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挺:喜迁莺叹,玉关人老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句》等,计1000万字。

姓名:蔡挺

时间:1014-1079年

籍贯: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代表作:《喜迁莺》

名言: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社会履历:

二十岁,中进士,调虔州推官。

三十岁,管勾陕西、河东宣抚机密文字、通判泾州,徙鄜州。

四十岁,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诸县公事。

五十一岁,工部郎中、直龙图阁、知庆州,为环庆经略安抚使。

六十五岁,卒,赠工部尚书,谥敏肃。

蔡挺,宋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我的老乡。

他年少聪慧,二十岁便进士及第,任虔州推官。

后来,他跟随名臣富弼出使辽国,议定当时的宋辽边界问题。

等到了雄州的时候,富弼皇帝赐予的誓书内容与出发时得到的口谕不同,怀疑被宰相氯乙基陷害,便派遣蔡挺返回开发,向宰相说明情况说明。

宋仁宗这才得知了事情的始末,消除了富弼的疑虑,让他在与辽国谈判时,掌握了底线。

后来,蔡挺被任命为任庆州太守,抵御西夏军队进犯,为朝廷立下大功。

不久,他又调任渭州(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太守。

这里是抵御西夏进犯的前哨,生活艰苦,必须时时提防西夏军队的骚扰。

这一天,他走出军营,举目远望,只见四野茫茫,空旷寂静,唯有一弯残月,孤寂地垂挂在天际。

脚下枯黄的荒草,给绵长的关塞涂抹上一层浓重的紫色,只见那一座座古垒,雄踞对峙,炫耀着它的稳重和威严。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战马的嘶鸣,打破了拂晓的沉寂。

蔡挺不觉浑身一哆嗦,感到一阵寒意,一股愁思不禁袭上心头。

他想到自己常年驻守边关,训练十足,屡建奇功,却屡屡得不到升迁,顿觉疲惫衰老。

他一时兴起,回营便写了《喜迁莺》词一首: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写完,他心中若有所失,拿着词笺踱到后园,想在那里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

这时,他的儿子正在园中读书。

蔡挺便把刚写的词给儿子看。

父子俩,两般心情,一处闲愁,彼此诉说了些戍边苦情。

他们相互劝慰一番,也就各自回房去了。

儿子把词笺笼在袖中,走出后园时,词笺不慎从袖中掉了下来。

后来,这词笺被一位守门的老兵给拾到。

谁知那老兵不识字,便去找帐中笔吏,请他看看到底是什么。

笔吏接过小笺,见写的是一首词,就细细研读起来。

蔡挺的词,一时勾起他满腹哀怨。

笔吏也想自己在边塞,穿破了一件又一件征衣,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暑。

那些主帅们如走马灯,一任去了,一任又来了,总说圣上忧边,威灵远布,可边境何时才能无事?战士何时才能解甲还乡?君恩须报,君恩难报啊!主帅们在喟叹玉关人老时,虽不免也要借酒浇愁,可不知哪一天就高升内迁了,只有我辈士卒,才永无盼头,最终老死边关,抛骨穷荒了。

笔吏正一边读着、一边怨恨着。

这时,渭州的营伎领班来找笔吏。

笔吏把词笺交给她,说:“你们去给它配上曲,唱唱吧,多少也能代土卒们吐出点苦情!”

不久,皇上派宦官来边塞分赐将士们冬衣。

蔡挺在军中大摆宴席款待。

营伎领班带着州营歌伎助宴。

席间,一个歌女弹唱起《喜迁莺》。

刚开始的时候,蔡挺并没留意,但是,听着听着,不觉耳热心跳。

他心下大惊,暗忖道:“这不是自己写的新词吗?怎么传出去?”

这首词,不仅写了边塞之苦,其中的“谁念玉关人老”一句,分明就是在在埋怨皇上。

如果这宦官听清楚了,查问起来奏呈皇上的话,那还了得?

想到这里,蔡挺顿时如坐针毡,再也无心饮酒听曲。

宴罢,蔡挺立即提审营伎领班。

可怜这红颜弱女,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使主帅大人如此震怒。

等主帅问起《喜迁莺》词曲的由来时,她才知道其中缘由,便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但蔡挺仍然一阵后怕,怕惹出事端,竟把这女子投进了牢狱之中。

众营伎见领班蒙冤下狱,就聚到一起想办法营救。

一个说:“词是蔡大人自己写的,是军吏要我们唱的,我们有什么罪?”

又一个说:“我们是供官府取乐的人,要生要死都由不得我们,到哪里论理去?”

商量来商量去,众人决定去找那位宦官:“既然词是大人写的,他自己定是喜欢的,只要公公不见怪,蔡大人也就不会怪罪我们了。”

于是,她们纷纷解囊,凑集了一些银两,买了酒菜果品,派了几个口齿伶俐、姿色出众的营伎去宦官下榻处求情。

宦官见众营伎前来说情,陪饮弹唱,就一口应允了。

过了些日子,宦官要回京复命。

蔡挺在州府设宴饯行。

席间,仍是班营伎弹唱歌舞。

酒过三巡,宦官突然说:“蔡大人,上次酒宴上,我听得有一群营妓唱了支曲子,叫《喜迁莺》,可否让她们再弹唱来听听!”

听到这话,蔡挺心中不禁一惊,“果然要大祸临头了!”

他暗暗叫起苦来,刚才还堆笑的脸顿时像黑了天,嘴僵舌硬,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宦官见蔡挺这副模样,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蔡大人难道不喜欢此曲?此曲一反边塞诗词雄浑粗犷之风,凄婉苍凉,娓娓动人,是一曲难得的塞外之音。自古帝王都派乐官四方采风,以观民情,这支曲词,如能上达圣聪,说不定圣上高兴,还会降恩于你们呢!”

蔡挺见宦官说得真诚,立即放了心,脸上又堆满了笑,说:“既是公公喜欢,就再叫营伎唱来。”

宦官走后,蔡挺料到不会因此招祸,也就放出了营伎领班。

宦官回到开封之后,还将《喜迁莺》曲词给了宫女习唱。

宫女们识字不多,只见词中有“太平也”三字,想必是歌颂升平盛世的,便争相传唱。

不久,就唱遍禁宫。

有一天,宋神宗赵顼听到这支词曲,询问从何而来。

等他听说是渭州知府蔡挺所写,便下了一道诏书:“玉关人老,朕甚念之。枢管有阙,留以待汝。”

蔡挺接到这道圣旨,大喜过望。

“谁念玉关人老”之叹,终于博得了皇上的顾念。

他当即打点行装,进京上任,做他的枢密副使去了。

至于那些长年戍边的士卒,何年才能还乡与亲人团聚,皇帝老子大概连想也没有想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