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乌盟后山地区的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二】

〓 第 1476 期  〓

文|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上文链接:那年月,乌盟后山地区的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

一首稚嫩歌谣,跳动活泼音符,唱醉朝阳彩霞。一幅懵童丹青,写意野田山色,素描风雪浪花。故乡、住家、校园,春秋、寒暑、少年。岁值母亲辞世三周年之际,谨奉微文敬献嘴里抠食、简装节衣、含辛茹苦、费尽心血、疼爱呵护、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将我们抚育养大的二老爹娘。同时感恩、赞美、致敬教书育人的母校师尊。

雨季到了,父亲利用早晚业余时间领着我到护城壕里去采蘑菇,一会儿就能摘一小筐。说起这护城壕不得不说说这老土牧尔台的城垣。

据察右后旗文史资料介绍,清末民初,蒙古族牧民散居在老土牧尔台脑包山周边,过着游牧生活。由于老土牧尔台是平滂商道的必经之地(路线为北平一一张家口一一丰镇一一隆盛庄一一平地泉一一土牧尔台一一温都尔庙一一滂江一一二连一一乌德一一叨林一一大圐圙——乌兰巴托)。跑草地的旅蒙商做买卖时常在这里打尖住宿。一些擅长搞服务业的口里人抓住商机,在这里搭挂土板房,开设店铺,留人住宿,久而久之住户愈来愈多,人口逐年增加,渐成集镇。《绥远通志稿》载:“陶林县商号较可称述者,在其四乡,则以第二区之土牧尔台为一大镇,有商号40余家。”车水马龙的繁荣市场,引来一些赖小子的觊觎谋算。为防止土匪的抢劫掠夺,民国19年(1930年)围起城墙派兵士把守,藉以保护商家与民众利益。不算箭垛,城墙有3丈多高,城墙外有两丈多宽的护城壕,设置东南西北城门,东门因常年不走人,故被封堵,西门也上了锁,禁止通行,只留下南北二门,城门宽大,关时需四五个大汉才能合回。土牧尔台城共有5个炮台,其中一个就在城中,有四丈高,城的东面脑包山上也安着一个炮台。城墙上除东北角外,其他三个角都有炮台,上面有站岗的兵士,而且不允许城里的老百姓到城墙边。老土牧尔台至解放前,一直是北疆草原上较有名气的集镇。民国时期,土牧尔台北城门内侧照壁上写着“塞北边陲”四个大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土牧尔台的文化娱乐活动还算丰富。学校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幻灯片,晚上给孩子们放映。有个家住学校附近的同学悄悄对我说:你要是吃了晚饭能出来,咱俩就相跟上到学校看幻灯哇。小刘老师用煤油灯把玻璃燻黑,再刻画出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人人马马,放到幻灯机里,照在墙上,可好看啦。我们住的房子离学校也不远,于是每晚和我的同学去看幻灯投影。天天大约有十几二十个孩子在看吧。内容大部分是学生要遵守纪律,要懂礼貌,要热爱劳动,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等。有个画面是,一个学生上学路上遇到老师不行礼,而是低头躲着走,结果撞到一棵大树上。同学们被逗的哈哈大笑。也算是寓教于乐吧。

1955年平地泉行政区成立了电影发行放映机构,把所属电影队分配到各旗县农村牧区巡回放映。有一次放映队来到老土牧尔台,晚上在一片宽阔的空地支起杆子挂好了幕布。人们有的搬来椅凳坐看,有的拣块石头烂砖垫在屁股下将就。

开始放映电影了,我是首次观看。自己那个小脑袋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人是从哪里来的,咋就跑到幕布上去了。换卷儿时,放映机上的电灯亮了,照清楚了坐在旁边的男男女女,感觉颇象电影中的人物。便长嘘一声,原来是他们钻进了放映机又上了映幕。年幼无知、孤陋寡闻、少见多怪、自认为是终于找到了答案。

