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不仅仅是掌握几个方子

2021-06-29 17:41

·徐小丽LittleLily

刘敏如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名老中医,从事医、教、研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在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连续1年多时间,朝夕跟随导师临床,涉及妇、内、儿等科,深得她耳提面命,现将其部分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发展理论,指导临床

导师常言发展中医,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知识和观念,发展理论,规范病证,进而提出治法,组成有效方药,开展实验和临床试验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其基本点在于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以医统药,不能废医存药,以药统医,科研不能轻医重药,用药理指导临床处方,出现中药西药化的倾向。

导师治学严谨,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师古不泥古,同时借鉴现代医学发展中医理论。她创先系统整理了经、带、胎、产、乳中医生理观,进而寻求其科学依据,提出了“月经周期调节机理中医观”的研究方向,指导博士生进行了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的实验研究,通过多项指标的同步检测,获得了月经周期气血变化呈月节律、月波动现象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又对黄体功能不健患者进行月节律观察,发现患者未出现月节律现象,当采用补肾填精法治愈后,即呈现出月节律变化;此实验研究亦初步印证了她提出的“痛经发病与经期气血变化波动有关,故疼痛随月经周期发生”的见解,发展了“不通则痛”的认识。又如通过实验论证了产后“多虚多瘀”传统生理观的科学性,为研制提高产褥生理复旧的新药“产泰”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应用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崩漏病的研究中,提出了“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因果相千、最终导致气阴双亏”的见解,主张气阴双补贯穿崩漏的始终,由此组成益宫止血经验方进行新药开发研究。导师近十余年来,提出了“补肾中药对女性生殖轴影响”的研究方向一,指导各届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填补肾精促卵泡发育与排卵的研究”、“更年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填补肾精调整更年期卵巢功能的研究”、“黄体功能不健的中医学病机研究”、“补肾中药对雌性更年期大鼠生殖功能轴调控的实验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对雌性去势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影响”、“补肾复方对去势雌性大鼠骨影响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初步结论:补肾复方能从不同侧面对生殖轴有明显的影响,对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失调所致的月经失调、不孕、更年期综合征有效,主要表现在促进卵泡发育、排卵、促进黄体形成、调整卵巢功能、提高大脑皮质海马区尼氏小体的活力、降低骨转换,提高骨密度,调整更年期妇女机体失调状态的作用,基本证实了补肾中药对生殖轴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补肾气疗法”,结果初步表明补肾气疗法属非激素调节,但取得激素调节的某些相似疗效,其研究成果在中医妇科领域中卓具先进性和创新性。

衷中参西,辨证辨病

导师具有雄厚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亦不乏西医的理论与技能。中医与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但二者又密切相关,导师临床上将传统的中医诊察与现代检验手段相结合,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现代生理病理与中医病因病机相结合,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认识疾病的特异性,掌握其发生、发展、转归的特殊规律,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关键,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既有助于治疗无症可辨的疾病,又避免了单纯辨证的局限性。临床上立足在辨病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灵活运用。但是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离开中医理论,放弃中医辨证施治,用中药药理去对应病症,不讲求立法组方,机械地按照药理组成中药方剂。二是只局限外在宏观辨证,不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如治疗女性不孕症,临床上很多患者无证可辨,导师多寻求西医学病因病理,分为内分泌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免疫因素等针对性治疗。西医的内分泌因素,多为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生殖轴功能失调,中医责之于脑一肾一天癸一胞宫轴失调,其最基本的病机是肾气虚,强调补肾气以资天癸,养精血以调冲任,组方用药多用淫羊霍、黄精、紫河车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补肾的基础上,重用活血化疲之莪术、王不留行、水蛭及化痰软坚散结之海藻、昆布、橘核、夏枯草、炙远志、薏苡仁等。输卵管因素多与输卵管慢性炎症有关,临床辨证多为气滞血痰夹湿热,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法。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不孕,根据“肾主生殖”的理论,导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故补肾贯穿于不孕症的治疗始终。至于补肾阴阳的侧重,应视病人证侯寒热偏颇而定,根据阴阳互根的原则,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妇科特色,择期论治

