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改变,看完这一篇,你可以为师耶!

ST 段作为心电图中十分重要的一段,其判断流程分为四步:

①   确定等电位线

②   选择ST段测量点

③   是否异常的ST段改变

④   是否冠心病ST 段的变化特点

如何掌握这四步,读懂心电图?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第一步:确定等电位线

ST 段的改变是要和心电图上的等电位做比较,那等电位线究竟是那段?

等电位线其实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有点类似于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

当窦房结的冲动经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这十多亿个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共同除极(大约 110 ms),它们释放总电流形成高而窄的 QRS 波。

然后它们一起开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 12 点到 2 点,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一起进入动作电位 2 时相的平台期,一起睡午觉,这一段叫 ST 段,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

下午这些心肌细胞又一起开始工作,也就是复极,形成了 T 波

由于总是有些细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 T 波有起点、高点、终点,形状像一个倒扣的钟形。

夜里 12 点到第二天凌晨 6 点绝大多数人是在休息的,尽管总有少部分人喜欢开夜车,但对全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段叫 TP 段,也应该是探测不到电流的。

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 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 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 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 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 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 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

既然 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 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 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 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 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 P 波的起点了,所以 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 PR 段,和 QQ 连线。

一般来说我们先选择 QQ 连线,而后才是用 PR 段作为与 ST 段比较的等电位线。

第二步:选择 ST 段测量点

选择好了等电位线,那么下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选择 ST 段。

ST 段抬高和压低并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压低的时候它可以呈水平状,也可以呈下斜状和上斜状,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 段上抬的时候形状更加多变,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时候干脆和 T 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 ST 段了。

所以你要把 ST 段想象成老老实实的一个水平线段那就错了,我们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它们。第二张图展示的就是这些多姿多彩的 ST 段。

既然 ST 段这么不规则,那我们如何拿它和等电位线作比较?这样看来,我们界定 ST 段高度只能取 ST 段某一个点,而不是取一条线。

拿约定俗称的这一点替代 ST 段高度和等电位线作比较,只有这样才比较统一,不至于形成各种各样的研判结果。

那么这一点该取在 ST 段的什么位置呢?

一般是取 J 点后 0.08 S 的那个位置。当心率增快时,ST 段也会随之变短,这个时候取 J 点后 0.06 S 的那个点比较合适。

J 点是在心电图上 QRS 波群与 ST 段交界处一个突发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

第三步: 异常的 ST 段改变

确定了等电位线和 ST 段测量点,我们就可以测定各个肢导联和胸导联 ST 段的改变幅度,下一步就可以对 ST 段的改变进行判定,但不是所有 ST 段改变都是异常的。实际上它还要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

但这些异常的 ST 段改变就能和冠心病划上等号吗?当然不能。

受到既往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把 ST 段改变不自觉的和冠心病划上等号,其实持续的 ST 段改变最多见应该是心肌病。

部分学者甚至认为超过 30 min 没有变化的 ST 段改变即可排除冠心病心绞痛或心梗。

从病因学角度出发我们把能引起 ST 改变的常见疾病做个大体归类。

常见 ST 段抬高的病因:冠心病心梗、变异型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积液、心包炎、室壁瘤、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Burgada 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LQT-S3、电解质紊乱、肺梗塞、主动脉夹层、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颅内出血、气胸等。

常见 ST 段压低的病因:冠心病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肌病、高血压心肌劳损、心肌炎、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肺梗塞、主动脉夹层、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颅内出血、气胸、甲亢、甲减、心脏瓣膜病变、药物因素(洋地黄类、抗抑郁药等)。

上述的总结并不完善,其目的只有一个,ST 段改变的病因很多,冠心病只是其中之一,仅此而已,异常的 ST 段改变不能和冠心病划等号。所以我们还要进入最后一步:什么样的 ST 段改变才是跟冠心病有关?

第四步:什么样的ST段改变才提示冠心病?