马戏、杂耍、气功、变戏法儿、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演出团体也常常光顾老土牧尔台。镇北有个戏台,晚上圈起布围子,点盏耀眼的汽灯(没有电灯),大人小孩均买票进场。马戏团以吹奏长号黑管,敲击大小洋鼓招来观众。剧团则唢呐笙枚齐鸣,锣鼓板镲山响吸引看客。丝弦琴瑟声震静谧夜空,花腔高调音传十里八村。我们相约三五个小玩伴撩起暗处布围从下面爬钻偷入,跑到戏台跟前席地而坐。孩子们爱看狗熊耍扁担、猴子爬长杆、小狗钻火圈。一瞧见戏弄大蟒小蛇都觉瘆得慌。至于那些杂技魔术类节目感兴趣的也不多。对那戏台上出出进进、扭扭捏捏、蹦蹦跶跶的青衣、小生、花脸、铜锤、丑角游走台步,死长嚥肚、哼哼呀呀的拉腔拖唱,既瞅不明白,也听之不懂。调皮猴害了一天,这氛围无异于是在为孩子们催眠。看着看着眼皮发涩,咕咚一声躺下便睡。有次戏散了,工作人员清扫场地时才把我喊醒,爬将起来,揉了揉惺忪睏眼,灰头土脸,懵懵懂懂,黑灯瞎火也不知咋寻回的家。

学校放暑假了,父亲借了辆牛头把自行车拖上我到旗所在地土牧尔台办事。粮食局就建在距离土牧尔台火车站东五百米处。办公室、家属区同在一院,土建工程已经竣工。父亲领着我认看了家属房,见有画匠们正在裱糊仰层(顶棚)。父亲说等我秋天开学时就可以搬来居住啦。

小麦泛黄,土豆扬花,莜麦挂铃的季节……

再见吧!居住一春一夏的第二故乡老土牧尔台。

依然是坐着牛板车向察右后旗所在地新土牧尔台镇迁徙。说是搬家,常言道,破家值万贯,其实那来的万贯家资。充其量不过是一张苇蓆卷成圆筒,用细麻绳两头一捆装在车底,中间填擩些锅碗瓢盆等易碎怕碰器皿;父亲住单位宿舍时的一对板箱将行李衣物悉数塞进,挤住蓆筒而已。母子三人骑坐在板箱之上,父亲又脚踏牛头把自行车打前站去了。

天气不冷不热,一路下坡较多,约摸一个来小时,车倌便将牛车牵入旗粮食局大院。家属区在办公室后面,共有三排,东部一排,西部前后两排。见有的职工家属捷足先登,已经早早搬入。有的正在卸车,往家运东西。家属房都有编号,用红油漆标注在门头玻璃上,我家分得东排19号住房。父亲把牛板车引领到门口,将我和妹妹接抱下来,母亲自己下车。板箱由父亲和车倌抬着进家,母亲一手拉着妹妹,一手拎着罐罐,并指挥我拿瓢端盆,一会儿便归置妥了。

居室约二十平米,一门一窗有仰层(纸糊顶棚),四壁粉刷的白洁干净,锅头挨着倒炕。其后在大院游玩时,得知单位四周均以夯土板墙圈围。院内有四排办公室,有篮球场,有克郎棋活动屋,有乒乓球室,有职工食堂餐厅,还有公共厕所。家属房除燕局长家住两间外,干部职工均为一室。

排子房土木结构,四角硬(灰砖柱子)黄沙白灰抹墙。安顿好后,父亲即领着我到土牧尔台小学报名。

1956年土牧尔台镇第一小学建校,9月1日正式开学。1957年秋,曹晋任校长,范维一任教导主任。在校学生453人。其中一、二、五年级各两个班,三、四、六年级各一个班,共9个班。一年级有初四初五两个班,我被安排在初四班,班主任是郭德亮。初五班班主任是尉盛,后换成张英。只见我们班已经报过名的张文科、赵补根各领一帮同学玩传小皮球,即逮住皮球传给自己的队员,对方拦截争抢。