妇女月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为胞宫藏泻有度,月经规律。若阴阳气血变化失去正常的规律,就会导致月经病的发生。因此,导师强调调经当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阳气血变化特点而选择用药,达到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作用,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周期。因“经水出诸肾”,补肾法贯穿于调经始终,此乃调经之常,而择时用药则为调经之变。卵泡期,血海空虚,阴阳气血不足,当平补肾阴肾阳为主,方选归肾丸加减,促进卵泡发育;经间期,是阴阳转化,排出卵子的关键时期,在平补肾阴肾阳的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之品,促进阴阳转化,以利卵子排出,如王不留行、皂角刺、急性子等;黄体期,阴阳气血俱盛,为孕卵着床做准备,当补肾健脾,填补肾精,常用寿胎丸合四君子加淫羊藿、肉苁蓉、黄精、熟地等有利于健黄体,改善子宫内膜,提高孕育的成功率,但不可轻投活血化瘀药物,以免误伤早期胎元;月经期:血室正开,经血以排出为畅,当活血化瘀,因势利导,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牡丹皮等。

除月经病以外,治疗妇科其他疾病也要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如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均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治本,除了选用破血行气之力较强的获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以外,常常加活血之力强的动物类药,如水蛭、土元、鳖甲等;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牡砺等,以期达到消散癥积的目的;经期当因势利导,活血化瘀,促进瘀血排出。但子宫肌瘤同时要防止“瘀血内停,血溢脉外”所致的出血量多、经期延长。一般嘱患者经期第1天来诊,如果量不多,可以适当采用和缓的活血化瘀、因势利导的方药,如桃红四物汤,经行第4天开始用固摄止血药,少佐活血止血药;如果经行第1一2天即量多如涌,当以固摄止血为主,辅以化瘀止血,以减少血量。固摄止血多选用益宫止血方,缩短经期,减少经量;流血时间长者,常加五味消毒饮、土茯苓、贯众、败酱草、鱼腥草等清热解毒利湿,防止继发性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为主,常用乌药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酌加合欢皮、灵芝、水牛角镇静安神,疼痛重者加水蛭、全蝎活血祛风止痛。

钻研更年,持续不断

导师近年来主要指导研究生进行持续的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研究,从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临床预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卓具先进性和创新性。男女均有更年期,是人一生中的一个年龄阶段,即生殖能力开始减退至完全终止进人老年的渐进的生理过渡。导师精辟地指出,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无论男女,在更年期,生理上均处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血渐亏的状态,表现为男子精少,女子绝经,此阶段阴阳易失平衡而出现以肾气虚为主症的诸证。肾是发动元阳、滋生元阴、蒸腾肾气的重要脏器,即肾是“阴阳之本,元气之根”,肾气资生的“天癸”,是一种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的精微,“肾主生殖”与天癸密切相关。提出“补肾气疗法”来改善更年期机体肾气亏虚、天癸衰竭、冲任脉虚的生理匾乏状态,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维持脏腑正常功能活动,预防和治疗与更年期相关的各种病证。指出选方用药男女应各有侧重:女子以阴为本,阴主藏,主守,其形在外,以阴柔之质为态,故女子重在不伤阴血,时当育阴,但“育阴当扶阳”;男子以阳为纲,阳主动、主泄,其形在外,以阳刚之气为表,故男子重在不伤阳气,时当扶阳,但“扶阳必配阴”。

临床与实验初步证明:“补肾气疗法”与西医的“激素替代疗法(HRT)”两者作用结果基本相同,而理论及作用机制却不尽相同。“HRT”是外源性的添加,很难针对不同个体动态提供合适的用量,因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引起一系列副反应;补肾气疗法所选用的补肾复方无雌激素或植物雌激素成分,不同于外源性补充雌激素来达到治疗目的,其作用不完全是或不直接是对生殖轴产生影响,可能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激发自身激素调节而发生效应的。“补肾气疗法”与“HRT”具有殊途同归的作用,“补肾气疗法”具有无激素副作用的优势和天然药物治疗的特色。导师主张对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应充分利用我国自己的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和发挥中医药防治更年期相关疾病的有效治法,但亦赞同不能因“HRT”的副反应而全盘否定,对于严重的更年期相关疾病,提倡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但是激素用量相对减低,用药时间缩短,病情控制后全采用中药治疗,说明导师尊重科学,不固步自封地客观态度。

