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是个动词

领导是个动词

李广生

写了那么多文章,关于管理的很少,虽然我很早就参与了管理工作。在管理岗位上摸爬了这么多年,我日益发现自己实在缺乏一种叫做“管理潜质”的东西,但这并不影响我做相关的研究。就潜质而言,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效能感,否则就很难做好管理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管理者的价值是通过被管理者来实现——他不是自己干,而是让别人干;他不是一个人干,而是带领一群人干。
既然不是自己干、也不是一个人干,那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怎么干”的问题上就没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和“干什么”。也就是说,管理者在管理职责和权限范围内,核心的工作其实是领导。“领导”在这里是个动词,强调的是通过引领和指导而达成团队的目标。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大多沿用这个思路,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权力”不是一个概念。权力不等于领导力。
职责和权限具有重要意义,它相当于一个砝码,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有些时候,为了激发系统的活力,也需要对砝码进行调整,以打破平衡。把握这个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危害性很难分清孰轻孰重。关于“作为”这件事还有快慢之分,“慢作为”当然是懈怠的表现,但“快作为”也需要审慎。总而言之,度的把握是很微妙的艺术。
毫无疑问,学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保证它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运行呢?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可谓是汗牛充栋,本文将从“度”的把握上谈以下几点:
第一,既要讲教育理念,又要讲办学使命。每到一所学校,都会在醒目的位置看到、校长的介绍中听到关于学校教育理念的概括或阐释。理念的在校园的繁荣固然是一大进步,但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点——理念不会自动变成实践。在理念之花与实践之果的中间地带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事实上在办学理念上学校的创新空间并不太大,特别是公立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是最重要的任务。执着于理念的创新很容易走入喊口号、编新词的误区,所以我经常建议学校,既要要讲理念,更要讲使命。理念可以是别人的,但使命必须是自己的;理念可以挂到墙上,但使命必须牢记于心。学校发展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导,但更不能少的是使命感。二者不可偏废。
第二,既要抓顶层设计,又要抓基础建设。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哪怕是小学校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学校和小学校区别在于规模,就结构而言差不多同样复杂。这就意味着顶层设计很重要,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高效运行。但也不要认为顶层设计做好了,美好的愿景就能实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如果说课程是顶层设计的话,那么课堂就是基础建设,既要抓课程规划,又要抓课堂常规,二者不可偏废。
第三,既要发展特色,又要修炼特质。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这一目标很有吸引力,不少学校为之而努力。但我们需要厘清这样一种观念,与众不同至少有内外之分,外显的不同是特色,内涵的不同是特质。追求特色发展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只局限于外显的特色,因为这会导致学校忽视特质的修炼。如果一所学校说:我们没有什么特色,只不过就是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每一节常态课都是精品课;你会觉得这所学校很平庸吗?发展特色和修炼特质,二者不可偏废。
第四,既要完善管理,又要加强领导。保障一个系统有效运行,制度和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但制度和措施并不是越多越好,这是需要注意的。评价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高低,不能只看制度是否健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管理是技术,重点在于控制;领导是艺术,关键在于激励。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运行绝不可以背离教育性,也就是说,完善管理和加强领导,二者不可偏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