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病例分享,贝内特骨折知识速学!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称贝内特(Bennett)骨折脱位,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骨折,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是一种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属于手部的常见骨折。掌大关节是鞍状关节,第1掌骨基底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关节面都呈马鞍状,两者对角相扣,如两手“虎口”张大而相插,允许做前、后、左、右四向活动。
由于贝内特骨折涉及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而且由于其骨折本身的特殊性,固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目前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多建议手术治疗。治疗上以达到解剖复位、稳定牢靠固定为准则。闭合复位经皮固定,需要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辅助,对手术室条件要求较高,但具有不损伤骨断端血运的优点。切开复位具有直视下复位、复位简单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目前应用无头空心螺钉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的特点,更允许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功能锻炼。针对一些粉碎性骨折,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具有独到之处。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5岁,以“外伤致左掌部肿痛、拇指活动受限5天”为主诉入院。2周前患者握拳拳击时不慎受伤,致左手掌肿胀、疼痛,拇指捏、抓持无力、活动受限,当时未就医,昨因症状未缓解,就诊当地医院,拍X线片示:左第1掌骨基底骨折伴脱位,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今复查X线片见手法复位失败,就诊我院,拟“左贝内特骨折”收住我科。本次发病以来,患者精神良好。既往体健,否认其他“心、肝、肺、脾、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否认传染性疾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 36.5℃,P 72次/分,R 15次/分,BP 115/72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外生殖器及肛门外观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左手第1腕掌关节处肿胀、疼痛、桡背侧明显隆起畸形,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左拇指呈现轻度屈曲和内收畸形,左拇指内收、外展及对掌功能受限。
辅助检查:掌骨X线片(图1)示左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

图1 掌骨X线片
初步诊断:左第1掌骨基底骨折脱位(贝内特骨折)。
诊疗计划:
①按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
②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择期手术治疗。
答:明确的外伤史,患手第1掌骨基底部肿胀、疼痛、压痛,并有功能障碍,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具有以下特点:①第1掌骨基底骨折,骨折线自掌骨基底内上斜向外下;②掌骨内侧形成一个三角形骨;③第1掌腕关节脱位;④骨折近端向桡背侧移位,远端向掌尺侧移位,形成向背侧、桡侧的成角畸形。
答:腕掌关节是由第1掌骨与大多角骨构成的鞍状关节,灵活而稳定。当第1掌骨处于轻度屈曲位,受到纵轴上的外力作用时,于第1掌骨基底部产生一个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的关节内骨折,在内侧基底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骨块。该骨块一般小于基底部关节面的1/3,由于掌侧副韧带附着,它将继续保持与大多角骨的位置关系;骨折远侧段,亦即第1掌骨则由于拇长展肌的牵拉,导致向桡侧和背侧脱位(图2)。

图2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示意
答:手法复位外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复位容易,无手术创伤,费用低廉的优点。由于第1掌骨基底部的特殊解剖结构和局部肿胀程度的变化,常导致外固定松动而难以达到维持复位稳定的目的,易致复位失败,远期形成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及局部因外固定卡压形成褥疮的缺点。
答:手术适用于:
①闭合复位失败或难以用外固定维持复位者;
②原位开放性骨折脱位;
③陈旧性骨折。
● 要点延伸 ●
答:(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根据其骨折线是否与关节相通分为两类。见表1、图3。
表1 第1掌骨骨折的分类及其特点


图3 贝内特、罗兰多、关节外骨折示意
(2)Green分型 分为4型。
Ⅰ型:贝内特骨折(脱位骨折)。
Ⅱ型:罗兰多骨折(粉碎性骨折)。
Ⅲ型:又分为2种。a为横形骨折;b为斜形骨折。
Ⅳ型:骨端骨髓板损伤(未成年人骨骺分离)。
答:贝内特骨折的治疗方法可分为3类。
(1)闭合复位外固定
①石膏托、外展弹性牵引夹板外固定。
②弓形夹板、铝塑板、鸭型铁丝外固定。
(2)闭合复位经皮固定
①经皮克氏针固定。
②外固定支架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
①克氏针交叉固定。
②螺钉、微型钢板固定。
答:第1掌骨基底部关节呈马鞍状骑跨于大多角骨上,骨折后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需要注意马鞍状关节形状的恢复。
治疗要点为:
①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②纠正第1掌腕关节脱位;
③减轻第1掌腕关节负荷;
④稳定的骨折固定;
⑤减少软组织损伤。
答: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不破坏骨折端血运,疗效优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无统计学差异的优点。
手术要点:以“小对大”、“骨折远端对近端”、“牢靠固定”为原则。操作时骨折复位后,内侧残留三角骨块较大时可用1枚克氏针固定于第1大多角骨,1枚将其固定于第1掌骨上;内侧残留三角骨块较小不易固定时,另1枚可固定于第2掌骨上。见图4。

图4 闭合复位经克氏针固定示意
答:常用的贝内特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见表2。
表2 常用的贝内特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答:目前该患者有手术指征,即患者经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失败,骨折再移位,对位、对线不佳,宜行手术治疗,以达到解剖复位、稳定牢靠固定(图5)。

图5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后
答:术后予以短臂拇“人”字石膏托外固定。须将拇指固定于外展位,杜绝掌指关节过伸;允许指间关节屈伸,但掌指关节应固定;固定时间为6~8周,至骨折骨性愈合。
答:在出现关节退行性病变前可行截骨矫正术(图6),一旦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应行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形术。

图6 贝内特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矫正术
(引自:S.Terry Canale,James H.Beaty主编.王岩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 要点小结 ●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称贝内特(Bennett)骨折脱位,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骨折,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是一种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属于手部的常见骨折。掌大关节是鞍状关节,第1掌骨基底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关节面都呈马鞍状,两者对角相扣,如两手“虎口”张大而相插,允许做前、后、左、右四向活动。由于贝内特骨折涉及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而且由于其骨折本身的特殊性,固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目前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多建议手术治疗。治疗上以达到解剖复位、稳定牢靠固定为准则。闭合复位经皮固定,需要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辅助,对手术室条件要求较高,但具有不损伤骨断端血运的优点。切开复位具有直视下复位、复位简单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目前应用无头空心螺钉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的特点,更允许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功能锻炼。针对一些粉碎性骨折,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具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