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英明的决策?你需要掌握这个量化思维,强烈推荐
回复【见面礼】领取运营资料礼包

你公司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位入职一年不到的员工,被老板升职加薪,成为了拥有三四年工龄员工的顶头上司?
请问,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员工,又是升职又是加薪的,他何德何能?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存在于普遍公司的事例......
后面的场景相信你都能想象到,最后小扬只好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自己的工作。
一、工作可量化
一个职场新人是优秀还是平庸,从他的工作中就可以看得出来,那就是:可量化。
比如小泽说到的:周三上午9点、下午3点、5个人、4个行李箱、行程两天等等。这就是做事情的可量化体现,给未来要做的事情一个确定性!有了这些可量化的数据,就可以明确地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来开展工作。
如果你看过我前面写的这篇文章 《如何做出英明的决策?你需要掌握这个概率思维,建议收藏》,你就明白这个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决策更加准确,那就要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着确定。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到确定呢?除了上面那篇文章中说到的要拥有“概率思维”,你还应该拥有“量化思维”。
二、量化思维
那什么是量化思维?
简单来说,量化思维就是用数字解决问题。就像上面说到的例子,用数字量化一项目工作任务或进度,从而为后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一书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说:“数学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2019年1月,微信之父张小做了4小时的微信公开课演讲,朋友圈都刷屏了。其中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它对张小龙4小时里出现的词汇的次数做了客观的统计,内容如下:
思维模型0次;底层逻辑0次;商业模式0次;认知升级0次;流量池0次;黑天鹅0次;......
而说得最多的是:用户114次;朋友105次;时间43次;希望37次;真实18次......另外,底线这个词,说了4次。
这就是可量化之后,数字的说服力,体现了一种思考方式。
三、精确与范围
可能会有小伙伴误会,以为量化思维就是用精确的数字来追求100%的确定性,答案是否定的。
量化思维能用精确的数字来量化当然是好的,但很多时候并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来量化,这个时候范围比精确就更重要了。也就是说,量化思维是减少不确定性,没有必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
比如《飓风营救2》这个电影,男主角连姆·尼森被歹徒绑架上车带走,在被套上头套的时候,他在心中就通过微弱的视线、气味、声音、方向感、默念步数距离等技能,大致勾勒出行车的路线图,定位自己的位置,最后成功获救。
四、量化指标与OKR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小伙伴会有疑问:那什么时候用精确的数字量化?什么时候用大致的范围量化?又该怎么来量化?
哈伯德认为:“量化方法就隐藏在量化目标中。确定真正需要量化什么,是几乎所有学科研究的起点”。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要量化什么,若能弄明白自己需要量化的指标,该怎么量化就会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如此看来,量化思维的关键在于找到应该量化的指标,这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KPI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很多企业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它有一个弊端就是只关注结果是否达成,根本不管过程。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OKR,但很多企业并没有在使用,但是你知道吗?它是一个量化思维工具。O是Objectives(目标)的缩写,KR是Key Results(关键成果)的英文缩写,OKR就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为什么说OKR是一种量化思维工具呢?因为使用这个工具的核心是完成以下两个动作:
第一,设立正确的目标,也就是明确什么指标需要量化。
第二,设计关键结果,也就是拆分需要做的动作,这个结果必须可以明确量化。
也就是说,OKR是确立目标,明确你要量化的指标是什么,并且把整个执行过程也量化。这样的话,最后的考核也是可量化、清晰可见的。
这就是量化思维的一种体现。
OKR的核心就是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你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个目标最核心的衡量指标是什么?你应该用哪些可量化、可检验的动作完成它?
让你“心中有数”的量化思维,并不是一定要你做复杂、精确的计算,而是用量化方式,一点点增加现实世界的准确度,逼近你的答案。
提示:本文引用了部分《人生算法》一书只的内容,若要详细了解,建议购买一本回来细细味读。
你好,我是智卓见,如果上文对你有所启发,不妨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加我,一起做个有价值的朋友。
智卓见语录:
(1)竞争是一种“自组织系统”行为,越是竞争越是平庸。
(2)品牌就是讲故事,还应带有一点娱乐性和戏剧性。
(3)品牌如人,有“个性”的品牌更容易脱颖而出。
(4)思考问题,思维先行,往往更容易找到问题关键点。
(5) 商家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价值,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市场的大小。
(6)有些错误对将来是有好处的,它的全部价值也只会在将来才会得到体现。
(7)聚沙不能成塔,它还需要一个框架,知识、经验便是如此。
(8)对于个人,“木桶理论”都是骗人的,“长板理论”才是应该发力的方向。
(9)寻找有共同梦想的商家合作,给出支点,就能轻松撬动你想要的资源。
(10)“选择比较努力更重要”容易误导人,思维认知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前提。
(11)马云说:当机会来临时,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你真的看懂了吗?
(12)社群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只是表象,是“术”与“器”的层面,深入“道”与“法”层面,才有可能把社群运营得好。
(13)“知识”很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而比思维方式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打破认知边界”。
(14)任何系统中都存在20%最重要的事物,它决定了系统的80%的形态,找到那最重要20%点去发力,就能达到四量拔千斤的效果。
(15)“成功”夹杂着很多偶然的因素,没有足够的德才驾驭,终会反过来伤害自己。
(16)站在当下看未来做决定,大多是基于“感性”的;只有站在未来看今天做决定,才是“理性”的。
(17)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所谓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
(18)无所为,无所不为,方能大为。
(19)在新赛道快速抢占头部,利用马太效应搭建正循环系统。
(20)商业的竞争,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21)结构化思维,是一辈子最值得掌握的思维之一。
(22)人生最划算的投资就两件事:一是投资健康;二是投资成长。
(23)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利害的时候,就意味着离失败就不远了,失败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还不自知,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归因于外部环境。
(24)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其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且矛盾对立统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5)年轻人,不要动不动就破釜沉舟,孙子兵法说:“先不败而后求胜”,只有让自己不困于生活温饱,才能静下心思去学习成长。
(26)这个世界还有一套规则或者说规律在支配着我们,只要我们找到这个规律,严格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事情就容易成功很多。
(27)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28)人类社会文明是建立在“丛林法则”基础之上,本质依然是弱肉强食,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成为强者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其它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唯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这个事情做了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如果是那么就不要浪费机会。
(29)怎么成为强者?人若无名,专心练剑,宁静才能致远。当你成为强者后,其它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30)当一个人越强大的时候,就会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们无法逃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也无法逃脱「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更无法逃脱「生-盛-衰-亡」的规律,我们活在既定的轨道里,生活是一扇窄门,只是不自知!
(31)真正能激发一个人潜能的,必然是发他自己内心心底的觉悟才是最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源动力。
(32)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重大困难,内心没有经历过煎熬,可能是一种成长缺失!因为觉悟往往是在困境中产生,人只有觉悟之后内心才会坦然很多。而觉悟,往往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就有一种东西从心底产生,接着有姗姗来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