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书》和海派文化,写于5.26

(一)三段唱词

闻道龙宫气象宏,果然是贝阙珠楼非凡同。

耀眼光彩流浪涌,金门玉户千里重。

他们是久居海底鱼龙种,翩然一瞥若惊鸿。

我只道游遍九州道途穷,又谁知身逢奇遇拜龙君。

青玉栏杆白玉床,珍珠帘幕晶屏风。

琉璃壁,玛瑙钟,过天碧浪走鱼龙。

照夜明珠光华笼,七宝装成翡翠栋。

玳瑁案,锦玲珑,珊瑚树,透鲜红。

满目琳琅珍与宝,只可惜深藏水底总是空。

——1954年云华剧团《柳毅传书》

@VIA 空少陈超宇

5月7日我上传了竺水招《柳毅传书·龙宫》一小段实况,并表示听不懂。对我来说,竺水招经常唱得和天书似的,她的唱词有时比较复杂,没有提示真的听不懂。但这个唱段上传后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太厉害了!基本上从开头就进入正确行车道,直至最后确认无误,且还有额外惊喜,得到了实况《柳毅传书》切实的录音时间:1963年12月13日。另一部《梁祝》的录音时间则是:1964年1月15日。空少没提到演出地点,但我记得有看到是在上海丽都大戏院,若有错误请指出。

空少贴出的这个1954年唱词,看在眼里,当时脑海里如流泉一般,哗哗的奔腾不息,就涌过当下最时髦的形容:老凡尔赛了

看文辞自然是这般亮丽璀璨更夺眼球,就觉得好遗憾,为啥后来删了那么多,这还是考虑到本剧柳毅并无长段大唱的情形之下。可仔细想想,柳毅初到龙宫,眼花缭乱肯定有之,完全不为所动不似真人,但一下子唱这么多,海底繁华一一历数,未免又太为外物所动,和君子风范差得稍微远了点。

——搭配前边关于《柳毅传书》首演【作者:诗云】一起食用,甚为有趣,这出龙宫景象有多豪华,不必灯光道具冉冉展现,光是听这唱词已能假想而神游矣,现在可以想象得出当时戏曲舞台上为之的震动,以及舆论界的大惊失色了。

不管是舆论,抑或出于剧情人物实际的需要,这一段的删减修改势所必然,于是,又出现了第二版柳毅历龙宫的唱词:

闻道龙宫气象宏,果然是珠楼玉户非凡同。

耀眼光彩眼前涌,柳毅仿佛在梦中。

他们是生长海底鱼龙种,翩然一瞥若惊鸿。

柳毅是一介寒儒见识少,今日里何幸奇遇拜龙宫。

——1957年南京市越剧团《柳毅传书》

@VIA 空少陈超宇

相比之下,这段显得平实无奇,至此也可想象得出对唱词调整的谨慎之处。但这段很显然修改得不好,柳毅对龙宫的印象只有“耀眼光彩”四个字,相当贫乏,随后的感慨却又太过“卑微”了 ,无论从词美、意境到人物,都不妥贴。这段词的命运显然非常明确了。

最后来到了这里:

人道龙宫气象宏,

果然是水晶殿宫透玲珑。

珍珠帘幕珊瑚树,

玳瑁梁悬琥珀钟。

光怪陆离从未见,

此身何幸临仙宫。

——1963年南京市越剧团《柳毅传书》

@VIA 空少陈超宇,茜,小凡,君子啊,集体智慧。还有一位石秉忠先生表示记了谱,可供演唱,实在太厉害了啦,我已经无言可表了

这一版很明确看出中和了前两版唱词,依然“此身何幸”,但语气的重点明显改变,看到龙宫的非人气象,更多一种似梦在梦的感觉,诗意得多。

值得注意的一点,实况《柳毅传书》已经是拍完电影之后的作品,但从全剧来听,并没有以电影为终点之限,仍在不断打磨,精益求精之中。让人感叹艺无止境的同时,私私赞一下竺水招同志绝对是完美主义者,高度强迫症

——六版《借花献佛》录音记录了竺水招一次次灵感荟萃。可惜《南冠草》的修改据说也经历了眼花缭乱的过程,看不到了。

但同样值得注意,这些修改从来不是无根之水,每一版修改,都可以看得到它明确的线索,人物的预设,一开始定的基调,只要那是好的,也基本不变。比如初版“我只道游遍九州道途穷”,这点最后落在了第一场,与“落拓疏狂”的气质一以贯之。

小贴士:京剧名家苗胜春谈竺水招
“台上玩意儿好,有台风,又沉稳,镇的住,是个挑大梁的好角料子,扮出来真俊的没挑!她演的柳毅,不卑不亢,大大方方,一付书卷气。——那会儿学戏的,还不都是苦孩子,有几个读得起书的?这书卷气就很不容易。她不但不讨好洞庭君与龙女,也不讨好台下的观众。那神态仿佛在说:我就这样,随您爱看不爱看!其实一个害怕观众讨厌而死乞白赖做戏的人是不懂演戏的笨人,不用说,肯定是观众已经腻味你了!”

