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11·致其良知》译文
相关推荐
-
王阳明的十句处世真言,学会一个,就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昨天16:02 提及中国古时候的思想家,很多人会想到孔子.孟子.或者老子等,这些人的年代离我们现在都非常遥远,算作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但是在之后的漫漫千年,好像中国的思想文化就出现了断层,再没有那么辉 ...
-
大学精读:从“致知”到“知至
从"致知"到"知至 网络转载 源自孔门之学 2018-12-29 <大学>首章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q ...
-
[]《卷下·黄以方录》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下卷>当中的一段话,我也打算以这一段话来作为我们<传习录>选讲的最后一段,我们先来看这段话. 一.活泼泼地 良知流行不息 问:"先 ...
-
《传习录·卷中6·元神·元气·元精》译文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来信写道:"着手做工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了." ...
-
《传习录·卷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译文
答欧陽崇一 欧陽崇一(公元1496--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 西泰和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陽明在赣州首倡"致良 ...
-
《传习录·卷中 6、元神·元气·元精》
·元神 元气 元一精一·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quo ...
-
《传习录·卷中13·神而明之》译文
神而明之· 此篇原为<示弟立志说>. 每天清早,学生拜见行拱手礼后,老师要依序向每位学生提问:居家时爱亲敬长方面,是松懈疏忽还是情真意切?温 清定省的礼节方面,是欠缺着还是在实践着?在路上 ...
-
《传习录·卷中12·启蒙之道》译文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 ...
-
《传习录·卷中10·人即天地之心》译文
答聂文蔚 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 .江 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1545年,被捕入狱.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陽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 ...
-
《传习录·卷中9·正心诚意》译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 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 ...
-
《传习录·卷中 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译文
另一封 此篇为"答陆原静"的又一封论学书信. 来信写道:"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之类.为何普通的人都不能做到而一定要经过学习 ...
-
《传习录·卷中 5·知行合一》译文
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 苏江 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