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相关推荐
-
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2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六章:道万物之注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六章全文如下: 道者,万物之注.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璧以先四马,不如挫而进此. 固之所以 ...
-
道德经解读: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2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一辈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善,是道对人的"作而不辞",道化生化育万物,不辞于万物,万物依不辞之道生生不息,这种不辞之道,即万物的"自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气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发明,一方面把气看作万物的始源,一方面把气看作生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气论的基本观点.由此汇合成关于气的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帝王的谦下,是其进行统治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众人归往,最后还是众人在下,帝王在上.老子说得很明白,&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