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史话十八:繻葛之战庄公因何能胜?或许桓王出兵之时已经输了
周桓王十三年(即鲁桓公五年)的秋季,一场君臣之间的大会战在郑国的疆域内打响了,史称“繻葛之战”。这场大战的一方是以王师、虢师为主,卫、陈、蔡三国部队参与的天子联军;另一方则是被迫独自作战的郑国部队。按说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双方,孤立无援的郑国很可能会失败,至少是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战事的发展却令人意想不到,郑庄公不仅以一国之力完胜了五方合力的天子联军,甚至还让周桓王负了伤,让人不得不叹服“小霸”之国的实力是真的强悍。
可是,正如在下上次结尾提出来的那个问题说的那样,桓王在师出有名、兵力占优、准备较充分、战术安排也比较得当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输呢?郑国就算是“小霸”之国,真的强到以1敌5都能轻松获胜的地步了吗?显然这些问题值得好好去分析分析。那咱们闲话也不多说了,马上去挖掘一下“繻葛之战”郑国大胜背后的因和果。

周郑“繻葛之战”
开始分析之前,“闲叙”想先表个态,我个人认为这场大会战看上去是周天子这边占了极大的优势,郑国这边似乎是在被动挨打。但事实上,早在桓王决定打这场战争伊始,他已经输掉了。至于在下为何这么肯定?予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繻葛之战看似桓王师出有名,实际上郑国更是上下一心
通过前面文章的讲述,大家都知道桓王这次讨伐郑国的原因是郑庄公不再朝觐天子。这明显是姬寤生违背礼制在先,会被天子降罪征讨也无可厚非。可是,实际情况是郑国在决定不朝之前,是桓王先削夺了庄公的卿士之职。就算削职是由于姬寤生偏袒齐国,先欺负了纪国,那也没到把庄公一撸到底的地步。显然,这其中有桓王的私心在作怪,他想借机报复郑庄公,并要把郑国带给朝廷的威胁彻底剪除。
因此,桓王主动征讨郑国,所打出的旗号就是庄公违制。但至少在郑国人眼中,天子此举是继他分权给虢公之后的又一次主动挑衅,而本国国君却是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没有违制。所以,这场讨伐战并不像是通常意义上的“讨罪”,更像是天子在无理取闹。遂让郑国上下没有一点畏惧之心,反而更容易凝聚起力量来抵抗外敌,即郑庄公先占有了本国的“人和”。

郑国上下一心,商讨应对之策
2、繻葛之战看似桓王出兵守时,实际上他却丢了天时和人和
从“繻葛之战”发生的时间来看,是当年的秋季,符合古代农闲时期发动战争的规律。但在下还是要说,姬林(即周桓王)讨伐郑国的时机选错了。
首先,在“繻葛之战”爆发前一年的年末,王师刚有过一次出征。虽说那次出征只是围困了一下魏国,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事,但毕竟是调动了大队人马,物资消耗肯定是免不了的。因此,桓王应在这邻近的一年当中尽量保持克制,与民休养生息才对。可他偏偏连续发动了战争,很容易引起百姓和士兵的不满,从而丢掉了本方的“人和”。

《左传》中王师在前一年出征过的记载
其次,桓王削夺郑伯权力,以及庄公表示不朝都发生在该年的夏季。这才过了仅仅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姬林就迫不及待地出兵讨郑,显然他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做好了准备。再结合上一条刚提到的,王师(应该也包括虢国军队)已经连续两年出征,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让天子这边的“天时”也丢了。
3、繻葛之战看似桓王占有主动,实际上被庄公抢了地利
繻葛一战发起方肯定是桓王没错,那战争的主动权理应在天子这边才对。但大家不要忽略了,这次战争的战场是在郑国境内,以郑庄公的老谋深算,一定会为自己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所以,这场大战既没有发生在周、郑的交界之处,也没有将战火引到郑国的都城,而是在离郑都较近的繻葛爆发。显然,这是姬寤生早就设计好的,就是希望诱敌深入,好在家门口以逸待劳。可惜,桓王只知道一味地挺进,不懂得选择有利战场引虎出山,被郑庄公抢走了“地利”。

