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做军鞋

作家新

干线

做军鞋

晋阳区梁家庄的村民们,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时时刻刻想着他人,想着抗战前线的英雄将士们,抗战将士在前线吃的饱不饱,暖不暖,骨肉亲,时时牵挂着他们。于是,才有了这一段峥嵘岁月刻骨铭心的生动故事。

话说一九四二年秋,盘踞在山西晋阳区的鬼子,正是实行“三光”政策最猖獗的时期,我后方根据地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村长陈老耿到区里开会,王区长详细地阐明了当前的国内形势,重点讲述我前方将士,克服一切困难,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最后,王区长,岳司令员,重点介绍随着秋天的逝去,冬天的来临,我前线将士地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其它部队都穿上了棉衣,而我晋阳区的游击队和大部队战士还穿着单衣服,在瑟瑟发抖的严寒中坚持战斗,有的战士手上脚上裂开了口子,热水一烫,钻心的痒,钻心的痛。岳司令员号召村长们回去,动员妇女群众给前线的战士们做军鞋,做棉衣,来一个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大会战,掀起拥军支前的热潮。

在后方,同样可以象前线的战士们一样抗战杀敌,做军鞋做军服,就是对抗战前线战士最好的馈赠,对抗战前线战士的最大支持和鼓舞,只是抗战的方式不同罢了,号召总动员,人人来参战,摩拳又擦掌,热血而沸腾。

张秀花今天到二十里外的柳家庄去赶集,碰见村长陈老耿,村长向她传达了会议精神,所以说她是梁家庄妇女中第一个知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的。

张秀花回到家,顾不得喝口水,她马不停歇地忙活开了,她正在和桐城镇周庆奎的儿子周新平谈恋爱,于是,她把自己家的破烂衣服翻了出来,不够用,她又到周新平家,找了些破烂衣服,包在包袱里,拿了回来。

她这是要干什么呢?

原来,她要利用这些碎布头的有利资源,用玉茭面打了点浆糊,把这些碎布剪的方方正正,有角有棱,抹成一层层做鞋底用的箍子,她手脚麻利,娴熟利落,一会儿功夫就抹好了一张箍子,贴在北墙上,就这样,她一下午抹了好几张箍子,墙上花花绿绿贴着抹好的箍子,大功告成,她锁好大门哼着小调,到地里收秋庄稼去了。

可是事情过去没有不透风的墙,没多长时间,这个秘密就被她的邻居程小兰发现了,程小兰来找张秀花玩,恰巧看到张秀花家的墙上贴满了箍子,心想:秀花姐平时穿不了多少鞋,她抹那么多箍子干什么?前几天,她还看见秀花姐穿着做好的新布鞋,又舒服又敞亮,那个针脚密,针线活匀称,在姑娘们里面,秀花姐的针线活是出类拔萃的,令她羡慕不及。

程小兰由于家庭条件殷实,有点儿富裕,爷爷和父亲常年在外面做着小生意,母亲、哥哥、姐姐做地里的农活,她是家中的老小,什么事情都有哥哥姐姐们罩着,整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书没多读,在巷子里东游西荡,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女孩的针头线脑也懒得怕做,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

程小兰怀揣着一个难解的秘密,在身后尾随着张秀花,来到张秀花的地边。张秀花正在掰玉米呢?

于是,程小兰鼓足勇气,向张秀花走去,她要一探究竟。张秀花会告诉她吗?

程小兰来到张秀花的身边,听见张秀花“咔嚓咔嚓”的掰玉米有节奏的声音,不一会儿,一袋玉米装满了,张秀花把一布袋玉米倒在独轮车的筐子里。

瞧着张秀花娴熟的身姿,麻利的样子,程小兰自愧不如,她心想自己干啥都不会,笨手笨脚的,要是有秀花姐的好身手就好了,她更加佩服张秀花的坚强和毅力。

干了一会儿活的张秀花,突然听见身后有“悉悉窣宰”的声音,转过身一看,瞧见邻居姑娘程小兰也在帮她掰玉米呢!“咔嚓咔嚓”玉米掰的有节奏,程小兰把掰好的玉米翻在一个竹篓子里。

“小兰,你来有事?”张秀花单刀直入问道。

“没有,我只是来帮你掰玉米呢!”程小兰有些支支吾吾。

张秀花有些警觉起来:“不对吧!平时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怎么可能来帮我掰玉米呢?”

“就是的。”程小兰口是心非。

“说,想干什么?”张秀花从程小兰慌乱的眼神中看出几分究竟。

“秀花姐,我想拜你为师,一来教我做做农活,二来教我做做针线活,我都十七岁了,什么活儿都不会,哥哥姐姐嫌我笨,不开窍,都不教我。”

“哦,是这么回事?”张秀花随口答道。

“秀花姐,我什么都不会,该找婆家了,到时候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成了老姑娘了。那多难为情啊!”程小兰继续诉说自己的苦衷。

“就这么点芝麻大的事情,还有其它事情吗?”张秀花心思活泛,心眼儿多,她打破砂锅问到底。

“你家墙上抹了那么多的箍子,你能穿多少鞋子呀,用得着抹那么多的箍子?”程小兰一语道破玄机。

“瞧,你这话才说到正道上。我正准备去找你呢?你来得正好!”