按学校班次排序,后来初四班改为第八班。这个班前前后后有原报名的老班底,有休学转学来的,有留级来去的,大约六十多号人吧。男同学有张文科、张应科、张福、张志孝、张太、张树林、张彦明、王金、王义、王之元、王连林、王培彦、赵补根、赵秉武、石全根、石凤山、郭福明、贾振玉、贾英维、梁有才、梁炽俭、台德钦、高存纲、高金海、高官兵、崔玉明、常美、常亮、李有元(后改名为李敬国)、孙金柱、孟玉柱、裴聚祯、宁广恩、吴润生、吴文山、白祥虎、田占、刘虎山、刘瑞、马万祥、孙占元、司有贵等。女生有温秀珍、赵水晶、赵淑芳、高玉莲、高爱兰、施存莲、毛文荣、白秀珍、宁水香、刘芳、刘果花、王丰育、杨玉兰、许翠花、陈英、宋玉兰、宋月梅、燕茹芳、吕秀莲、段翠云、仲秀英、孟玉兰、刘淑珍等。班长是张文科,班干部有张福、张印科、吴润生、郭福明、赵水晶、毛文荣、吕秀莲、温秀珍等。

小学课程不外乎算术、语文、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动。作业不多,基本在课堂上就完成了,课余玩耍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是驻土镇机关事业单位,工商(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子弟,也有家在附近农村居住的,如于家洼、黄家村、任面铺等村。

1958年旗文教局下文将土牧尔台小学改为土牧尔台苏义勒吉利小学(苏义勒吉利系蒙古语,译成汉语为文化街)。学校一出大门往西是文化馆、新华书店、邮政局等单位。学生到校、离校用不着家长接送。同院或毗邻的孩子们互相叫上到校。放学后,学校管理有方,选择高年级的学生当路长,招呼各年级家在同方向的学生集合排好队,路长喊着齐步走、一二一的口令离校,由近到远渐次回家。家住粮食局、油脂公司、手工业联社等方向的学生路长是赵文谱、赵金玉和王三三。路长们都很负责任,看到各处学生进院进家后,才带领其他学生继续行进。

秋深了,天凉了,各班级开始领火炉。大同学们帮助老师调装炉筒系拴铁丝固定。小同学们领炭,到野外拾引火柴。学校东墙外就是野地。初到野地,先被吓了一跳。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外省市随家长迁来的学生们都惊呆啦:“啊呀!这么多坟园。”

只见高出地面长满尖刺植物的一堆堆一溜溜黄沙土丘,此起彼伏、并肩接踵、一望无际,酷似口里那连片成群的家族墓地。从小在当地长大的同学笑话我们少见多怪,说那是莲针墩。

乌兰察布地区的老百姓惯称其为莲针,其实中文学名叫柠条,属豆科落叶灌木。它的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当时就见到黑沙图农民挖出的莲针根足有一丈多长。莲针株高40一一70厘米,最高可长至2米左右。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均有分布,尤以内蒙古地区多见。莲针耐旱、耐寒、耐高温且耐盐碱性很强。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旱生灌丛。在丘陵、山坡、沟岔都能生长,即便是肥力极差,沙层含水率2一一3%的流动沙地和丘间低地以及固定半固定沙地亦能正常生长。莲针不怕沙埋沙子越埋,分枝越多,生长越旺,固沙能力越强。莲针还是良好的饲草饲料,冬季雪封草地,它便成为骆驼、羊类唯一啃食的救命草。枝条含有油脂,燃烧不计干湿,是良好的薪炭材。根系根瘤、枝叶富含钾氮元素有肥土作用。种子含油,可提练工业用润滑油,干馏的油脂是治疗疥癣的特效药。花开繁茂时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莲针枝叶、花果、种子、根系全身是宝。记得读初中时语文老师王静芬让同学们作一篇描写一种植物的文章。大家有描写庄稼的,有描写某种鲜花的,也有描写草类的,唯独我描写莲针。而且就其名称的准确写法,专门去讨教王老师,王老师写出“连蓁”二字。但我总感觉写为莲针二字更接地气。这篇作文,王老师当做范文让我在语文堂上进行了朗读。莲针给我们那茬学童带来过欢乐,也造成过伤痛。

春末夏初,黄花丛簇,招蜂引蝶。有的同学说:逮住大蜊蜜(野大黄蜂),能吸肚子里的蜜,可甜啦。人小头脑简单,不计后果,况首次接触此蜂不知其利害,未加考虑上去便扑。扑是扑住了,但除没吸成蜜却被大蝲蜜狠狠扎了一刺,疼得哇哇大哭。同学们忙把我送回家,手肿得象小馍馍。母亲用土办法给我往手上涂抹了些熬菜用的黑酱,吹了吹我的手说:没事,一会儿就好啦。甭说这土办法还挺管用,晚饭时手就不肿了也不疼了。