导师治学严谨,医学理论宽厚,虽年已古稀,但是思维灵活,接受新知识快,时有创见。临床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疗效卓著,深感其临床功底深厚,思维灵活,医术精湛,特别是疑难病不乏治愈、显效案例,限于篇幅及本人水平,本文仅就导师部分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做初步总结,有待于进一步深人学习、整理及总结,以飨读者。

刘敏如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名老中医,从事医、教、研工作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妇科各种疑难杂症,在治疗女性不孕症方面,衷中参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求因论治,疗效卓著。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连续一年多时间,朝夕跟随导师临床,兹将其部分经验略作总结。

衷中参西,求因论治

运用中医学观点,认为中医学受孕育胎的三个必备条件。第一,阴阳完实:男女双方必当成年,发育健全,男精壮,女经调。第二,阴阳和:男女无生殖器官畸形,无碍交合,媾精需于氤氲之的候期(排卵期)。第三,两精相搏,种子胞宫:男女生殖之精相搏,并能种植于发育良好的胞宫,还须得肾气、天癸、冲任、气血的资灌方能成胎。临床参照西医在此方面的研究,将女性不孕分为内分泌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免疫因素生殖器炎症因素等;将男性不育分为性功能障碍因素、精液异常因素、免疫因素、性腺炎症因素等。在临床实践中,衷中参西,通过详细询问病情、病史、既往相关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求因论治,从而为采取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就女性不孕而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内分泌因素和输卵管因素。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不孕,根据“肾主生殖”的理论,导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故补肾贯穿于不孕症的治疗始终。

调经种子,补肾为先

刘教授根据古今对天癸的认识及“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通脑”的理论,提出了“脑一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主司生殖”生理,阐述了肾主生殖是由天癸来体现,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脑一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与西医学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性腺轴调节女性内分泌,调控生殖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任何因素导致该轴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排卵障碍,表现为月经失常,最终导致不孕。刘教授认为肾虚是排卵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阴阳互根,相互化生,肾阴或肾阳不足,均可导致卵子发育、成熟、排出障碍。因此,在治疗上,当从整体出发,详辨阴阳、虚实、寒热,而后立法用药,使肾精得充,经血得调则胎孕自成。以归肾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芜丝子)为基础方,补肾气益精血,根据肾阴虚、肾阳虚的偏颇加减。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芍、龟板等;偏肾阳虚者,加续断、仙茅、淫羊蓝、肉从蓉、巴戟天、鹿角胶等。此外,兼脾虚者,加白术、党参、黄芪等健脾;兼肝郁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疏肝;兼血瘀者,加丹参、鸡血藤、川芎、牡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兼痰湿者,加苍白术、陈皮、薏苡仁、车前子、石菖蒲、胆南星等除湿化痰。

临床上除根据不同证型辨治外,还结合妇女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用药,提倡根据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特点而“择期论治”,达到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作用,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周期。卵泡期,血海空虚,阴阳气血不足,当平补肾阴肾阳为主,方选归肾丸加减,促进卵泡发育;经间期,是阴阳转化,排出卵子的关键时期,在平补肾阴肾阳的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之品,促进阴阳转化,以利卵子排出,如王不留行、皂角刺、急性子等;黄体期,阴阳气血俱盛,为孕卵着床做准备,当补肾健脾,填补肾精,常用寿胎丸合四君子加淫羊藿、肉苁蓉、黄精、熟地等有利于健黄体,改善子宫内膜,提高孕育的成功率,但不可轻投活血化瘀药物,以免误伤早期胎元;月经期:血室正开,经血以排出为畅,当活血化瘀,因势利导,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牡丹皮等。

