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泳霞:改变从阅读开始
周开教研之窗
2021年第14期
(总第494期)

改变从阅读开始

开发区黄泛区南坡小学 南泳霞
初识顾志能老师是在一个小学数学交流QQ群里听他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顾老师基于学生的学情,问: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几乎是全班学生齐答。是吗?我不信!

动态演示下图

顾老师在三角形内部从顶点到底边添加一条线段,让其变成了两个小三角形,问学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尽管还有学生说180°,从语气上可以看出,明显底气不足,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一个个主动去测量内角,找寻内角和之间的关系……不遮掩学生的已知,把学生的已知充分暴露出来,这节课犹显得真实、生态。
我沉思良久,解开心中不少的困惑,着实大开眼界。创新还可以有如此视角。就像顾老师所说:“创新!创新!宁可失败,我也要尝试别人未曾走过的道路,我也要发现教学研究的那种精神。” 顾老师对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学习。
书中顾老师这样阐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科学地分析学情,巧妙地应对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样的教学就会向呼吸一样自然,这样的课自然会是创新的好课。
这节课我也上过多次,面临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用量角器测量的时候,不情愿测量,感觉都已经知道了,有什么可测量的?即使是测量,他们大多是在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时,第三个角就不再测量,而是通过计算推理得出,如此也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尽管也带领学生通过撕拼法以及折角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总感觉整节课都是跟随老师的操作步骤被动地操作,课堂自然少了一些灵动与精彩,更不能引起学生火热的思考,哪有兴趣可谈?是我逼着学生做都已经知道的答案,那种不情愿与顾老师创新设计相比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我认为基于学生的学情,多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课堂,设计教学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顾老师正是这样巧妙地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测量,投入学习,用创新照亮了整节课堂,也让我耳目一新,因此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争取通过读这本书,借用顾老师的智慧,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实施课堂实践,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
品读这本书,可以看出顾老师善于思考、潜心研究,他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主动寻求改变,追求创新,开发出了一堂堂有激情、有创意、有温度的课,感觉越读越有兴趣,在这本书中,顾老师用19个亲身实践过的精彩课例,从数学思考、学生学情、学习过程、重点难点、方法技巧等方面剖析了教学创新的视角和策略。既有简要、直接的理性阐述,也有翔实、具体的课例呈现(每个课例后都附有课件下载地址),更有可迁移、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阅读思考、学以致用,方能彰显学习的价值。
书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这节课,朴实的形式,火热的思考,值得我反复阅读思考。顾老师在这节课上仅用一只粉笔和板书的六道习题加上创新出的情境:争夺“计算能手、计算高手、计算达人”让这节习题课变得精彩纷呈,孩子们的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在顾老师的创新设计下,把口算、估算、笔算巧妙的糅合在一起,有序前行,逐层递进,彰显了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顾老师的影响,这学期我也模仿着这样的创新上了这节课,尽管没有我预设的好,但与以往的机械枯燥的练习相比,已经是别开生面,这节课孩子们的计算热情高涨,在以后的练习中我每周都评出一期计算能手、计算达人,大大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顾老师的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情了,例如本学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我不再反复讲什么运算法则,也不再一道题一道题的在黑板上示范讲解,而是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因为在三年级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如此通过展示交流、汇报评价,如此依据学情,尽早暴露错误,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计算误区,理清算理、掌握算法。
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一句句鲜明的观点:“朴实的形式,火热的思考”,“合理应对学情”,“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而行”,“全力放大学习过程”……一节节精彩纷呈、有创新的课堂,不停地在我脑海里跳跃、回荡,冲击着我的大脑,欲罢不能,我要把顾老师的这种执着研究小学数学、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在心里落地生根,通过不断地阅读,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滋生创新的萌芽,一路思考,一路践行,改变当前有些沉闷、低效、疲累的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亮丽的风景!
改变就从阅读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