再就是去拾柴禾,不少同学往起揪干莲针让刺扎得鲜血直流,疼痛钻心,大呼小叫。莲针墩土肥,伴生的植物不少。我们的最爱是上面长着的面根根。有吃过的大孩子们领着我们刨挖,还分什么白面根根、莜面根根、荞面根根,粗细和莲针根差不多,长有一二尺。只是口感分细腻、粗涩,色泽有白黄而已,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清脆稍甜,能充饥解馋。【未完待续】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官场红人

权力的较量

她爱了他二十年,可现在,她就要撑不下去了

权力的较量

【作者介绍】高存刚,男,与共和国同龄,1949年10月出生。1966年于察右后旗土牧尔台中学毕业,68年8月上山下乡插队到察右后旗锡勒公社红旗庙牧业大队。之后在察右后旗当过工人、文书、小领导、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等。1998年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曾在各种报刊发过多篇文章, 2013年应旗政协文史办之邀,参加了《察右后旗文物志》编撰工作,担任主笔。现在闲暇之余整理上山下乡期间的人生历练故事。

(0)

相关推荐

  • 《桃花朵朵开》中部分考生简介

    本文作者:霍来根 以下是文章中当年部分考生的人物简介,以出场先后为序. 韩兴智,西营子公社明旺泉人,七七年黄羊城中学高中毕业生,先后在西营子公社农中.广昌隆中学任民办教师,后在包头致力于城市园林绿化事 ...

  • 今天中旗又是白毛糊糊

    今天中旗又是白毛糊糊

  • 莜面的情缘

    本文作者:任平 察右中旗的莜面在外享有的盛名实不虚传,它不仅养育了本乡本土的中旗人,据说从清水河.山西移居中旗的人们都是奔后大滩莜面来的. 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到察右中旗,临近傍晚汽车才缓慢到达目的地 ...

  • 那年月的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四】

    〓 第 1513 期 〓 文|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童心清纯忧愁少,投欢寻趣无烦恼.一年四季难见肉,饭稀菜寡难吃饱.打小便知柴米贵,筛灰煽火(拉风匣)拾粪草.恭敬老师爱校园,同学亲热肠古道. 食品匮 ...

  •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六】

    〓第 1532 期 〓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钻进了大黄风的土腥气.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朗读课文童声合唱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布满了牛耕希望的田野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 ...

  •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五】

    〓第 1524 期 〓 文|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业余活动勾童魂,省钱热闹人看人.白天上课学文化,到黑变作夜遊神.党打天下为百姓,江山本是黎庶定,沙场全凭兵用命,有权岂能饿弟兄? 大黄风. 白毛糊 ...

  •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七】

    〓 第 1551 期  〓 作者|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夏天到来暖洋洋 校园活动多选项 手谈石子勤动脑 四肢叫劲体格壮 节日登山捉"特务" 雨后戏水铁路旁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 ...

  • 蒋风白作品

    蒋风白(1915-2004),是一位写兰竹的大师级人物.原名蒋鸿逵,著名花鸟画家.191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擅长意笔花鸟画,尤以水墨兰竹著称中外.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笔墨精练.气韵生动,创出了 ...

  • [转载]风水中的“原点”探析(二)

    风水中的"原点"探析(二) 易智信/文 考查大型企业的运气必须以财务室为原点,考察中小型酒,饭店等运气,以收银台为原点考查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个人运气则必须以其办公桌椅的交界处为原点. ...

  • 蒋风白花鸟国画作品精选

    笔墨丹青新视角2020-08-12 04:20:00

  • 森女风白罩衣

    关于图解: 并没有完全按图解来钩,为了这个有拆了三次,但最终还是大了些,幸好我这个体积还能HOLD得住~比图解多起了十二针,到腋下时,腋下和身上都各加了四个网,原图是腋下加六个,身上加四个的.大家再钩 ...

  • 鸳鸯戏水荡清波,风拂垂柳弄莲荷。池塘撑起...

    鸳鸯戏水荡清波, 风拂垂柳弄莲荷. 池塘撑起绿叶伞, 杆径当笛奏仙歌. 请欣赏我老师张恭德先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