活血利湿,疏管通络

输卵管阻塞是不孕证最常见因素。输卵管疾病除先天因素外,常因急慢性输卵管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手术后盆腔黏连等所引起。这些疾患造成输卵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积水等病理改变,最终造成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影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而不能受孕。临床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少腹痛,或牵及腰骶部,呈胀痛、刺痛或隐痛,可伴有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月经前后加重,经血夹有血块、痛经等,刘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是胞络瘀阻,或兼气滞,或兼寒湿,或兼湿热,但以湿热瘀血互结最为常见。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可改善输卵管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使输卵管蠕动增强,进而粘连得松解,使阻塞恢复通畅。清热利湿常选用四妙散、甘露消毒丹;活血化瘀常选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气滞者加四逆散、香附、青皮等;寒湿者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还需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等破血逐瘀之品。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输卵管阻塞,均加引经通络之品,如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急性子等。

调畅情志,疏肝解郁

当今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一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一医学模式,刘教授认为“中医的诊疗方式,最有利的是能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不能仅从生物学单方面治疗疾病,同时要从心理、社会各方面考虑患者所受的综合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不孕患者多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沉重压力,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更加不利于孕育,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不孕症时重视肝郁病机,强调宜调畅情志,疏肝解郁。尤其对那些不明原因不孕症,部分为心因性不孕,一方面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心理治疗。通过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仔细聆听患者的苦楚,释放其存在的压力,努力开导,缓解焦虑、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让其保持心情舒畅偷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均有利于提供孕育率。

通过跟随导师刘敏如教授一年多临床学习,深深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刘教授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从一般病到疑难杂病,在诊治过程中都蕴含着其灵活多变的思维。作为后学者,我们一定要打好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才能逐步体会名家的学术思想。因此继承名家的学术思想,一是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能力,从复杂的病例中寻求共性;二是要善于与名家沟通,在提问中学习,在交流中反思,才能较全面地总结其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以便后来者继承。

1办学习班的目的是传承经验和特色

首先我想说:学习班讲授有些不同的学术交流,我和这次前来为学习班讲课的几位同仁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彼此的讲授内容,做了一些小调整,不完全按照材料照本宣科,重点谈学术观点、科研思路、临床思维,形式上采用讨论式。

主持人说,我带领我的“传承人”团队,现在我还不好意思说这是我的团队,他们都是我曾经的博士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分在了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们彼此也经常有交流。

办学习班的目的是传承经验和特色,目前很强调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学术上有没有流派?有,但是否要独树流派?下面我将讨论这个问题。

要说传承,我主要在培养研究生教学中结合传统师徒方式进行传承教育,我曾经带的研究生,他们又一代一代地带研究生,已经到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比如说今天来的有一位70岁的谭万信教授,他在中医各方面的教养和学识比我更加扎实,他已经传承三代了,他的研究生也都带了研究生;还有杜惠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院长,她已带了两代传承人;还有吴克明教授培养的博士也已经带研究生了,姜向坤博士也带了弟子,这就叫传承吧。他们可以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何况我本来也不怎么蓝(笑)。

2建议传承“医系”特色,不宜强调学术“流派”

我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传承,形成了它的学术体系特色,便形成了它的医系。与学科各具特色的医系共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我希望曾经的和将来的弟子,如果赞同我的学术观点,自愿共同组建一个医系,我表示欢迎。这个医系能一代代稳定地、科学地传承与发扬,以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是我们的愿望。有同仁支持“医系”这个提法,并建议成立“刘敏如女科医系学会”,如果这个提法仅指个人,确实不敢当,如果“医系”是体现学术源流,首先是中医药学源头和历代某些医家的学术特点以及当今后继人形成的学术特色,整合成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一支力量,冠上该医系中的当代人物代表,以利开展医系工作,还可予以接受。

