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生命观的思考2
对中医生命观的思考2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运用金木水火土的“类”属方法,在生命与外界时空“通”、“应”的基础上,将时空方位、气候节律、外界生物、自然色彩、体窍精气等等和五藏生命逻辑地联系起来,不仅内外一体,而且五藏相连,形成以阴阳为根本、天人相通相应、万物相连相系、总归于五藏“神气”的五个基本生命单元,从而构成时空关联性的生命整体。
这是生命的一般,但《内经》的作者并没有将认识停留在一般,而是在把握一般的基础上,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存在。每个生命,都以五藏“神气”为核心,根本于“阴阳”,但以个体为基本的存在形式,不同个体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任何思维得到的认知,都不能只满足于一般,还必须落实到个体,理论才真正具有实践价值。
从个体生命讲,“神气”强弱不同、高矮胖瘦差异、性格缓急有别,等等差异,往往决定个体生命健康和疾病;从环境联系讲,五运六气各不相同,南北高下地域差异,文化氛围和经济环境有别,等等区别,对个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都具有重要影响。
《素问.经脉别论篇》:“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王冰注曰:“气有强弱,神有壮懦,故殊壮也。”《灵枢.寿夭刚柔篇》:“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常,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
人的具体的生命存在,是时空背景、社会条件的有差异的存在。中医的生命观,不仅是时空整体动态联系的生命观,而且是以个体为理论实在的生命观,既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又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把个体看成是时空共性和实在个性的有机统一体,个性服从共性,但不是共性的机械复制;共性落实个性,任何个性都具有时空的一般特征。把握自然生命的一般规律,认识个体的生命特殊,不仅是确定养生保健行为的逻辑原则,而且是临床辨证论治行为的逻辑要求。
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天有日月运行,宇宙演变,地有东西南北,生物繁衍。日月天地等构成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自在自然的,人类则是能动的。能动的取向-是适应自然还是掠夺自然,是修身养性以壮“神气”还是改变环境以舒适生命,只有认识人的生命,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意义,知人的生命之“道”才能懂得,人类文明才真正有利于生命可持续发展。
直观地看,生命的人,以个体可见的形体活动、生理机能等等为基本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就习惯地把形态组织等同于生命,把营养元素作为生命基础,在组织结构上分析生命疾病本质,更有不少人把健康与否和实验室指标划等号,这里面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
西方思维模式形成的文明,很想用实验室方法通过“是什么”的追问来破解生命的本质,现在已经深入到分子层次,基因蛋白组学。有个很简朴的道理,从生命整体活力看,人和尸体标本的区别在有生命和无生命,在于是否存在“生气通天”的时空联系,人有细胞因子,有基因,尸体标本也有,生命的本质能够从尸体标本同样具有的东西中找出来吗?
说白了,人的生命本质就是活着,活着不仅是自主的,而且是自在的[1],具有环境依赖性,没有孤立的、脱离环境的活着。活着的人才存在疾病,死去的人没有疾病,活着本身就内涵了时空关联性、五藏因应调节的常与异等等。
人要活着,就必须有“气”、有“神”,而“气”是整体相关、内外相交、相互化生转化的,“神”是天地相应、五藏协调、阴阳一体的,“神气”[2]是有生命的人区别于无生命的尸的本质所在,是人在自然时空和社会环境里活着的、具有自然属性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