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的流传,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传统文化流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可接受性

传统文化的流传,有一个很无奈的麻烦,就是解释古文的往往是大学究,大学者,大师,用的是古意、古势、古法,这让头脑太多西学的年轻人很难接受,甚至看都懒得看了。更别说让搞不清传统汉语文字中阴阳一体表达的外国人看了。

一些人原本上学的时候,语文的古文就没好好学,没兴趣,看在分的面子上,才学了点。你再给他提高思想、历史、文化的难度,他也就玩游戏去了。

搞一搞架空历史的关公战秦琼之类的想当然的穿越,在游戏中愣用刘备统一三国,把历史彻底秒成渣,找一下代入感之下的快感;或者看看现代泡沫剧,追一追哪个明星又搞外遇了的网文。忙,真没空看这古文。

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吸睛率并不高的问题。

这类东西的泛滥,过渡的娱乐,娱乐至死的态度,终究会物极必反的。这对于文化而言绝非好事,好在现在已经开始收拾了。

有一本很有争议的《未来简史》,据说很畅销。描述了未来80%的人因人工智能等原因变为闲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说的也是一个理。外国人写书总是这么一惊一乍的,外国的书,看几本以后也就习惯了这种不着调的写法了。现在有些网文的标题也是追求这套路,早晚得挨收拾,时辰未到而已。文化不同嘛。

那么这种已经先进入“闲人”境界的年轻人,你用古法给他讲国学,不用枪顶着,他肯定不看。除非你搞个孔子见南子的连续剧,他肯定看。问题是学术界肯定不干,你这是要把国学玩死的套路啊。当年林语堂闹了一把,自己也跑国外去了。

传统文化的娱乐性表达,愉快的学习,这的确需要办法。并不是弄几套汉服穿上,就学传统文化了,没那么简单。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好不容易有不用古意的,往往又夹杂了太多自己的现代想法,这到底是古人的态度还是翻译者的态度呢?是历史的继承,还是现代的曲解?这并不容易区分。

就像《周公解梦》,居然解读了梦到了飞机会怎么样,这事是周公解梦的内容,那就穿越的过分了。那《周公解梦》基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原貌是什么样子的呢?被后人改的乱七八糟,很难见到原貌了。只可惜,很可能是一本类似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大作,也就被迷信糟践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潜意识里面这种东西的抽象的转化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2000多年后,西方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西方这是研究结论吗?西方人曾经以为是,流行了一时。现在神经学依然在发展,我们对神经生物电的结果,有了更多的直观的表达,但是,理解大脑以及意识的本质,依然还有科学意义的差距。

解梦依然还是心理学的学术问题,不是哪个大师就解决了。

人工智能线性的拟合人脑的机理,解决不了人脑意识里的混沌性、容错性、随机性的问题,而且大脑的低能耗、低硬件需求、多回路、简洁算法是人工智能暂时不能模拟的,因为原理依然不是很清楚。借助硬件优势,人工智能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遍历n遍,迭代n遍,学习n遍,大脑可没这闲工夫浪费大脑这点硬件资源。

文化这种东西,除了沿着古人的路走,或者借着古人的思路现代阐发,扬弃地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

新文化运动,几乎给古人文化曾经走过的路画了个句号。好在,一番争议之后,汉字还是留下了。起源于象形文字的中国字本身就是思想,就是故事,传统以及传统的演变身在其中。

近代琼瑶女士将《诗经》中的诗改造了一下,写了一首《在水一方》,当时很流行,这方法或有启发。

古代之乎者也式的传统文化流传方式,对于现在深谙西学的年轻人而言,这种现代表达更容易被接受一些。总用大道逼人,儒教劝勉,佛法绕心,也并不是一个万全的办法。他不信教,你跟他讲教义有什么用呢?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的流传

传统文化的流传,不是泥石俱下,沉渣再起,而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的流传。这个优秀的学问就大了,何为优秀?

再把这个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现代化的方式转化表达出来,这难度加码。

再有娱乐性,可接受性,这难度就更大了。

再将这优秀的部分发扬光大,这路还长。一些人至今还困在二维的方中,提高思维的维度,需要办法。

在网上看了一些弄得很漂亮的动画片,讲《易经》的。可是一看内容就发现问题了,你想让小孩子信儒教吗?古代的儒教还半遮半掩,从未以儒教自居,而现代的这种唯美的动画表达,对于毫无文化辨识能力的小孩子而言,干脆就是拉小孩子下水入儒教嘛。

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流传,不过这种流传方式不是选择了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表达,是不加区分地流传。孔子四十研易,可见其谨慎,也见《易经》之难涩。让小孩子有这种辨识能力,这不现实。这个小节目的编者自身,又可否去除其中糟粕,不以大道而论,不搞玄虚呢。

如果你说《周易》能预测,把明天彩票中奖的号码正式公布出来,一下子就解决《周易》预测的验证问题了,保证世界轰动!问题是你知道《易经》为何不能预测彩票号码吗?

你说《周易》不能预测,了解《周易》说什么了吗?它谈的是人文事理,人性之心。人生又何尝不在易中?它预测的是什么?为何善易不卜?

这些问题没搞清楚,传播《易经》,还需谨慎。否则只会教出来几个未来的算卦的。把《易经》的积极意义却给丢了。《易经》的人文意义,文化意义,社会心理学意义,四维数组意义等,影响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近百年来数理文化的发展。我们再谈《易经》,不该是为了培养几个算卦的吧。2000年前的荀子,已经明白地说出“善易不卜”,不能这么落后吧。

学传统文化,别忘了扬弃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这个主题。

何为优秀?是否有这种鉴赏能力呢?无论是自己学,还是教孩子,这都是基本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