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心得

目前西医治疗以降低尿酸,碱化体液,止疼为主。急性期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治疗。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以口服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为主。这些药物虽有一定效果,然而毒副反应明显,痛风高发于中老年人,因为年老体质较差,多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使用此类药物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害,且存在即时止痛效果较差、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病情容易反复等缺点。
(1)火针治疗优势:《圣济总录》云:“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火针具有借火助阳、开门驱邪、以热引热之效,能够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补脏腑阳气,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各种瘀证;同时火针放血疗法能使壅滞的火毒直接外泄,同时借助其运行气血之功,达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之效。火针放血,速度快、皮损小、疼痛轻、可达到要求的深度,且针孔畅通,能放出治疗所需血量,值得应用。现代研究表明,火针直接刺激病灶或反射点,能迅速改善或消除局部组织水肿、充血、钙化等病理变化,加快微循环,提高局部代谢速度;患者关节及周围组织中有大量尿酸钠盐结晶沉积,通过局部放血排毒,迅速快捷地排放高黏度、含有大量尿酸盐之高压血液,可消除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阻力,直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胶体渗透压,减轻局部炎性刺激。火针治疗痛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2)关于疗程安排:每周2次为一个疗程,需3-4个疗程。
(1)取穴 主穴:分2组。a、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b、曲池。配穴:分2组。a、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b、合谷。
(2)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5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发作间隙期明显延长者;无效:症状、体征及血尿酸检查均未见改善。
(1)取穴 主穴:分2组。a、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b、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2)治法每次取一组,二组可交替应用,亦可单用一组。第一组每次均取,仅取患侧穴;第二组每次取2~3穴,交替选取,其中除阳池、太溪、血海取患侧外,余均取双侧。
第一组穴刺法: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数滴,然后以26号1.5寸毫针,刺对应点1针,患侧太冲、内庭及以15度角三针围刺阿是穴(此三针针尖指向三棱针放血处),使用泻法,留针30分钟。
第二组刺法:在所选穴区先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押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以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深度视腧穴而定。挤压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为宜。消毒局部,并加敷料包扎固定。
上述二法每周治疗1~2次,3~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1)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红肿明显处。
(2)治法 令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宜。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
(1)取穴 主穴:阿是穴、三阴交、丘墟、太白、太冲、内庭。配穴:趾部加大都,踝部加商丘,膝部加犊鼻。阿是穴位置:红肿处。
(2)治法 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据发病部位加配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红肿甚者叩刺出血,局部肿胀不显者,叩至局部潮红,其他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刺之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手法或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每日1次。
加服中药:防己3g,生黄芪12g,白术12g,桑枝15g,忍冬藤30g,牛膝12g,木瓜18g,地龙12g,显芍15g,桑寄生18g,全蝎4条,蜈蚣2条。后二种焙干研细末,分2次冲服。
上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内服。针刺服药均以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二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