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过年记忆【征文】

过年记忆
儿时过年的记忆虽已斑驳,不甚连贯,但却如同陈酿的老酒,时间愈久,愈发醇香!
进入腊月,左邻右舍传出的杀猪声,发来了吃年猪的邀请。我最喜欢吃杀猪菜里的血肠烩酸菜和五花肉了,蘸上蒜酱,满口香,老解馋了!过了小年,就开始蒸粘豆包了。粘豆包要邻里间互相帮工,招待帮工的饭菜是豆包配酸菜炖粉条,喜欢吃辣的,再用火盆烧几个干辣椒,顿时满屋子糊香糊香的,放在酸菜汤里又酸爽又火辣,那叫绝配!
接下来该糊棚了。糊棚用窝边纸,正方形的,外边是蓝色的花纹,里面是一朵蓝色的牡丹花。糊棚要对上花纹,爸爸是个急性子,干不了这个活,妈妈有耐性,会细心地让每个花纹都严丝合缝对上,成为一个整体,煞是好看!窝边纸比较贵,下面的墙面就要用报纸糊了。最让人惊艳的时刻是,糊完棚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哇!好亮堂呀!家里完全变了一个样,对于土坯房这是最好的装修了。
终于盼到了除夕了,早早从炕上爬起,换上过年的新衣服。不管日子怎么艰难,妈妈都千方百计给我们孩子们做一件新衣服。记得有一年我和妈妈提出了新要求,我不做新衣服了,想买一件思慕已久的海军衫,妈妈说海军衫冬天只能穿在里面,过年你可没有新衣服穿在外面了!我使劲地点头,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妈妈终于同意了。可等我跑到供销社时,海军衫却断货了。我只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天天都往供销社跑,终于在过年的前一天来货了,我买到了朝思暮想的海军衫!那年过年我没有穿在外面的新衣服,只把海军衫穿在了里面,但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换上新衣服,就跑出去跟大人们贴春联。那时春联都是请村子里的老学究写的。我上师范学校第二年过年时,自觉毛笔字写得差不多了,大言不惭地写了春联贴在自家大门上,便有邻居闻讯来求春联的,我倒是没敢送春联,只给邻居们写了鸡鸭成群、金猪满圈之类的小条幅,好歹这些小动物们不会嫌弃。现在想想都脸红,倒是今天没有勇气拿起笔给自家写春联了!
过年时吃饺子是我最盼望的,因为我家是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每次都是前一天晚上包饺子,然后送到外面冻上。幸福的滋味就从包饺子一刻开始,全家齐上阵,揪季子的、擀饺皮的、包饺子的,我们小孩儿多半负责摆饺子,热热闹闹,这种幸福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晨吃饺子,晚上做梦都在吃饺子。
吃完晚饭,奶奶就要给我们每个小家分冻梨、冻柿子、瓜子、还有五颜六色的糖球,然后妈妈再分给我们姐仨每人一小把,这些零食要一直吃到初五,得省着吃。在品尝珍贵的零食时,我们发现含着糖球嗑瓜子格外香,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发明。
揣着瓜子和糖球,孩子们就开始拎着小灯笼走街串户了。当时都是纸灯笼或用罐头瓶子做的灯笼,有一年在工厂上班的四叔用玻璃焊了一个长方体的灯笼,上面还有小烟囱,这个灯笼特别亮,也不怕风吹,在当时相当先进了。可灯笼只有一个,我和老叔就抢起来了,老叔只比我大三岁,爷爷偏向我,把灯笼断给了我。我破涕为笑,接过灯笼,学着年画上李玉和提着马灯的样子摆姿势,心里那个美呀!那年过年我别提多风光了,晚上提着灯笼到处跑,小孩子们羡慕得围前围后,就是大人们也要过来看个新鲜。
今年又快过年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但却缺少了浓烈的年味!不觉让人想起儿时过年的那一件新衣服、一个灯笼、一块糖……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胡志英,黑龙江大庆市直属机关第四小学退休教师,现居河北保定市。喜写回忆性散文,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络上。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