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三大经典古方,教你补气、补血、健脾胃

中医上下五千年,可谓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到《千金要方》,药方名方可谓不计其数。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三大“四”字开头的名方,之所以“四”字起头,很简单,三大方中都只有四味药。虽然都仅仅只有四味中药,功效却非常不简单。

1、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气虚是比较常见的体质,气虚的人会感觉神疲乏力、不想说话、经常动不动就出汗。而四君子可称得上“补气第一方”,像后续的很多药方,都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做加减

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共四味药,即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符合“君子致中和”的中华文化,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可见其之言意

四君子汤方中以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的能力

再加茯苓健脾渗湿,二者结合使其补脾的功效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调和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所以像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总是不想说话,每天只想“葛优躺”,食欲减退、还经常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证属脾胃气虚的人,都是非常适合的。

推荐食谱:

(1)四君子排骨汤

排骨下锅焯水,再加入冷水,放入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约炖煮一小时以上,加入盐调味即可。

(2)四君子粥

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适量,与粳米共煮为粥。

由于人参较为昂贵,现代多以党参替代而之。

2、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血可以说女人的“根”,都说女人有“三易”,容易血虚、血瘀、月经不调

而四物汤对女人的“三易”有很好的补血活血调经作用,血虚者可用之以补血,血瘀者可用之以活血,是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调经的常用方子,这首被称为“妇科圣方”、“补血第一方”的古方并非浪得虚名。

四物汤再早源自晚唐时期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中共四味药,即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其中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配伍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和营以增强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四味搭配,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

因此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像血虚、血瘀引起的痛经、面色苍白萎黄、缺少红润、容易手脚冰冷、头晕目眩、腿软乏力、嘴唇及指甲苍白、并伴有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和月经不调等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推荐食谱:四物鸡汤

鸡肉下锅焯水,后将鸡肉与四物加水煮沸,转小火炖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四物汤在经期期间不能服用,最好是在经期结束后在服用。而且四物汤整体偏温性,容易上火体质者也谨慎服用。

3、健脾胃第一方:四神汤

现在人饮食极其不规律,爱喝冷饮、吃烧烤等,加上作息不规律,又缺乏运动,十之八九多多少少都会有脾胃方面的困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脾虚的人,平常感觉总是昏昏欲睡、精神不佳、身体沉重、皮肤上容易起疹子、雀斑、加上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都是常有的事,这类人群舌边一般都带有齿痕且舌面多湿润。

四神汤,听着名字就很不一般。这首被乾隆时期大臣和现代明星所推崇的名方当然名不虚传。方中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莲子补脾止泻、养心安神;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胃;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

四药相用,性平,四神汤可健脾养胃、美白皮肤、补益心肺、调肝固肾。

推荐食谱:

(1)四神排骨汤:排骨下锅焯水,再加入冷水,放入山药、莲子、茯苓、芡实,大约炖煮一小时以上,加入盐调味即可。

(2)四神粥:山药、莲子、茯苓、芡实,加上粳米共煮为粥。

当然,不管是四君子汤、四物汤还是四神汤,最好还是在医师的指导下,对证使用

END

我是中医邱超平医生,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收藏,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