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64个智慧:清朝之后,为何我们更喜欢吃猪肉?


猪,五行属水,东方五行属木,水生木。
这可能是我们东方人喜欢吃猪肉的易学解释。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易经》五行智慧也颇有渊源,比如中医食疗里的食物相生相克,有些糟粕,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科学成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猪,天下畜之。”
中国人养猪、吃猪肉的历史由来已久。
甲骨文“家”字,就是屋檐下养着一头猪(豕)。

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羊肉成为主流肉食,但一到明朝,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姓“朱”,但并不避讳,非常喜欢吃猪肉。
只是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因为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也就是正德皇帝,生于乙亥年,生肖属猪,此时杀猪食肉才被看成大逆不道。国家颁布禁令及相应惩处制度,违者全家“发极边永远充军”且永不得返乡,条文还是很严苛的。但是正德皇帝却依然喜欢吃猪肉,这样老百姓怎能信服?
民以食为天啊,老百姓不就是以吃为主吗?关键猪肉多香啊!像猪头肉、猪皮冻、九转大肠、红烧猪腿、熘猪肝、拌猪肚、猪肺猪脑汤、红烧肉、烤乳猪……看看这些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所以老百姓还是偷着杀猪吃肉,没办法,这个禁令三个月就废除了。
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中也表明年用18900口猪,10750头羊,此时的猪肉使用量已超越羊肉。
从清朝开始,中国的老百姓更加喜欢吃猪肉,这与满清的图腾崇拜有关。
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满清祖先),他们信封猪是天神(想到了一位叫天蓬的元帅),吃猪肉可以拥有像猪一样的神力,威猛勇敢,所以女真族有吃野猪肉,并饲养家猪的习俗。
甚至为了孩子能像野猪那样强壮有力,起名都与猪有关,像清太祖努尔哈赤,满语的意思就是“野猪皮”。
另外,东北地区阴冷的自然环境,也是女真和满族吃猪肉的原因之一。
《后汉书 东夷列传》记载:挹娄,古肃慎(女真)之国也。……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所以,虽然满清最终取代了明王朝,而明朝皇帝确实都姓“朱”,与“猪”谐音,但满清吃猪肉的习俗确实与明朝统治者无关。
清王朝建立后,因为有野猪崇拜习俗,所以用“全猪”祭拜天神。
而根据《史记》、《汉书》等记载,秦汉之前祭天祀地用的“三牲”是没有“猪”的,而是用马、牛、羊。
《史记 秦本纪》:秦襄公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 西畤。”
《汉书 卷二十五 郊祀志第五上》:秦襄公攻若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 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駠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到了清代,祭天就用全猪代替“马”,而且猪肉也成为百姓的主流肉食,“猪强羊弱”的现象随处可见。

清代皇帝在坤宁宫对天神和祖先的萨满祭祀,天天都有,平常每天朝祭用猪2头,加上春节大祭,一年用猪1000头祭品,而每逢春节,京城便杀猪近十万头。1784年的除夕大宴上,仅乾隆皇帝的一桌御膳就用去家猪肉65斤,相比之下羊肉只用了20斤。
清朝吃猪肉最出名的还不是乾隆,而是他的文臣、大才子纪晓岚。
清采蘅之《虫鸣漫录》卷二记载:“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
好家伙,这纪晓岚每天只吃肉不吃米面,还精力惊人!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九《纪文达食性之异》里给出了答案:
“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英煦斋先生尝见其仆奉火肉一器,约三斤许,公旋话旋啖,须臾而尽,则饭事毕矣。”
一顿饭吃猪肉三斤,原来,暴吃猪肉还真是能提高生活质量啊!可见《西游记》里天蓬元帅戏嫦娥是本性使然啊。
从《易经》五行和中医学角度分析,天一生水,五行属水的亥猪,其精华入肾水,因而提升肾动力。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
能吃肉,说明脾胃好,胃口好,胆汁分泌多,而猪肉油腻,又刺激了胆汁的分泌,所以满族人认为吃野猪肉勇敢是有其生理学依据的,俗话说吃了雄心豹子胆,胆魄、胆量,胆识过人,不仅清朝的纪晓岚、袁枚如此,往上追溯,大风歌的刘邦、酒泉的霍去病、唯有杜康的曹操、竹林七贤、醉酒的杨贵妃、千金裘换美酒的李白、绿蚁新醅酒的白居易、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爱吃东坡肉的苏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梁山好汉、渴饮匈奴血的岳飞、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纵横九万里的成吉思汗、火烧庆功楼的朱洪武……才子佳人、豪杰英雄,很少有不吃肉喝酒的。
美酒五行金,猪肉五行水,金生丽水,所以猪肉和猪下水是最好的下酒菜。
又因水性寒,所以烤乳猪、红烧肉、烤肉串符合《易经》中“水火既济”的相生原理,特别受到百姓的欢迎。

满洲特色饮食“猪油拌黄米饭,撑死大肚汉” ,对于满族人来说也是家喻户晓,直到现在,东北的血肠和杀猪菜还是很出名。
清朝乾隆年间的资深网红吃货,《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说:
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作《特牲单》。
全身都是宝的猪变成一道道脍炙人口的美食,像油灼肉、干锅蒸肉、盖碗装肉、磁坛装肉、火腿煨肉、粉蒸肉、熏煨肉、菜花头煨肉、锅烧肉、八宝肉圆……可谓美不胜收!
随园主人袁枚作为诗坛领袖,食与色的雅号不输纪晓岚,他一生玩腿无数,当然这里是指用猪肉做的“火腿”,像金华、兰溪、义乌的火腿,但最爱还是尹府火腿,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尹继善曾承办过乾隆下江南的招待事宜,府上用的火腿自然是最好的,上好的猪肉火腿连皮切大方块,蜜、酒煨到极烂,甘鲜异常,袁枚吃完泪流满面说,余生再也吃不到这样好的东西了!
人生在世,吃饭是大事!
孔子在《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也教导我们“食、色,性也”。
看来,这猪肉再贵,还是要吃的,毕竟这一美食,兼得了“孔孟之道”的精髓。
从营养学角度来分析,在新鲜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6%,如果按干重计算,蛋白质含量更是高达89%,所以猪肉是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而且肉类蛋白含有支持人体生长和运作的所有必须氨基酸,因此,吃猪肉对于健身者、恢复中的运动员、手术后的病人或其他需要锻炼或修复肌肉的人来说尤其有益。
当然,吃什么都要讲究火候,讲究营养均衡,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猪肉吃多了也会腻歪。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犹如东坡炖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善哉,善哉!


学好《易经》,心想事成。
祝大家风生水起好运来!

正文到此结束

1.易经智慧: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2.易经智慧:孔子说,学《易经》有四大好处!
3.易经智慧:困卦,解决困难的方法!
4.易经智慧:快乐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