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二)

政治队长(二)

当时时正是1969年的夏天,据小队社员讲,刚下过雨一般是不起牛圈的。但是,现在的牛圈在生产队政治队长刘士忱的脑袋里就不是一般了!

你不是让公社刘社长,强行把你安排到叶家村三队吗,刘社长我惹不起,你一个办过学习班的下放学生,能有什么能耐,就是脏活累活让你去干!

就是下完雨让你去起牛圈,就是让你赵雨祥和四类分子在一起干,明显就是一副欺负人的架势,一切只有忍耐!(王地主的儿子王雅萱,后来成为我在插队期间的最好朋友)

在牛圈外,我脱掉鞋光着脚,裤腿挽到大腿根。

王地主干脆就脱掉裤子,只穿一个大裤衩子。

我们慢慢地下到牛圈里头,稀牛粪立刻没过了膝盖!我马上就知道王地主只穿大裤衩子的办法是英明的。

当我在牛圈里发现我卷起的裤子沾上牛粪时,已经无法再脱掉裤子了。因为,从脚到大腿上全是牛粪,脱裤子就是用裤子来擦大腿上的牛粪,所以,只好不脱了。我现在只有等下工后到河边先洗腿,然后再洗裤子吧。

牛圈里不光是牛粪,还有一个月前生产队割的青蒿草。青蒿草割完后运到牛圈里,厚厚地铺上一层。牛群连吃带踩,青蒿草很快就被稀牛粪盖住并开始发酵。青蒿草烂掉后,牛圈里的牛粪就更有“劲”了。这些青蒿草加牛粪肥,是生产队全年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

只有真正的进到牛圈里,你才知道什么叫粪坑!除了每前进一步付出的艰辛外,那稀牛粪里冒着泡的臭气,熏得我是不停地流眼泪。

同时,我也知道了起牛粪为什么要用四齿钢叉。如果使用铁锹,由于牛粪里全是没烂透的蒿草茎,就像乱渔网。你根本无法把铁锹蹬进牛粪里,而四齿钢叉就可以直插到牛粪的底部。

开始起牛粪了,由于牛粪太深,钢叉只能插入一半就得向外掘起。就是这半钢叉乱草加牛粪掘起时,少说也有四五十斤重。刚开始干时还觉得没什么,也就是累一点呗!

两个小时一过,那两条胳臂已渐渐的抬不起来了。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是,那稀牛粪并不像土那样,渐渐的可以清理出一块可站脚的干爽场地。而是随着你的挖动,全牛圈的牛粪立即流动着补充过来,根本看不出你刚才挖过的痕迹。

挖出的牛粪,必须远远地甩出牛圈。否则,牛粪很快又流回牛圈。这也是社员们讲的:下雨天不起牛圈的主要原因。

这个强体力、又脏又臭的起牛圈工程,我和王地主整整干了六天,才算干完。干完的第二天,生产队又把牛圈里铺上厚厚的一层青蒿草,准备做下次的牛粪底肥。

对于这次安排让我起牛圈,生产队长刘文彩始终对刘士忱的做法不太满意。事后有的社员对我讲:刚开始,刘文彩就不同意我和王地主干这个活。刘文彩坚持全生产队男劳力全都去起牛圈,一天就能干完。可大队公安,生产队政治队长刘士忱坚持,就是让我和王地主两个人干!并美其名曰是让赵雨祥好好地改造改造!如果赵雨祥为这事闹起来,就借机不要他了,把他送回八棵树公社重新分配。

队长刘文彩和政治队长刘士忱为了这件事,闹了个半红脸。虽然这次政治队长刘士忱胜利了,但以后早晨分工时,队长刘文彩就尽量自己分配,不再让刘士忱介入,为此,大队公安、生产队指导员刘士忱更是对我耿耿于怀。

1969年8月上旬,生产队挂锄,放一天假。我们青年点的几个同学,就准备去耿王庄初三.四班同学的青年点去玩。

叶家村离耿王庄大约有十里路。上午十点多钟,我们走山路从耿王庄的东山走下山来。

大家刚刚进入东耿王庄,就看到从前面胡同里冲出一只小狗,浑身上下绑满了绳索,冲着我飞快地跑了过来;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直到小狗冲到我的面前,摇头晃尾巴的扑到我的腿上,才突然想到这是我的小虎;这重逢的一幕,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一想起来还像电影慢镜头一样再现在我的眼前!(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9月9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69年12月份,在沈阳红卫兵摄影社拍摄的!

