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务篇》第十三讲:职位设计的基本原理

印度的故事
谈到职位设计,我们总会首先想到职能,不过用德鲁克的视野来看的话,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放到20世纪初的印度。
那时候的印度是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之下,可说是充满混乱、决策失灵、毫无方向感的一段历史。为期两百年的统治,是个失败的经验。维系英国统治的,其实是印度的衰弱与不团结。英国当时在印度能发挥治权的主因是,设立了“印度公民服务局”(The Indian Civil Service),在当时的殖民地发挥了重要的管理功能。即使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全盛时期,这个机构也以不超过一千人的编制,获致重大管理成就。服务局聘雇的大部分是来自英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它们必须忍受疟疾和痢疾的侵扰,霍乱更是每年必有。在恶劣的环境下,它们的健康饱受威胁。
这些年轻人派驻与世隔绝的印度乡间,管理辽阔的辖区。他们经年累月见不到语言相通的人,没有可以讨论问题的对象,只有少数人能撑到退休,领微薄的退休金回久远的英国。这些来到印度的年轻人平实、无趣,经过短暂的训练,他们就被派往任所,此后就自求多福。
这些年轻人大多是英国乡间平穷牧师的儿子,在家乡很难出人头地。他们的前任者在一百多年前来到印度,靠着东印度公司各种战利品神奇致富。但在他们的时代,这些传奇已经消失,在法律约束下,他们只能领取微薄的薪资。
这些不聪敏、缺乏经验,又未经良好训练的年轻人,就这样被派往幅员广大的驻在地,这些驻在地的人口和规模几乎等于一个小型欧洲国家。他们在当地几乎收不到来自上级的指示,一切全凭自由发挥。其中有些人因此变得懒散或沉迷酒色之中,但大部分人都尽忠职守地扮演他们的角色,表现出色,为多灾多难的印度人带来和平、暂免于饥荒的生活,以及生命、信仰、财产得以获保障的安全感。他们秉公处理法律案件、公平课税,表现诚实及清廉的形象。他们并不拟定政策,只建立惯例,最后展现了良好的管理成果。
德鲁克的会客厅,其很多的采访视频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职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两百年前,由于高阶经营层形同虚设,这些中阶管理者秉持单纯的管理原则,在印度获得的杰出管理成就,弥补了高阶经营层的无能。他们面对的使命巨大而充满挑战性。够宽广的管理职权,使他们得以发挥实力,进行长期规划。他们不是任何人的助理,反之,他们必须独当一面,以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规划工作。这个工作的绩效标准要求很高,不能打折扣。
这一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一个原本年轻而缺乏经验的经理人,被当地民众期望扮演公正的仲裁者,维持公众秩序、村庄道路安全、宗教和谐与治安安定。他的管理方式不能透过武力,而是透过道德劝说及个人魅力进行;动用武力会被视为管理失效。虽然这些工作不表彰个人姓名,但整个印度公民服务局鼓吹崇高精神,对工作标准及使命充满光荣及责任感。
经理人做的工作,应对企业要达成的目标有助益,对企业的成功有具体、可量化的贡献。经理人的职权宁宽勿窄。企业应透过目标管理而非透过上司管理经理人。
为达成企业目标所需的实务工作,决定了管理职务的内容。管理职务因应企业需求而存在,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的职权及责任,因为经理人的职责就是管理。
正因为经理人要为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负责,因此管理工作意味着接受最大的挑战、承担最大的责任、做出最大的贡献。
本书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以其简洁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被誉为“管理的圣经”。最后一部《实务篇》持续更新中
德鲁克印象 故居图片展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