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像母亲这样的人

像母亲这样的人

母亲之所以伟大,源于她最无私的爱。

——题记

母亲给爱人的印象:不好接触,说话听不懂,生活习惯不好,口味偏咸。母亲却认为爱人过于挑剔,又不好沟通。说来说去,我觉得她们都一样的说法。在我看来,她们就像镜里镜外的一个人。有时候,我就会说爱人过于偏见。

从记事起,我就觉得,母亲对奶奶有一种不自觉的偏见。这种偏见,说不清楚,婆媳关系自古就微妙,就像现在爱人对待母亲的态度。

但母亲终究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只要家里有好吃的,母亲都会多分一份,让我给奶奶送过去。她自己从来不送,但她从来也不落下奶奶的那份。

母亲也知道,奶奶是个命苦的人。我一岁不到,爷爷就去世了。爷爷留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和一间瓦屋。我依稀记得,奶奶的房间隔上下两层,底层两个床铺,上层一个床铺。我和妹妹断奶时,都是跟奶奶睡里头的床。外面的床应该是姑姑睡的,上层的床是小叔睡过吧,我却记不清了。

家里第一次建新房时,我已经五岁了。那年代还没有幼儿园,七八岁直接上一年级。所以,当时挖地基、垒石头、打泥砖、砌房子、搭房梁、盖屋瓦,我都有记忆,我最喜欢在挖好的地基里跳上跳下。新建房子,是我们家最大最幸福的事,所有亲戚都来帮忙。而新建的屋也只有两间房,一间给小叔住,后来小叔不住了,变成我和弟弟的房子。我还有两个妹妹,就跟父母住另一间。

小叔从小就被奶奶惯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唯独怕母亲一人。母亲首先看不惯的,就是小叔游手好闲的样子。连奶奶都说他不得,母亲偏偏要去管。以至于,小叔看见母亲,远远就躲起来了。越躲越躲不过,小叔人生最惨的一次——在外面伤残住院,还是母亲千里迢迢去把他接回来。

现在,小叔一家五口住的房子,也是母亲无偿让出来的。我不知道,小叔怎么看待我母亲的,但我知道,自婶子嫁过来,特别是他们有小孩后,母亲就对他们关爱有加,每次有好吃的,又多留出一份。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哪里会知道,母亲做过的这一切。即使父亲知道,也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作为长子,自然要替家里多担待些。但凡有事,父亲都想多做些,而母亲最反感父亲的这点,所以,他们就经常吵架。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母亲哭着往外跑,隔壁老奶奶叫我拉着母亲,不让母亲走,而我只呆呆站着,直到母亲走远,也没能说出一句话来。

所以,母亲给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很凶、很爱吵架的样子。我从来不敢跟她提过任何要求,小学时有一次春游,因为路费要自己出,我都不敢开口,写个纸条夹饭桌上,就溜上学去。后来这事,让小姑知道了,小姑就给我出了路费。出发那天,母亲一大早给我蒸了面包。母亲第一次学做面包,而我嫌它又难看又生硬,在同学面前,竞不敢拿出来吃,只趁无人注意时,吃了一个。

现在的我,为当时的我感到无比羞愧。确实,当你学会攀比别人,自己也就无从感受到爱了。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对奶奶最大的成见,是奶奶没有帮助母亲带过小孩——小时候的我们。而我看见的——奶奶一辈子,几乎都没有停歇过。奶奶帮我两个叔叔,拉扯大五个孩子。直到奶奶病倒,奶奶还一人帮小叔,照看三个孩子。

我特别能感受奶奶的苦。我理解奶奶,也理解母亲。

现如今,母亲也跟奶奶一样,也帮着自己的孩子带孩子。我弟两个小孩,还有我妹的一个小孩,都是母亲拉扯大的。

而母亲生了我们四个,养大我们四个——我已远游20多年,弟弟和弟媳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妹妹也出嫁了。到老,成了空巢老人不说,还帮带着几个留守儿童。加上家里的四亩田,这一辈子竟然也不得闲过。

母亲是为照顾待产的爱人,才过来跟爱人住的。

大女儿出生那年,有大妹陪母亲过来,方便很多。那时大妹的儿子已经六岁多了,所以我也很放心。大妹是比母亲还犟的一个人,当初她嫁给妹夫,父亲是极力反对的,但父亲也拗不过她。后来,帮助父母最多的竟然是大妹夫,每年水稻播种、收割季节,他都过来帮忙。

大女儿出生时,我还在外面买奶粉,是大妹第一个抱她的。后来大女儿就跟大姑亲。在她三岁第一次回老家,就对大姑一人不认生。

后来,小女儿要出生,又让母亲过来帮忙。那时候,家里还有我弟的两个小孩和我妹的一个小孩要照顾。最后不得已,母亲就带着我弟三岁的女儿赶过来了,其他的在家让父亲照看。母亲一听说,我这边有困难需要她,着急地她当天就启程,一千多公里的路,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的赶过来。

爱人说,她实在听不懂母亲的口音,倒是大女儿能听得明白。所以,大女儿就充当了爱人和母亲之间的翻译,就跟我当年在母亲和奶奶之间,帮忙传东西一样。

小孩当然不明就里,却也从来不嫌烦。有时,女儿还给奶奶矫正普通话的发音。

女儿是在岳母家长大的,她听得懂这边的方言,有时我也让她给我翻译。有时候觉得,我们大人也很奇怪,特别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明明是自己要做的事,却偏要小孩来代劳。比如:大人都会让小孩叫“爷爷奶奶吃饭”,自己却不开口说“爸爸妈妈吃饭”。

不单是,爱人对我母亲这样,其实,我对岳母也会这样。

当然,我说爱人有偏见,也不是为责怪爱人。我只想让爱人知道,我们不能以这一辈人的眼光,去看待上一辈人。

母亲的那一代,简单的概括就是:种四亩田,生四个孩子,盖三次房。

而我们这一代,就是:买城里的房,生个二胎,送小孩读好学校。

再下一代又是什么——日新月异,时代发展之快,谁又能定论呢!

