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72:中国人之聪明

一、成语集锦

百依百顺(感情深)

唯命是从(下听上)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百依百顺多指因为感情深而表现出顺从;唯命是从多含贬义,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

包藏祸心(面和善)

心怀鬼胎(很反常)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心里揣着坏念头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包藏祸心偏重于指人伪装得很好,样子和善,态度镇定,内心却很险恶,有作恶、害人的念头。心怀鬼胎常用于表示因内心有不可告人的心思而行为反常,局促不安。

饱经沧桑(阅历丰)

饱经风霜(历艰辛)

饱经忧患(多苦难)

辨析:这三个成语都有经历多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饱经沧桑偏重于指经历世事很多,阅历丰富,而饱经风霜偏重在饱受风吹霜打。饱经忧患偏重于备受忧心事情的苦难。

报仇雪恨(个人事)

报仇雪耻(民族恨)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报复冤仇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报仇雪恨偏重在洗刷个人怨恨,而报仇雪耻偏重在洗除因外国侵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

抱残守缺(思想旧)

固步自封(不进取)

墨守成规(很保守)

辨析:这三个成语都有保守不改变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抱残守缺多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固步自封多指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墨守成规多指思想性格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二、古韵寻音

诗词空间描写之妙一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昭示了诗情和画意交融的可能性。然而,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与绘画有所不同,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的,体现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它不像绘画与雕塑具有可视性、想象性。所以,诗歌空间描写,表现方法更显得空灵蕴藉,灵活多变。诗歌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空间的。那么,在诗歌中,空间描写的方法是怎样的?为此,选择要点以说明。

(一)运用对偶手法表现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手法是使用得特别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偶手法表现出更为重要的意义。就律诗而言,一共八句,就有四句形成对偶,也就是第二联和第三联要求对偶。也就是说,律诗更好地发挥了对仗的技巧。根据对偶的结构和意义的特点,重在一个“对”字上。正如传统的《对仗歌诀》所说的:“中对外,先对后,树下对花前。玉竹对金屋,叠嶂对平川。”从这些先对的语句中,就自然把诗歌的空间表现出来了。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的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一句写天上的明月,月光洒在松树林上,在稀疏的松树间,透过空隙,照在松林里,由天而地,空间很是开阔。而第二句明显写地上,雨后的小溪,溪水上涨了,清清的山泉,哗哗啦啦从小溪石上流过。这一联,由天到地,由“明月”到“清泉”,意象明确,空间明确,意境也就开阔。这就是对偶所起到的审美作用。

(二)、通过意象组合描绘空间感

利用意象的巧妙组合来构成特殊的意境。在诗歌中,有些诗句,既非写实的平平叙述,又非牵强附会的比喻,而是采用一些事物的意象的组合来表现一种感情境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诗歌中,审美空间是由诗人的视角所见而形成的,也就是诗人采用了所见事物加以排列造成空间的转换而形成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是诗人一路经行所见,却可能是远景。而“古道”、“瘦马”、“夕阳”却应该是眼前景,是近景。从这些名词意象的排列来看,在方位的变化中,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我们再看,“古道”,正是诗人的经行地,之所以选择古道这一意象,因为“古道”是很少有人走的,从而表现出荒凉的景象,但也表现出一种时间空间,给人以沧桑之感。“瘦马”是诗人所骑的马,“瘦”字表现出物质的贫乏和劳累过度,而“瘦马”这一意象也表现出诗人的生活的困苦,从而表现出游子羁旅他乡的辛酸与凄苦。而“西风”正是吹在诗人身上的傍晚的秋风,由此而感受到“秋风萧瑟”,凄凉的生活处境。这些都是诗人切身感受。如果把视野之中的意象和切身感受的意象联结在一起,空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独自行走,感叹万千,从而表现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夕阳西下,秋风萧瑟,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苦苦地望着西沉的夕阳。这样的境界正引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叹!

“天涯”一词就指向想象中的空间意象,说什么地方是天涯,那肯定心中已经有了预定的原点,如故乡。而故乡与天涯,这种空间感,在画画中,是很难表现的,但诗词中,一词两字就实现了,比如“天涯”。这就是意象的虚实组合而形成的空间之妙了。

三、热点时评

当戏曲邂逅新媒体

                 李有军《光明日报》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侬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中国传统戏曲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发展到明清的茶园戏楼,见证了戏曲艺术传播载体的发展演进。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又被打破了。当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表征的新媒体与中国戏曲邂逅,我们看到了戏曲载体的极大丰富性。新媒体融合了戏曲唱片、戏曲电影、电视戏曲等海量的信息资源,戏曲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拓展了传统戏曲的传播空间,观众可随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跨时空欣赏经典剧作,构成了对戏曲剧场演出美学效果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青年戏迷而言,分享新媒体提供的海量高清戏曲视频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因工作、学业、票价、精力等不能前往剧场观赏的缺憾。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新媒体作为数字资源的“共享地”,广大戏曲迷可以在新媒体网络终端下载自己喜爱的戏曲视频,也可上传数字戏曲资源与广大网民分享。不同地域名的观众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跨越时空在线交流。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界限,全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从而构建了“在场”与“不在场”并存的戏曲演出生态,重构了观众的戏曲审美视野。

  戏曲评论领域也发生了微小却不容忽视的变化。传统意义的戏曲评论队伍通常由戏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报纸杂志专栏编辑构成。在这个戏曲评论学术共同体中,具有学理品格的戏曲评论是戏曲评论界的共同追求。新媒体时代,大批戏曲评论队伍中的知名专家学者,除了在各大报纸、杂志撰写戏曲评论外,也纷纷通过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布一些现场戏曲评论。由于是第一时间的观感,往往非常容易引起网上读者的共鸣,自然也吸引了大批“粉丝”点赞。

  除了专业评论队伍外,普通观众也构成了规模庞大的评论群体。人们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欣赏戏曲剧作时,随手可在屏幕窗口发布“弹幕”评论,内容往往短小精悍,语言风格多以网络时髦用语为主,体现了新媒体平台戏曲评论的开放性、公众性特点。

  当然,新媒体戏曲评论队伍的评论鉴赏水平参差不齐,但要着眼的是,新媒体在拓展传统戏曲受众范围的同时,也构建了“线下”与“线上”并存的戏曲演出与互动评论生态。

  新媒体戏曲数字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助推了优秀戏曲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大数据信息容量巨大且存储便利,有效保护与抢救了戏曲遗产,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高清摄像数字化技术,我国已经存档记录了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戏曲剧种传承人影像资料。我国部分省市政府文化等部门牵头,也对地方戏曲剧种的戏曲文献资料、实物史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建设了特色数据库。未来,还可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推进传统戏曲剧种分类保护活动,挖掘复排传统戏曲剧目,建立档案数据库和口述史,保存濒危剧种的数字档案。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传统戏曲在做好数字化工程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时刻观察新媒体带给戏曲艺术本身的变化,这是我们做好传承的武器。

关键信息(原点):

四、美文品读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风俗如此,可畏可畏!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