无论是流派或是医系的称谓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医药,传什么?首先是传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传中医妇科学的特色,再加上一代代传人自身的独到的临床经验。实际上“传承”从大的方面理解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生物的生存竞争也具有传承的内涵;人类的传承行为和传承方式的进步保证了生命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从传承中发展的,传承内容有主流,也有周边条件,逐渐形成事物的特点特色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所以传承不是单一性的,是综合性的,具体到文化的传承、医学的传承,甚至小到技巧的传承都不是“绝唱”,而是提炼出来的事物特点特色,我们中医讲的传承性质上也是如此,所以我建议提倡“医系”传承,科学发展,而不采用旧有称谓“流派”; “流派”这个提法特别是这个“派”字比较世俗混杂,如武当派、少林派···,而且很容易把自身“固步自封”,用“医系”体现传承所获得的医学学科特色系统,则更有利交流促进发展,更能表达中医的传承精神。

3中医主要传承什么?精、气、神

我们中医人要传承什么?我总结了一句话:以中医人的精、气、神为载体,传承中医学术优势。我这里不是指中医学所论的精、气、神,而是中医人的精、气、神。

什么叫中医人的“精、气、神”?我们中医人首先要有中医学“精”的含金量。什么是气?就是中医人的学术气质和仪表气质。中医人的形象还留下“穿长袍、留胡子”的印象。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有一个临时跟着我的学生,他20几岁就留个小胡子,想表现出一个“老中医”的样子,我跟他说你把胡子剔了,因为你才20几岁,没有必要装成一个“老中医”。还有“神”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事业道德精神和仪表精神。我觉得自己83岁了还有点精、气、神,如果再年轻一点就更好。

接下来我要说到学术会议的问题。今天会议标题是“临床经验”,这也是目前学术会议的一个主流,看到本次学习班的讲课资料,在座的同仁们可能有点失望,“刘敏如讲的是中医妇科发展的预测和思考。”这是决策者的事和我们有多大的关系?作为中医妇科人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懂得妇科发展是怎么样的,我们才能够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够想到去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把每一个妇科工作者都当成是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复制者,复制容易,创新难,你必须思考如何参与你的事业发展。

我们参加中医学术会议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学术会开个几天就走了,究竟这个学术会上你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什么意见?没有交流,没有融汇,最现实的是拿到了一张继续教育的学分。你自己问一问,回去之后得到了什么?你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个学分,验方、经验方?你治疗痛经怎么治?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怎么治?老师讲了几个方子就赶紧记下来,对其它的都不感兴趣。

我们参加学术会议更重要的是学术交流,提高我们临床理论与实践水平。而参加学习班与参加学术会议有些区别,进学习班主要是学习老师的科研、临床思维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就像刚刚姜向坤博士谈的,如果没有理论的发展,临床水平是提不高的,你就是拣一个方、拣几个法,对不上号一样不会显疗效,最后还得你自己摸索,把学来的“方法”丢了。

4临床思考比临床经验更重要

不要觉得老中医最大的经验就是几个经验方,临床思考比临床经验更重要。

我老了才敢说这个话,我们中医人从大的面积来说,就是不善于思考,善于拣着跑,拣什么?拣西医的,人家出一个什么问题,我们马上跟上去。比如说“多囊卵巢综合症”,以前中医没有这个名字,现在“多囊卵巢综合症”在临床上很常见。于是我们就说中西医治疗多囊卵巢怎么怎么着,就看人家怎么用的,就拣几个方,结果还是疑难病例,还是治不好。那你怎么办呢?要有自己的中医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你就要研究中医怎么样叫做“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医针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机理是怎么样的。翻阅我们的历史,实际上中医有记录,但是不叫“综合症”,也没有把它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时代学术的进步。今天我们应该取一个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相对应的名称,然后用我们的机理、我们的临床诊断,也可以参考西医的诊断,这才是我们的道路。