前排左起:王雅萱(我知青时代的好朋友,是和我一起起牛圈王地主的大儿子,现定居在哈尔滨市)、于志刚(叶家村初三四班女同学于志新的弟弟,已故)。

后排:赵雨祥(本回忆录作者)。

2、这张照片是和我一起起牛圈王地主的大儿子王雅萱,2016年在海南岛留影。王雅萱和我同岁,一身牛腱子肌肉,生产队的一等棒劳力!由于家庭出身是地主,在生产队里也饱受歧视,改革开放后,孤身一人去了黑龙江拼搏,几十年后,融入了现代的省城里,王雅萱现在的户口和子女都定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0)

相关推荐

  • 知青那段日子

    知青那段日子 作者 弘毅秋实 知青年代虽已成为历史,但知青生活在我们这代人的头脑中,已成为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50年前的8月8日,我从城镇下到农村当知青,这是我记忆犹新的一段人生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有 ...

  • 《长江丛刊》本期推介 ▏方 林:最后的牧歌(附:牛维佳“速评”)

    本期推介作者: 方林,本名姚在斌.大学期间即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毕业后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历任沙洋经济开发区主任.副县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近年致力于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汉水流 ...

  • 胡中英:​肥美的大母鸡,你没有成份

    肥美的大母鸡你没有份 文/胡中英 作者青年照 1969年,我们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来到了当时的巴县石龙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非常幸运,我们三个的家庭出身都是那个年代所说的红五类. 下队的第一天,队长就 ...

  • 冯地模:好大的风(五)|小说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冯地模 [作者简介]冯地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美协.电视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20多年来在<红岩><四川文学& ...

  • 庸医张欢乐的罗曼史(三)

    本文作者:郑书喜 6 特殊的婚礼 好事多磨,欢乐这个三十大几的老后生,终于迎来了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日子--结婚典礼. 这桩奇异的婚配,遭到小李父母的强烈反对.小李父母在集宁铁路上班,国家工作人员,与一个 ...

  • 【王金桩】忆生产队收麦

    行 车 记 文/王金桩  忆生产队收麦 算黄算收 算黄算收 算黄算收 -- -- 麦子渐熟 金黄一片 算黄算收鸟儿 在空中 不停地 广播着 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一一麦子熟了 一一麦子熟了 快快收割 ...

  • 【走近知青】杭州知青谢玲芳,情系长街永难忘

    " 留住记忆,不忘历史 珍惜当下,支持乡村 "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 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 共产党 毛泽 ...

  • 李二

    李二 虞长顺 我64年下乡的时候,我们村共有8个四类分子,1个女的7个男的,基本上都是老地主老富农,都是年龄大的.只有其中一个是坏分子,而且在四类分子里面,他的年龄最轻. 他叫李二,不到四十岁的光景. ...

  • 五同的日子—梁凤兴

    ​[五同的日子-上] 1969年的初春,乍暖还寒,和熙的春风翻过草帽顶子,穿过西河掌,刮过小四平和大四平,吹拂着东升堡的大地和山野,坚守了一冬的冰雪开始融化,似隐似无的小草探头探脑,人欢马叫,春耕即将 ...

  • 冯地模:好大的风(六)|小说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冯地模 [作者简介]冯地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美协.电视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20多年来在<红岩><四川文学& ...

  • 生产队长大大(远去的岁月之一)

    我们生产队在大山脚下,一条长长的大冲里.当时生产队有约二十户人家,除两户外姓外,都是我们王家一个家族的,老一辈是父亲的弟兄们,下一辈则是我的兄弟姐妹们. 生产队长是家族中的王炳兴大伯,我们习惯叫他&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