认识到豆虫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所以这些被翻出来的豆虫,除少部分让人捡拾,余下的复又钻入土中,以待来年重生。


    父亲曾给生产队犁田耕地。秋收放假的时候,父亲就会带上年幼的我一同“下湖”。“下湖”可不是专捡豆虫,主要是拾豆根做家里过冬的柴火。往往都是等临“放工”回家前,父亲才让我捡那露出地面的“瞎蜢尖”。我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小布口袋,不一会就能拾到“老点个(不少的意思,也说“老些子”)”。


    回到家,将这些乱摇头,使劲想往外钻的家伙倒入水盆中,加清水泡上一会,然后洗净放入锅里,再放上适当盐,然后盖上锅盖,就可以升火煮了。等豆虫煮熟,掀开锅盖,扑鼻的香味即溢满了一屋。这时候妈妈会把豆虫盛出装人盆中,再倒点酱油醋在碗中,一同端上桌,一道美味就算成了。


    豆虫虽然形象不怎么招人喜欢,可味道鲜美。豆虫的外壳肉质很厚,所以嚼起来很香,很有“筯道”。小伙伴们来我家玩,有几个经不住我的怂恿和满屋香气的吸引,竟敢伸出小手,捏起这煮熟了的豆虫大口朵颐起来。现在曾经儿时的伙伴,偶尔聚在一起,还会拉起曾经吃豆虫的勇敢和那豆虫的味美呢!


    后来我上了中学,就再没“下湖”去抓过这“豆虫”,也就很少见到了。

    

   当年大家也没拿豆虫当好东西。可是到了后来(是九几年我记不清楚了),竟然看着有人去田里抓豆虫,说有人收购,是拉到东海边的“灌云”县去卖。“豆丹”一名也是从那会听来的东海人叫法。也是从那时候才知道,这豆虫不仅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钙,镁,磷,铁含量也非常高,还能卖到国外创汇。


    二零零五年,我去连云港业务,才又有机会接触到了这“豆丹”。


   有一天连云港的朋友请客,就点了一份“豆丹”。朋友当时夸海口说这“豆丹”如何的美味。我只是笑笑。朋友见我反应平淡,即问我何故?我回答说,我们那可是“豆丹”的产地呢!朋友谔然一愣,随即又问:你虽是产地,但是你们会吃吗?这一句还真的问住了我。从小虽然常吃这“豆丹”,老家也只是水煮和油炸两种做法。这朋友在我沉思的瞬间,又开口说,我们的豆丹美食文化可是全国第一,世界闻名。“豆丹”不仅可以“煎,炸,炖,炒”还能做成罐头出口呢!经朋友这么一介绍,我也算开了眼界。当时真的非常佩服东海人的聪明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是一年金秋,可怎么没听说有人去抓“豆虫”,怎么没听说灌云人来收“豆丹”?一打听才知道,多年的大量使用农药,已致这“豆虫”频临绝迹了。听到这,心中殷殷升起一种可惜了的感觉。


    我这才忽想起,真的有好多年没见过“豆虫”了!

本文网址:http://www.szlingb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32



(本文作者系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胡桃夹子先生近照)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一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第五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二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四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三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六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七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八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九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十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十一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十二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十三回

【灵璧小说】武大郎正传  (第十四回)大结局

(0)

相关推荐

  • 吃豆虫

    豆虫,就是黄豆地里专门吃黄豆叶子的一种虫子. 成虫体长五六公分,通身绿色,身上有花纹,深绿色的头部就像一顶帽子紧扣在身体的一端,下面长着一排小牙齿,用来啃食豆叶,尾巴上有一根尖尖的软刺. 没见过豆虫的 ...

  • 这种虫子你敢吃吗?长得像绿巨人一样是顶级美味

    说到饮食文化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我大食国相提并论了,相信不少小伙伴还记得此前我们曾经科普过一种名为沙虫的生物(详见:没吃过这种虫子的人,就无法理解什么叫做极致的美味!).这篇文章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

  • 【灵璧故事】秋兰大婶

     秋兰大婶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秋兰大婶终于老了",这是我前几天见到秋兰大婶后,从心底发出的感慨.秋兰大婶是我的老街坊,我们一个生产组,住的不远,就是鸡鸣 ...

  • 淡水鱼养殖技术之鱼波豆虫病的防治方法

    由漂浮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固着虫体为背腹扁平的梨形:游动虫体呈卵圆形,背面稍突,腹面凹陷:大小为5-12微米×3-9微米.腹侧面有一条纵的口沟,由口沟前端的生毛体长出二根或四根后 ...

  • 四十三. 老照片背后的航海故事——“秋河”轮的轶事

    相识"秋河"轮 "熊岳城"轮被公司调度一纸电报去"追风"了.台风在中国苏杭大地笃悠悠地旅游了一阵子,但带给苏杭大地一地鸡毛.它一路横行,一路 ...

  • 【乡村人物】十五:我的启蒙老师:​找豆虫

    听说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号 杂谈与时评(zatanyushiping) 找豆虫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也是老张家人,叫张立功.张立功年轻的时候就有点驼背,走路又喜欢低着头,好像在找地里的豆 ...

  • 人间故事 | 秋泥:夏天的样子

    人间故事 午夜梦回,我梦到的永远都是老院儿场景,从来不会是其他地方. 夏天的样子 文 | 秋泥 2018年,我曾在小说<魔术师>里有过这样的描写:"马路对面的街心公园一览无余.公 ...

  • 美食:五星大厨教你做经典美味豆香酱,保证你看了视频就想做着吃

    美食:五星大厨教你做经典美味豆香酱,保证你看了视频就想做着吃

  • 【乡村人物】我的启蒙老师:​找豆虫

    听说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号 杂谈与时评 找豆虫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也是老张家人,叫张立功.张立功年轻的时候就有点驼背,走路又喜欢低着头,好像在找地里的豆虫,就有了外号找豆虫. 找豆虫初 ...

  • 皎好秋夜百虫低唱,亘古长存的那些秋籁声(鸣虫)

    古人有听虫鸣而饲养昆虫的习俗,据有关文字记载始于唐代.当时,首先被饲养的昆虫是蟋蟀,<开元天宝遗事>说:"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子,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