比如说我的老师就提出了一个“经断前后综合症”这个病因,他提出的时候就说跟西医的“更年期”是一致的,但是中医就叫“经断前后综合症”。那个时候我跟着他,他让我写“经断前后综合症”。我写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太好了,经断前后,时间就是更年期这个时候,又是诸证,实际上就是综合症。我写的时候有几个字老转不过弯,人家叫综合症,我们叫什么,怎么体现它是综合症,那个时候除了我最年轻之外,其他都是年纪大的。有一个前辈曾敬光老师,改了我几个字,我至今都非常崇敬他这几个字改的好,在我的很多文章当中,我特别指出曾敬光老师给我改的是“这些症状三三两两的出现”,改的非常好,那就是一个症状,我们现在全部用的就是“经断前后综合症”,现在一些年轻人又把这个丢掉了,不再用“经断前后综合症”。不过现在我建议用“更年期综合症”,这个更通俗,更易懂。所以这些就是发展,是思路上的发展。思路上的发展对你有什么好处?指导你的临床。虽然我们继承前辈的东西,但是在脑子里还要有自己的东西。

就像刚才姜向坤博士说的,月经周期怎么调?中医理论只是讲了产生的机制,没有讲调节机制,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理论缺如,应该研究。根据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我提出了一个中医的月经调节的推测模式:月经周期的四个生理阶段(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连续与规律再现,是由肾气消长、气血盈亏变化、受天癸调节来实现其周期变化,姜向坤博士据此立题研究,初步证实了月经周期气血盈亏变化的月节律,从而指导临床,分期调经论治。依此拟定四期调经法和相应处方。应该说这就是科研思路和实践,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学术会议的交流首先应该是启发科研思路和临床心得。

刘敏如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名老中医,从事医、教、研工作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

1.产后催奶汤

【处方】当归10g,黄芪20g,生花生米50g,通草2g,猪蹄一对

【用法】将猪蹄、花生米炖烂后入药, 再文火炖半小时即可。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者。

【主治】产后冲任虚损, 血海亏虚, 化源不足而致缺乳。

2.产后调血汤

【处方】当归10g,黄芪30g,川穹10g,生姜3g,鲫鱼半斤

【用法】将鲫鱼与药物煎汤, 不放任何调料, 于产后1至3 日内服用,日服2至3 次。

【主治】使子宫收缩, 使恶露排出流畅。

3.产后健脾汤

【处方】薏苡仁30g, 莲米20g, 砂仁6g, 糯米草根30g (洗净) , 瘦肉少许(猪、鸡、鱼均可) , 大米30g。

【用法】上述药、肉、米加适量蔬菜、食盐熬粥服用(一次量),适用于产后脾胃较弱、食欲欠佳者。

【主治】能使后天之本得固, 气血生化有源, 脏腑功能得以改善

4.产后养阴汤

【处方】明沙参30g,首乌、麦冬、百合、五味子、女贞子各20g,小麦30g,芡实15g,仔鸭一只。

【用法】熬成糊状, 放糖或盐服用。亦可将仔鸭炖熟后入药煎汤。适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后口眼干燥、大便难, 汗多者。

【主治】阴血得复, 产后诸症自除

5.产后滋补汤

【处方】生晒参2g (或明沙参30g) ,黄芪20g,当归10g,枸杞20g,陈皮6g,仔鸡半只(或鹌鹑4 只或肉鸽1 只或瘦猪肉一斤)

【用法】将仔鸡等炖熟后入药煎半小时即可。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术后。具有补养气血, 恢复分娩致生理性消耗的作用。

