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庙会的儿时记忆

前几天去东琉璃厂街,觉得有座不大的门楣很是眼熟,猛然想起,小时候我随母亲去厂甸赶庙会,曾经路过这里,没错!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儿时的记忆犹历历在目。

何大齐绘,选自《北京的春节》

1958年我家住前门,大约是大年初二或初三,我牵着母亲的衣角,出廊坊二条,从杨梅竹斜街一直往西向南新华街的厂甸走去。现在看来并不算远,但那时我才5岁,觉得路程很远。当走到东琉璃厂街时,我实在走不动了,于是母亲就让我坐在路南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歇息,就是那个门楣之下。那次歇息,在我人生路上不过是一闪而已,但小时候的事记得最清,所以此事深深扎进我的脑海中。

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核心是位于南新华街的海王村公园(今中国书店)。它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个时间段举行,曾经是北京规模最大、京味儿最浓的庙会,闻名遐迩。

那时去厂甸逛庙会,就如同今天的孩子去剧院看节目一样兴奋。我随母亲一出东琉璃厂街,但见整个南新华街上各种摊位一个挨一个,向南北望去,一眼望不到边。我兴奋极了,忍不住高叫着,扬着小手扑进了摩肩接踵的人流。

萧乾先生的《北京城杂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最怀念的,当然是旧书摊了,隆福寺、琉璃厂——特别是年下的厂甸。”

厂甸庙会一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可以说三教九流、工农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都是北京天桥老艺人在厂甸表演的绝活。

我最眼馋的,是插在摊位上的一串串大糖葫芦,特别羡慕那些举着大糖葫芦的小孩儿了。此外,风格各异的风筝和风车,抖起来嗡嗡作响的单双空竹以及抽在地上滴溜乱转的嘎嘎等,也是我垂涎欲滴的稀罕玩艺儿。可那时,这些东西我只不过是看看而已,不敢要求母亲给我买,生怕要求多了,以后她就不带我来了。万幸的是,母亲还真给我买了一个有两个风轮的风车,我高兴极了,此后很多日子我都在院子里将风车挥得“咔咔”作响,没事时就把风车插在两间屋中间的梁柱上,可爱惜了。

张儒刚绘

那次过后,我就知道怎样从家里去厂甸了,后来每年过年时我都要和同学或玩伴儿一起去逛厂甸。记得最清的是我小学三年级时,和同学小弟一起去了一次厂甸。起因是姥爷在年前给了我5元压岁钱,在当时,5元钱可是一笔巨款呀!于是过年时我就感到自己腰粗胆壮得很。在热闹的庙会上,我买了一张非常喜欢的年画。年画上岳飞骑在马上,马前张保、马后王横各拿兵器,护卫于岳飞前后。年画属于工笔画风格,人物逼真,造型威武,颜色鲜艳。回到家来,年画被我挂在屋中的北墙上,每天看着,心里很是得意。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小人书上的英雄人物。今天看来,我从那么小就开始喜欢文化了,这也算是有点天赋吧。

厂甸庙会有四百多年历史,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兴盛于清代康乾时期。清光绪年间的图书《厂甸记》中是这样说的:“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厂甸庙会在近代颇受文人雅士青睐,鲁迅、胡适、徐悲鸿、张伯驹、朱自清、张大千等文人雅士,也都来过厂甸。梁实秋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一年父亲带他到了厂甸,那天游人特别多,“不少人故意起哄,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于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

厂甸庙会自2001年开始恢复,但我年纪渐长,逛庙会的兴致虽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好在可以在电视里一观厂甸庙会的盛况。从厂甸庙会拐进杨梅竹斜街,再往前就是前门商业区,厂甸的纸墨笔砚、中国字画、金石印刻、新老书籍等等,与前门大栅栏的珠宝玉器、名人故居、会馆文化、商业文化等等融合起来,就成为了厚重的历史与繁荣的现实最完美的结合,深远的传统与创新的现代最和谐的继承和发展。

征稿启事:

北京日报古都版征稿啦!古都版秉承“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的办刊原则,稿件主要介绍、评述北京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四九城的古迹遗存、老北京的人情风物、胡同里的传统手艺、古村落的历史典故,都是古都版需要的内容。如果您对老北京既熟悉又喜爱,欢迎您和我们一起书写北京故事;如果您对老北京的某个行业、某个地方特别了解,欢迎您和我们联系。除了文字作品,也欢迎绘画、摄影作品投稿,投稿邮箱bjrbgd@163.com,一经采用即有稿酬奉上。

本文刊发于2月4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新媒体编辑:刘扬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