冠心病的 ST 段改变:常常伴随着临床症状(如胸痛、气促)或心肌酶学变化的动态改变。

大多数冠心病心绞痛在没有胸痛症状发作时并没有 ST 段改变,只有在发作时才引起 ST 段压低或抬高(变异性心绞痛),随着症状好转 ST 段又恢复正常。

心绞痛

在心绞痛中这种动态改变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超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引起心肌不可逆损伤引起梗死,这就是为什么心绞痛超过 20 分钟即属于高危。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病人诉说心绞痛持续半小时或 1 小时。其实如果仔细辨别,其实大多数当中是有间歇缓解,否则要么不是心绞痛,要么发展成心梗。

ST 段抬高型心梗

同样对于 ST 段抬高型心梗,心电图也是动态改变的,ST 段在心梗发作前几个小时到 1 天左右呈现动态抬高,随后逐渐下降,而后 Q 波形成。

如果连续几天 ST 段抬高形态没有变化,要么不是心梗,要么是心梗后形成室壁瘤。

缺血性心肌病

可能还有的读者会质疑:冠心病长期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ST 段持续压低,不就证明 ST 段持续压低可以诊断冠心病吗?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在这个状态下即使我们给他换上一副完全健康的冠脉,心电图的 ST 持续压低也无法恢复。所以它已经和冠脉无关了,从这个层面上说,把它归入心肌病更合适。

总之,不必过于纠结心电图 ST 段各种各样的表象和分型,按照:

确定等电位线

标记ST 段测量点

是否符合异常的ST 段改变

是否符合冠心病 ST 段变化特点

这四步走下来,我们就可以对 ST 段进行一个大致的的研判。

(0)

相关推荐

  • 早读 | ST段抬高就一定是心肌梗死吗?这些情况也要掌握!

    ST段是指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段起点间的线段,反应心室除极结束.复极开始之间的无电位变化的时段.ST段抬高就一定是心肌梗死吗?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哪些ST段抬高的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的意义有哪些?一 ...

  • 关于洄游动线,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关于洄游动线,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 看完这一篇,神农架说走就走!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你向往神农架吗?你有计划去神农架旅行吗?如果你有这个想法,可以认真阅读,然后收藏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只有干货的攻略,看完就能出发,希望我的图文能给想去和正在神农架旅游的朋友一点点 ...

  • 湖田窑以假乱真?湖田窑的鉴定要点,看完这一篇就明白了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 ...

  • 美术专业干货~素描五官画法大全,看完这一篇统统搞定

    很多人的素描五官(人物头像)基础比较薄弱,不管是画素描.彩铅.水彩等人物,素描五官都是基础! 人物五官在人物头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的五官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 在绘制头像时既要表现出 ...

  • 看完这一篇,治疗腰腿疼痛就够了:疼痛治疗定点方法

    中医之声 公众号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 1.疼痛 2.功能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 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 2.结节: 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 ...

  • 论鉴:湖田窑以假乱真?湖田窑的鉴定要点,看完这一篇就明白了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 ...

  • 心电图的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

    2020-05-11 11:23:40 语音内容 对于心电图显示,如果ST段发生改变,其是相学显示的一种标志,标志着患者通常出现心肌缺血.这种因素有生理原因,也有病理性原因: 1.生理性因素,常在交感 ...

  • 了解三星堆玉器,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三星堆文明是古蜀国文化的代表,在相关遗址中出现了华夏民族为主导的中原文明的主要载体--玉石,问题不言而喻:三星堆文明在古蜀国青铜文化主导下,受到中原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来源,也许就是被遗失的夏 ...

  • 吃核桃真的能补脑吗?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

    以形补形.以脏补脏,是老一辈人常有的养生观念,比如说吃核桃或者猪脑补脑.吃猪心补心.吃血补血.吃肺补气.吃猪皮补皮肤--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看待呢? 近年来一些科普媒体经常辟谣说,"以形补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