【主治】阴血得充, 元气渐复, 产后生理性消耗得到修复。

6.坐浴方

【处方】 黄柏30克,银花藤30克,百部30克,薄荷30克。

【加减】霉菌性者加雄黄3克、硼砂3克,滴虫性者加乌梅20克,老年性者加秦艽30克、萆薢30克、甘草30克。

【用法】布包煎水坐浴。

【主治】阴痒

7.消斑内服方

【处方】杞子20克,黄芪20克,首乌2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蝉蜕9克

【主治】阴燥

8.消斑外用方

【处方】黄芪6克,丹参6克,紫草6克,白芷6克,甘草6克,青蒿6克,薄荷6克。

【用法】共为细末,香油浸泡,消毒后外用

【主治】阴燥

9.阴痒坐浴方

【处方】黄柏30克,银花藤30克,百部30克,薄荷30克。霉菌性者加雄黄3克,硼砂3克,滴虫性者加乌梅20克,老年性者加秦艽30克,萆薢30克,甘草30克。

【用法】布包煎水坐浴。

【功效】清热解毒,杀菌止痒。

【主治】妇科炎症伴有瘙痒

用食物补其虚、填其精、复其元

追溯历史,早在《周礼、天官、疾医》中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素问·脏气法论》亦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这些论述为产后药膳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张仲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中冷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唐《食疗本草》用鸡子、醋、好酒煎汁服用治产后血不止等。

刘敏如教授介绍,产妇因临产用力、产创出血,致使元气受损,百脉空虚;而产后淤血又易停滞于胞宫,故往往处于多虚多瘀的状态。虚则易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等而变生诸症;瘀则胞宫、冲任被阻,旧血留滞,新血不得归径,进一步伤血耗气。

因此,补虚祛瘀为产后病治疗关键。可是产后胃气较弱,不堪大寒大热及峻猛逐邪之品。于是需要顺应产褥期的生理状态,用食物补其虚,填其精,复其元。

产后调血汤

材料:当归10g,黄芪30g,川穹10g,生姜3g,鲫鱼半斤。

用法:将鲫鱼与药物煎汤,不放任何调料,于产后1至3日内服用,日服2至3次。

解读:本方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生姜温经通脉;气为血帅,伍以黄芪补气生血。鲫鱼“和五脏,通血脉”又“主虚羸”。合用之即能补虚,又可调血,以促使子宫收缩,使恶露排出流畅。

产后健脾汤

材料:薏苡仁30g,莲米20g,砂仁6g,糯米草根30g(洗净),瘦肉少许(猪、鸡、鱼均可),大米30g。

用法:上述药、肉、米加适量蔬菜、食盐熬粥服用(一次量),适用于产后脾胃较弱、食欲欠佳者。

解读:“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腹皆禀气于胃”。只有脾胃得健,食欲转佳,运化正常,才能使后天之本得固,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得以改善。故用薏苡仁、莲米健脾,砂仁、糯米草根养胃,瘦肉补虚。

产后养阴汤

材料:明沙参30g,首乌、麦冬、百合、五味子、女贞子各20g,小麦30g,芡实15g,仔鸭一只。

用法:熬成糊状,放糖或盐服用。亦可将仔鸭炖熟后入药煎汤。适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后口眼干燥、大便难、汗多者。

解读:由于产后亡血伤阴,故以沙参、麦冬、百合养阴生津。肾主藏精,肝司藏血,精血同源又互生。故以首乌、女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芡实敛阴;小麦“养心、益肾、和血、健脾”。鸭能滋五脏之阴,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与诸药合用,可令阴血得复,诸症自除。

产后滋补汤

材料:生晒参2g(或明沙参30g),黄芪20g,当归10g,枸杞20g,陈皮6g,仔鸡半只(或鹌鹑4只或肉鸽1只或瘦猪肉一斤)

用法:将仔鸡等炖熟后入药煎半小时即可。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术后。具有补养气血,恢复分娩致生理性消耗的作用。

解读:本方用当归补血,枸杞滋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用仔鸡、鹌鹑、肉鸽、瘦猪肉以滋补精血。然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顾。故用参、芪大补元气,与归相配补气以生血。更佐陈皮健脾理气,以防呆填腻补伤胃之弊。如此则阴血得充,元气渐复,产后生理性消耗得到修复。

产后催奶汤

材料:当归10g,黄芪20g,生花生米50g,通草2g,猪蹄一对。

用法:将猪蹄、花生米炖烂后入药,再文火炖半小时即可。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者。

解读:乳汁为血所化,赖气运行。产后冲任虚损,血海亏虚,化源不足而致缺乳。故用当归补血,黄芪补气以生血;花生米催乳;猪蹄“助血脉能充乳汁;少佐通草以通乳络,使乳充络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