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相关推荐
-
一篇为政者应熟读深思的古文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今译 编者按:魏征(580-643),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今河北館陶人.生长在隋末社会动乱的时代,先事隐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 ...
-
德慧沉思录之八一五【同根何必分彼此】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德慧沉思录之八一五 同根何必分彼此 (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争对论错偏空哗 天下源道本一家 同根何必分彼此 共建大同平天下 山北河南湖畔泉城山林子 庚子壬午乙酉丁丑聚狮林
-
(绝对震撼)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 亲笔书写的 道德经
`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 亲笔书写的 道德经. `
-
古文观止:《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朗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
古文观止:唐代《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唐代《谏太宗十思疏》作者&#183;魏征&#183;原文朗读&#183;赏析
-
《谏太宗十思疏》《太宗答魏征》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 ...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 ...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
-
古文观止111: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
-
经典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 ...
-
《谏太宗十思疏》洛书卦解 别世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 ...
-
部编版必修二《谏太宗十思疏》3(完结篇)
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