张秀花一边和程小兰掰玉米,一边给她讲当前的抗战形势,她讲得浅显易懂娓娓道来。

程小兰平时没有干过多少活,听张秀花讲得头头是道,颇为精彩,她听得很上瘾,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

“来,喝口水,吃点玉米面饼子,垫吧垫吧。”张秀花说着递过来毛巾。

程小兰胳膊上划的一道一道的,也不说疼,她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了。程小兰喝了点开水,吃了一块玉米面饼子。

一顿饭功夫,张秀花给程小兰讲了前线的将士们缺衣少穿,坚持战斗,浴血奋战,可敬可贺。她说,晚上召开全村妇女大会,动员妇女们做军鞋做军衣,为前线的战士们做一份贡献。

梁家庄的妇救会主任张晓花被敌人杀害后,暂时由陈梅担任妇救会主任,妇女们瞧见张秀花干什么事都有魄力,敢想敢干,一直推选张秀花担任村里的妇救会副主任,协助陈梅的妇女工作。

程小兰被张秀花说得口服心服,张秀花也答应教程小兰做针线活,并且让程小兰告诉母亲和姐姐,晚上到村公所召开妇女动员大会。

程小兰告别张秀花,一溜烟把好消息告诉母亲和姐姐去了。

张秀花拉着一车掰好的玉米,来到场院里,把玉米棒晾开。太阳的照射,秋风的吹拂,把玉米棒晾干晾透。

她很快回到家里,做了点玉米糊糊,一盘辣椒酱,一盘玉瓜咸菜,几个咸鸭蛋,凑合着吃了一顿饭。

洗罢碗筷,她锁好门,走出小巷子。

因为在敌人的封锁下,村外的那口大铁钟好长时间都不用了。

为了不惊动敌人,引起更多的麻烦。张秀花决定不能敲钟,动静太大,容易招惹鬼子伪军。她和陈梅、程小兰挨家挨户去叫村里的妇女们到村公所开会。

晚上八点钟,村里的妇女们都到齐了,村长陈老耿传达了王区长、岳司令员的重要指示,号召全村妇女纺线织布,做军衣,做军鞋,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抗战前线的战士们。

陈老耿给她们做了分工,陈梅负责村里人转移,指导部分妇女做军鞋,张秀花一心扑在辅导妇女们做军鞋上,并且她安排周芸芸和王大风来协助完成。

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

这天,张秀花的邻居程小兰拿着针线笸箩来了,她要求张秀花教她做军鞋。

张秀花问道:“你怎么不让你妈和姐姐教你呢?”

程小兰辫子往后一甩,理直气壮地说:“我才不让她们教呢?她们教不了三分钟,那笤帚疙瘩直往我身上敲,像雨点似的,我可受不了那份罪。”

张秀花笑了笑说:“干什么使情都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懂吗?”

程小兰使劲点了点头。

张秀花把铺垫好的鞋底,弄匀称,递给程小兰,教她怎样穿针引线,怎样使用针锥子,什么事不用急,慢慢来,急性子是干不好的,说着,张秀花手把手教程小兰怎样用针锥子做军鞋。

正做着呢,恰巧,梁家庄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来向张秀花请教,这可太好了,学生多了,张秀花自然就是指导老师了。

几个小姑娘刚开始纳鞋底时,常常针尖不小心把手指头扎破了,露出殷红的血珠。张秀花说:“刚开始纳鞋底,避免不了针尖扎破手指,你们把手指用手绢包起来,穿针引线时慢一点儿,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就顺手了。”

“哎。”程小兰和孙小花、崔娟绒、岳俏枝等几个姑娘,人小聪明,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半晌时间,她们掌握了纳鞋底的要领,慢慢地熟练了。

姑娘们纳好了鞋底。

张秀花指导姑娘们做鞋帮,真是:一针针,一线线,融不尽的军民情。

秋意浓浓,大雁南飞,天气寒冷,红叶飘零。但是,寒冷阻挡不住姑娘们做军鞋的那份执着的热情和信心,阻挡不住那份赤心热血崇高情怀。程小兰、孙小花、崔娟绒、岳俏枝等姑娘也逐渐变得成熟了,在后方,默默地奉献,支援着前方,打败敌寇军,胜利在曙光。

晋阳区梁家庄的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儿云朵。静静的,一份份拥军爱心鞋一双双纳好,张秀花剪短了最后一个线头,把一双双军用鞋装进一个个袋子里,陈老耿送到晋阳军分区岳司令员的手中,岳司令员紧紧地握着陈老耿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激动地热泪盈眶。陈老耿说:“岳司令员,没什么。你们在前方保护着我们,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到的,愿我们像铜墙铁壁一样,早一点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这真是,军民鱼水情,胜似一家人。

(0)

相关推荐

  • 针线绵绵||赵恺专栏

    针线绵绵 赵恺 抗战女兵在学习纺织 中国无愧为诗的国度,许多东方特有的民族感情,都回肠荡气而又大含细入地珍藏地唐诗里.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那一根线,就世世代代不知牵动 ...