不觉间,母亲已过花甲之年,却和父亲仍然守着那份田,那间老屋……

今年,爱人第一次与孩子分开过年,爱人也许对母亲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吧。也开始惦记起母亲,还特意嘱咐,“多打些钱给大妹,让她给家里多备些年货。”当大妹回话说,给家里买了什么,给大叔家几份,给小叔家几份……这时候,在我湿润的眼中,从妹妹身上,似乎看到了母亲当年的影子。

人到中年,才真正意识到,我不能再做那个依赖父母的小孩了,而是要做那个老人可以依靠、小孩可以依赖的大人了。

像母亲这一生,都是从苦中走过来。

宛如隔梦。想起小时候,我骑着单车,跟在她单车后面,去外婆家……

所有幸福,都系于母爱!

写于2021年3月5日(母亲63岁生日)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覃金诚,网名:爱在云端。1983年9月出生,新厦门人,诗歌初学者,“之乎吟古韵,风雅觅知音;相忘凡俗事,多情学作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散文丨母亲

    文/陈朝辉 我一定要用最朴素也最华丽的词语讲述母亲的事迹,即使这些词语不存在我也要搜索枯肠.在陌生人看来,可能觉得这些事迹微不足道,但当你真正了解我母亲后,也就不得不感动了. 母亲是一位视盲残疾人. ...

  • 【佳作欣赏】| 三笑作品:父与女

    下午三点了,冬天的下午三点,有些瑟索,有些昏暗,有些死寂.父亲站起身说,我走了.我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拿起遥控板漫无目的地转换着频道.他走到门口,穿好鞋子,忽然又转过身来说,人 ...

  • 【灵璧随笔】大舅的内殇

    舅舅的内殇  童年记忆系列  大舅的内殇 "这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药,这是打小孩肚子里虫的药,等孩子来家了,别忘记让他们吃,一人一粒,正好的",大舅交代着母亲.母亲是大舅唯一的妹妹, ...

  • 何引蝉 || 颠倒的辈份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我爱他们的勤劳与淳朴,但我又痛恨他们那种传统的重男轻女腐朽观念.自我记事起,国家的计划生育管的特别严,为了生男孩父母跟计划生育玩捉迷藏,每年我家都有个小妹诞生,然而也少不了 ...

  • 母爱节特刊【全球华人文学社】总社长.创写.朗诵:秋君||散文《母亲是我心中一朵莲》敬请欣赏(第27期)

    母亲是我心中一朵莲 作者/朗诵:秋君 母亲,是我想您时,阳光照进心底的暖:是我念您时,痛彻心扉撒落一地的伤.母亲,是我为您抒写文字时,眼里止不住滑落的泪珠.母亲,您是温婉清透如涓涓细流的爱河:是我即熟 ...

  • [母亲节特刊]竺伟的散文《母亲的纳税情怀》

    母亲的纳税情怀 23年前,六十多岁的母亲用毕生的积蓄买了一个小门面,开起了一家名叫"宁波楼"的小餐馆.拿母亲的话说,退休了,闲得发慌,找点事做.装修了店堂,购回了餐具,申请了营业执 ...

  • 谭佐兴【散文】母亲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母亲 文//谭佐兴(湖北利川) 母亲是天底下最坚强.最有耐心,最纯 ...

  • 【青山朗诵】一位副省长的散文《母亲是一种岁月》(感人至深)

    【青山朗诵】一位副省长的散文《母亲是一种岁月》(感人至深)

  • 母亲节特刊【全球华人文学社】宣传推广总监.金牌作家:朱合民||散文《母亲是我挡风遮雨的伞》敬请欣赏(第20期)

    母亲是我挡风遮雨的伞 作者:朱合民 我不敢轻易打开记忆的闸门,我怕思念的泪水会像落错的江河一样奔泻.最深的爱,就藏在内心的最深处. 我的母亲是个和善的.清秀的.勤劳的人.并且她还识字,她可以看竖排的小 ...

  • 【散文】 母亲的拿手菜 ‖ 夜莺

    母亲的拿手菜夜 莺刚才,母亲在电话里问我买的几号的机票,她好叫父亲开车来接我.放下电话,我的耳畔又响起他们去年灌香肠吵嘴的对白,不禁笑出声来."我看你将来怎么办哦,生活自理能力这么差,只有抄 ...

  • 散文:母亲,是一种岁月

    岁月 赵海洋 - 夜色钢琴曲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 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 有一种无私叫做"母爱". 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 ...

  • 【散文】母亲的菜园 | 赵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峙,实名赵一清.男.湖南澧县人.现在广州某媒体供职.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先后散见于<青春><青年作家><作品><广州文艺> ...

  • 散文||为母亲打一口井

    为母亲打一口井 小时候,我的老家住在平坝,没有山泉水,也没有自来水,吃水就靠在田里挑.河里淘. 每到傍晚,母亲都要去挑水.说是挑水,其实就是去找水,找干净的水.通常,田里不缺水,但经常有鸭子.耕牛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