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2.0:校本研修怎么做(第一步)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已有一段时间,难度显得越来越高。“高手”也纷纷登场。但是,问题依然“屹立不倒”。人们发现,那“25个学时的网络研修”问题并不是“问题”,你知道的,不过就还是“上网看课”了事。难受的是另外那“25学时的校本研修”!

确实,在能力提升2.0中,重点、难点+……点,就是“校本研修”。

为此,本馆主提出以下“九步校本”的研修路径,供大家参考(文分九篇):

第一步:校本团队--高位落实,双重推进

学校需要建设两个团队:

一是学校管理团队:校长主持的、以策划、设计、领导、管理学校信息化发展事业的决策+执行项目管理团队。

二是学校骨干团队:教学(副)校长主抓的、以贯彻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落实校本研修行动计划为主责的学校骨干教师/名师/+区域教研外脑的教学教研混编团队。

在这个混编团队里,需要什么“角色”的人进入?

“大校长”是“当仁不让”的领航者;

教学校长是“义不容辞”的舵手;

教学主任是“责无旁贷”的大副;

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主力;

信息技术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者。

团队建设不是“码人”完事。重在行动学习。

高位学习:先学国家政策(不限于《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等文件),重点领悟“整校推进”和“以校为本,应用驱动,基于课堂,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涵义和价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认识不到位,行为要变味。

但是,仅仅听专家的“解读”,远远不够!校长要带着团队坐下来,好好学习,深入学习,结合校本实际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思结合;边实践边学习,学用融合。

老话说得好“不动笔,不读书”。学习过程中需要“动笔”写心得、写反思、列问题,提方法……

可以有一定时间的“集中学习”,但是,重要的是要有团队的“学习制度”,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形成学习文化,打造学习型团队--这才是团队领导力的底牌。

理论学习是重要的。实践者不要轻视“理论”,缺乏理论的实践,是不自觉的行动。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校本教研、智慧教育、深度学习(非机器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混合学习、智能学校等,有关这些著作(这里说的只是关键词,非书名)的研读,应该是很有启发的学习。

“实践问题-关键词搜索”式学习,是本馆主为您特别提示的一种学习方法:

--把实践中遇到的/聚焦出来的现实问题“概念化”--尽量用比较专业的书面语言来表述实践问题,在头脑里形成了指向特定的直观形象的现实问题的“词语”;

--用这个“词语”作为关键词去搜索,会发现相关的一系列“文献”;

--将搜索到的“文献”归类储存,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团队成员之间共建共享资料。

制度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首先,需要归整归整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办法等文件,筛选出与现行教育信息化2.0有关政策相符、可以“继续运行”的制度。

其次,需要整理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按照现行教育信息化2.0有关政策要求,修订学校文件,使之能够继续运行。

第三,需要根据现行教育信息化2.0有关政策要求,基于学校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制订新的学校信息化发展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不仅仅是“管理团队”的责任,也必须有“骨干团队”的参与。让学科主任/组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参与整校推进项目管理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管理相关制度的制订,这是研制,是学校专业领导力建设的必要条件,它体现学校治理的专业化特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