反观现在舞台上一些戏,我不理解的情形屡屡发生,整个戏有种只为唱而唱,人物根本不重要,思想分析为主——变成了一种单音节象征:主角是人为的宇宙中心,全局上,满场陪走单为主角服务;如果我有书卷气,恨不得大写刻在面上,近义但不限于“我是英雄,好人,才子,楷模,行走的发光物……”,七情上面,概念化处理,万般情绪都用激烈外化表演方式(生怕你不能理解主角棒棒哒)强行塞给观众。个人崇拜主义在当下的网络思潮里并不值得提倡,凡尔赛啦,傲慢文学啦,玛丽苏、杰克苏各类巧妙带有讽刺意味的形容层出不穷。我不明白为什么制高点表现方式在当代戏曲中何以如此盛行,概莫能外。

《柳毅传书》的发力,却从个人英雄主义进一步抽身。

这段“望大王”颇值玩味。电影里洞庭君和钱塘君争执不下,柳毅挺身而出,唱这一段打断了这种难以决断的微妙情形,以最重要一把火的形式,促成火龙找到了最终的决心。而在实况中,火龙见到柳毅问了一句详情,柳毅就从龙女的现状一直讲到了发兵的期待,最后两句和电影版不一样,“公主盼救眼欲穿,望大王当机立断发兵将”。柳毅在此更多是一个代言者,而不是检查官,进一步去光环化。

(二)海派文化

首次静静品味《柳毅传书》实况全本,这是多么熟悉的一部戏,故友重温、巴山夜雨,它该是熟稔的温馨和温暖,静夜生欢喜;越音琤琮如流水,一如在心房摇漾不止的甜美芬芳。但它愈发激烈,愈发慷慨,富丽堂皇的舞台,光彩耀目的灯光,火龙须发如戟张,书生振衣濯尘埃,九天惊雷重重而来,刹那间心魂随之而动:满台人物伸手可触。

什么也不做,静静再听第二场

我睁大了眼睛,脑海里不期然跃入以前从未认真揣摩过的四个字:海派文化!

何为海派文化?官方解答: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落实到舞台艺术,一出具备显著海派文化特征的剧目它会具有哪些特点?瑰丽的舞台,精美的服装,豪华的设置,机关布景,云天海色,动静相宜——精致华丽的综合艺术。这就是越剧刻在骨子里的特征,它天生蕴染烟山软水之气,浸淫吴越文化精髓,开放而不保守,华美而不滥俗,盛大而不浮夸,它在海纳百川的氛围里学习、成长、成型。

从各个方面看,《柳毅传书》都是这样一出将海派文化运用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戏剧,它是以表演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戏曲,也是兼具着舞美、服装、音乐等各色元素的一台舞台综合艺术作品。

我们分析过,竺水招在这出戏里借鉴了绍剧和锡剧的元素,和越剧的结合紧密一致,几乎化为无痕。为了表现火龙的火爆和豪气,借用了北昆音乐元素;老渔翁爽朗幽默的渔歌,以“唱道情”为底,把吸收和包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宋·苏轼《浣溪纱》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柳》剧后两场还采取了一些简单蒙太奇手法,鲛珠无踪影,鲤鱼传尺素,在场热热闹闹,柳毅神思逐渐从现场划开,“夕阳西下晚霞红”的幕后合唱悠悠而起。洞房之时,思绪再一次漫然游走,分不清三娘或三姑,“啊三……三妹三妹……哦啊娘子……”三连,非常浪漫,非常温情。

…………今天是5月26日,竺水招忌日。2021年又是她百年诞辰。所有的文字都很苍白,让纪念随着她的演唱摇漾开来吧。

——2000年一些网友追念之作,那时,对她的记忆,似乎刚刚捡起了零星的时光碎片。

【诗云作】

1

匆匆的,你走了

还来不及收拾一小卷行装

匆匆的,你走了

还来不及最后亲抚一下女儿的脸庞

匆匆的,你走了

还来不及同牵挂的人儿道一声别

匆匆的,你就这样走了

没有再看一眼

你倾注了生命的舞台和爱着你的观众

因为那儿不是你能长居的地方

你要好好珍爱你自己

山有几重

水有几重

那儿的夜很长,好好珍重!

2

渴望生命凝固,渴望春风常在。

人间自古伤别离,此情哪堪雨打风吹去。

苦命的追,苦命的追,直到一切化灰。

3

三十二载空悠悠,

三十二载楼依旧,

不似画梁双飞燕,

有重来时节,去人何时归?

我想会有的罢,待到那一日: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4

长相思 思亲陵前

一重山,万重关,

云深人远天涯近,相思蓼花汀。

水一掬,泪双垂,

雁儿北去人未还,何处问归期?

【我】

若非有人泄露消息

我决不抱有过份的奢求

她能有多少纪念留底

幸运的是

她还有徘徊于生死之间的凭依

千万种风情

锁在黑白的昨天

时间的风铃

穿越过亘古的清脆

我轻轻地问起

可觉着挽留的伤悲

我伸出手来留你

你笑而不言

与我匆匆擦肩

我与你阻隔一线

是那三十二年的时间

三十二年前,今夕今日

你抛离了爱

对你的爱,和你的所爱

孤身离开

这一路黑夜的风雨

可曾洗净

你苍茫的尘埃

花谢花开

人间春秋的闪回

我不能

再看你眼中离世的悲哀

或是光采

关于《柳毅传书》首演【作者:诗云】

旧时光 | 云华在光华剧场的前后两年半

旧时光 | 南京越剧团的北上巡演一年路

竺音清响 | zhuyinqx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