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连词(三)
四、连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连词所连接的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连词数目很多,下边只讨论几个最常见的。
(三)“则”的用法
1.表示后一件事紧承前一件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如:
1.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看看那个瓦罐,我的蛇还在里边,就放心地躺下了。“弛然而卧”是紧承前边的“恂恂而起、视其缶”等动作而发生的。
2.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梦溪笔谈·活板》)
——药物稍一熔化,便拿一块平板按在它的上面。“按其面”这个动作是紧承着“药稍熔”的。
有的时候,“则”前所陈述的情况事实上反而发生在后,“则”后所陈述的情况反而发生在前,“则”表示发现了“原来已经”发生的情况。如:
3.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柳宗元:《罴说》)
——罴听见叫声便去找它的同类,到了一看,原来是个人在那里学罴叫呢。“人”在那里学罴叫这种情况,事实上发生在罴“至”这个动作之前。
4.临视,则虫集冠上。(《聊斋志异·促织》)
——凑近一看,小促织早已落在鸡冠上了。“虫集冠上”发生在“临视”之前。
2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包括假设一种条件(情况)。条件句中的“则”,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那么”如:
5.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只要认真去做,难事也就容易了。“难者亦易”是“为之”的结果。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如果当初我不当这个差役,那么早已困苦不堪了。“久已病”是“不为斯役”这个假设条件下的结果。
条件和原因有相通之处,有时“则”用于因果句,表示一定因由而产生的结果。如: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爱子女,就要替他们作长远打算。“父母之爱子”和“为之计深远”是因果关系。
3.表示几种情况的比较,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相当。如
8.诸越则桃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梦溪笔谈·采药》)
——南方桃李冬天结果,北方桃李夏天开花。
9.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
4.表示意思的转折,和现代汉语的“却、可是”相当。如:
10.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元人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却十分恼火。
1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驴》)
——(把驴)运到了,可是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把它放在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