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二章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老子修道的具体方法
金童子:第五十二章:见微守柔 和光复明 尹喜问:向您请教了这么久,我已基本明白了道的含义,但具体的修道方法能教教吗? 老子答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其政闷闷,是无为政治的特征.其政察察,是有为政治的特征.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就很容易解释.其政的政,是统治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