郑国部队以逸待劳,等天子联军到来
4、繻葛之战天子联军人数占优,却都是不出力的累赘
正如上一篇文章咱们讲过的,周桓王的部队是集合了虢、卫、陈、蔡四国兵力,以及朝廷自己的王师组成的联合大军。这支联合部队在人数上显然是占优的,本该形成多打一的局面,让郑国军队应接不暇。可细细算来,这支部队真正会拼命奋战的仅有王师和虢师而已,另外三家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所以,与郑军交战之时,天子方人数上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从5打1,变成了2打1,这就难不倒郑庄公了)。甚至,还因为那三家部队的怯战,引发了整个战线的崩盘,简直是联合部队的累赘。
那卫、陈、蔡三国既然已经应召出兵了,为什么不争取胜利呢?我只能说,他们应召完全都是碍于礼法、不敢得罪朝廷,实际上全都不想参战。至于您要问这是怎么看出来的?
其一,天子出兵伐郑,完全是姬林在替自己出气。三国派兵前来助战,非但得不到什么利益,还要帮王师分担风险,这是卫、陈、蔡三位诸侯不愿担负的责任。因此,为了减少本国的损失,三国都采取了打不过就撤的战术,这才形成了交战不久,三国部队同时溃逃的局面。而郑庄公刚好利用了这一点,命左右两军同时发起进攻,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自己一方。
卫、陈、蔡三国完全是出工不出力
其二,三个国家中的陈国早已跟郑国联姻,只要有这层关系在,陈国就不太愿意与郑国交战。哪怕联姻的女子是陈桓公的女儿,而当时的国君是篡位的陈佗。但陈佗能抢下国君之位,也是得到了郑庄公的暗中支持。所以,即使没有姻亲,陈国现任国君也不会想跟郑庄公翻脸的,结果自然是出工不出力了。
其三,三个国家中的蔡国最担忧的事情是来自于楚国的威胁,而郑庄公此前曾答应过要与蔡侯一起做好防备,说明两家早就达成同盟。如果这次蔡国因帮助天子得罪了郑国,试问等楚国北上时,谁又能来援助他们呢?很明显,蔡国的部队是不会出力与郑军硬拼的。
其四,三个国家中的卫国看似与郑国有旧恨,两家也没什么交情。但各位别忘了,卫宣公可是齐僖公的女婿,而僖公这次又是跟郑庄公一起犯错的人(计划偷袭纪国)。如果郑国就这样被天子打败了,万一姬林一冲动又要向齐国出兵,卫宣公岂不是要和自己的老丈人兵戎相见了?因此,卫国的部队就算不是为了郑国,他们也不太想出力赢得胜利。
卫宣公并不太希望天子获胜
所以,综合卫、陈、蔡三国的情况,桓王在出兵时选择带上这三个累赘,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5、繻葛之战郑国部队的战斗力,远强于天子联军
上一条咱们分析了一下双方部队的人数,这一条咱们再看看双方的战斗力。那到底双方谁更强一点呢?相信各位心中也应有着同样的答案,即郑国的军队是远强于天子联军的。
首先,王师以及卫、陈、蔡三国部队全都输给过郑军,即使他们曾采取过多国联合侵郑的形式,依然没有讨到便宜(如卫和南燕侵郑,宋、卫、蔡三国围戴袭郑等等)。其次,南虢国的军队虽没怎么跟郑国部队交过锋,但从此前的一些记载可以看出虢师依然不是郑军的对手。因为,南虢国的前身乃是周初所封的西虢国,他们迁徙到上阳城时保存了原有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力量。可南虢国的部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擅长对抗戎人,以及固守城池的防御战。对于使用战车进行对垒的战斗,却不如郑国。

郑国部队更擅长战车对垒
所以,那四方势力都不是郑国的对手,好容易有一个虢师比较强悍,却碰到了更加擅长战车作战的郑国。综合来看,天子联军从成军起就处于劣势,即使人数再多,也难以取胜。
6、繻葛之战天子战法合理,庄公却更加精妙
此次周郑大战,周桓王所采用的战法还是比较合理的。他能想到以王师、虢师为主力,以卫、陈、蔡三国部队为辅助的方式来看,说明姬林自己很明白,此次交战最能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的部队和虢国的部队。另外,从桓王会把联军分成三队互为策应的安排来看,说明他对实战阵型也有一定的见解。
然而,桓王战法得当,却碰上了更会运用战术战法的郑庄公。姬寤生不仅把郑军也分成三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牵制住对方三军,让其无法互相策应。还特意采用了攻击力更强的“鱼丽阵”去冲击天子联军,一下子冲散了敌阵,赢得了战争。(“鱼丽阵”,《左传》中写作“鱼丽之陈”,是古代一种强调进攻的阵法。该阵以战车突前,甲士在战车间隙及后部补位,促使战车只可向前冲击,不能后退或逃跑。郑庄公会采用此种阵法,正是利用了郑人保护家园的必死决心,让本方军队的攻击力更强)

攻击力很强的“鱼丽阵”
7、繻葛之战双方将领对比,郑国想不胜都难
现在,咱们已经把天时地利、兵力战法都分析过了,最后还要再看看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项,即双方的将领的对比。说到将领,郑国这边可是战将齐出,庄公自己就不用多说了,简直就是个军事天才。而郑军右队的指挥曼伯,曾指挥奇兵偷袭过南燕来犯之敌,是个统兵好手;其左队的指挥祭仲,同样也曾领兵侵袭过王畿之地,依然有作战胜利的经验。再看中队里的原繁、高渠弥和祝聃,同样都是上阵杀敌的高手。一个国家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大将,难怪郑国在当时会令各国都忌惮。
反观天子联军这边,桓王是天子,难有统兵打仗的经验,肯定比不过郑庄公。其手下虢公林父和周公黑肩,史书中也没有什么他们带兵作战获胜的记载。剩下三个国家,无论他们是国君亲自督阵,还是派将领来作战,反正都是郑国曾经的手下败将,更不足为惧。总之,两相对比,还是证明了天子联军从成军伊始就已经输掉了。

一箭射伤桓王的郑国大将祝聃
到此,“繻葛之战”郑国完胜的原因咱们已经分析完了,关于这场大战的故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不知各位是否对这场战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呢?或许,您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关键因素,或是有着自己更加独到的见解。不妨留言说说看,好让这场距今已久,却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之战,能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周郑大战、郑国胜因、郑人人心聚、桓王丢天时、郑国取地利、联军兵累赘、郑军战力强、战法庄公优、将领郑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