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再释义:第五章“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谓情义,对待万事万物像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讲仁爱,对待百姓生命像刍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天之气降则降,地之气生则生,天地之气互相贯通。中间虽虚空但(养育万物的能量)却无穷尽,鼓动则生生不息。大自然的玄妙变化不是语言能够定义的,不如保持虚静(归于道),顺应自然之道。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天地承继道的特性,无私于天下,任万物生生灭灭;无情于天下,任万物随自然;所以,天能长,地能久。

这一章是对前四章大意的补充。“道”混轮磅礴,对万事万物'不计较’,'不计较’就无分别心对待万事万物。“道”空虚若无,无私无欲;无私无欲,能包容万事万物。“道”自然率性而为,不会被任何事物所改变;万事万物无不在“道”中感受它无言的教化,'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被“道”同化。“道”无言,教化着万事万物归顺于道。天、地、人,为域内三才,担负着维护世间一团和气的使命;天、地生于“道”,秉承“道”的特性,大公无私,尊道而行,无私无欲、无分别心、任凭万事万物随自然(道)的施为,这就是“天地不仁”;同样,圣人也秉承道的特性,无为而行,无为而治,无言而教,这就是“圣人不仁”。

天地不言,生养世间万事万物,天、地秉承“道”的特性,管理天下;无分别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春夏秋冬往来寒暑教化世间,有规有矩,有条有理,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无情无义,任凭万物自生自灭,看似无情却道含其中;圣人不言治理天下,只求诸己,不求诸人,圣人做,万物睹;圣人行,万物随,圣人行不言之教,万物睹无教而自化,天下同仁,天下同德,天下同道。如此生养万物万民、身教天下万物万民,怎能言天地、圣人无情?

圣人依“道”治理世间,无分别心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努力求中,行不言之教,看似无言,却道教天下,所以公卿幕僚司法更应当无私无欲,任世间万民万物自由发展;刑罚褒奖于自然,遇过(错)则有法(治),遇弱则扶强,国家则和谐安定。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变化順矣。道,无极,生天地(阴阳乾坤),天地生万物。天地间生生化化,变动无常,天地无言,全凭此一元真气,主持其间。上柱天,下柱地,中通人物,没有例外的。此气浑浑沦沦,主宰万物,有条不紊的是理;此气浩浩荡荡,弥纶万有,宛转流通的是气,理气合一是仁。仁是人们生活中共同推崇的良德。

所以天、地、圣人不仁,因为他们没有私心。天地、圣人将自己的所有奉献于天地间,一元真气,贯注于民物之间。天地无情成就天地永存,圣人无私成就名扬千古。

天居上,地居下,众生万物生成其间。天降甘露,地生万物,哺育众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相交名为精气,此气玄而妙,不可言,汇聚于中,任世间人与物生生化化,变动无常,天无言,地无语,全凭天地一腔生气上下贯通,往来运度,生万物,养万物却用之不竭。

橐龠(tuó 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地气生、天气降造就风箱中间。

刍狗:古代祭祀用的纸、草扎的动物,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何为中?《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天地生生不息养育众生,无私无欲,无言无语,随自然之(道)而运行;天地众生应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默默的享受大自然。多言是一种态度,是众生不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一种表现。后篇”希言自然“详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