  • 【徽州之旅】仁里古村,布局独具一格

    摄影:郑建新 编辑:媛媛 仁里村曾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据<鱼川耿氏宗谱>载,南朝梁大同五年,工部尚书.助国镇天大将军耿源进(曾任杭州太守)衣锦还乡途中,因仰慕新安山水,与弟耿汝进游历于此. ...

  • 张秀花:​门外已是春天

    门外已是春天 和煦的春风, 送来了温暖,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与春天见面. 大街上的人们, 脱下厚厚的冬衣, 整整瘦了一圈. 谁家的小姑娘, 扎着长长的小辫儿, 蹦蹦跳跳地在踢毽子. 穿红衣裳的大妈, ...

  • 【连载小说】《漳河儿女风尘记》第九章 九妮当上妇救会长

    编辑:刘彦汷 第一章  韩家喜得千金 第二章  小弟弟戴上长命锁 第三章   男孩女孩都是孩 第四章   乡村的庙会 第五章   "你个小猴精" 第六章    春分时至燕子来 第七 ...

  • 杨大娘

    杨大娘名叫杨淑葵,出生在沂南县湖头镇的张角八角汪村,后来嫁到铜井镇,现在在铜井镇的东北村生活.她天生就有一副热心肠,80多岁的人了还闲不住,不管谁家有难事,她都跑在前头,所以人们亲切地喊她杨大娘. 杨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一封匿名信

    作家新 干线 一封匿名信 一 陈梅和周芸芸在梁家庄村外山坡的茅屋里值班放哨时,突然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轮到陈梅和周芸芸值班,突然,周芸芸发现她的枕头下面有一封信,她感到很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死里逃生

    作家新 干线 死里逃生 一 "梁队长,有新任务!"通讯员小宋送来一份紧急情报. 上级要求梁庆明带领两位游击队员火力侦察桐城镇的敌情. 下午三时,梁庆明带领陈林和小猴子化装成樵夫到桐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娶亲拜师

    作家新 干线 娶亲拜师 一 抗战时期,晋阳游击队在两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虽然战斗胜利了,但是,不能被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要保持冷静.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正在晋阳游击队欢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孙婆子说媒

    作家新 干线 孙婆子说媒 一   孙婆子说媒在方圆十里的村庄都很有名气. 由于孙婆子说媒特别有名气,晋阳区桐城镇鬼子小队部队长龟田一郎也有点眼红了,他跃跃欲试,派夜袭队队长疤拉眼王普义到孙婆子家. 疤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智取顽敌

    作家新 干线 智取顽敌 一 下午,刘小芬和老伙夫煮了一大锅猪肉片.冬瓜.粉条.巴豆的菜肴.锅里漂着一层油花,味香色美,非常可口,还烧了一大锅豇豆巴豆汤. 吃晚饭了,敌兵们吃着蒸好的热馒头,松松软软,喧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巧识叛徒

    作家新 干线 巧识叛徒 一 一天,桐城镇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周芸芸的父亲周庆奎,送来我地下工作者06号的一份情报. 情报中说:"注意梁家庄跳大神的刘祺光,可能是特务,防止敌人偷袭."游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说媒风波

    作家新 干线 说媒风波 一   春天,柳阳镇王家庄村外,一片果树园,粉红的桃花花盛开,恰似天边一道火红的云霞.洁白的苹果花,一簇簇一丛丛洁净美丽,香气扑鼻,田野春景,绚丽多彩. 这时,王志祥骑车回来了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突破重围

    作家新 干线 突破重围 一 一九四三年的夏天,盘踞在晋阳区桐城镇的日寇被我活跃在晋南区的晋阳游击队打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一天晚上,晋阳游击队指导员陈林奉命去杨家湾开会,布置反"扫荡&qu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歼敌脱险

    作家新 干线 歼敌脱险 一 1944年初,晋南北风呼啸,白雪茫茫,沦陷的晋阳区在血泊中呻吟着,敌人在桐城镇修起据点,根据地的人民进入了灾难的深渊. 元宵节快到了.傍晚,在桐城镇八里的梁家庄,维持会的狗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夜袭马场

    作家新 干线 夜袭马场 一 桐城镇阴森森的,敌人修起了阴森可怖的炮楼,大小路口设置了层层哨卡. 为了尽快地把敌人赶出去,晋南军区抽调了一批干部下到地方.发动群众,开展反"蚕食"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