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伟:人生如戏 —— 观剧随笔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小姑贤》是秦腔戏里久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广大乡村,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故事风趣幽默,饱含喜剧色彩。说的是一个乡村老太婆姚氏爱女儿如掌上明珠,“噙在嘴里怕咽了,捧在手里怕掰了。”女儿是心肝宝贝,女儿放一个屁都香。一见女儿就眉开眼笑;可儿媳妇就不一样,尽管儿媳百依百顺,低头侍奉,嘘寒问暖,但她老觉着媳妇不顺心,见了就心里窩火,不是咬牙切齿,就是拳脚相加。媳妇做的饭少盐没醋,扫出的院子不干净……所以农村就有了“老妖婆”,在午台上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话里叫“丑旦”,形象很难看。
这出折子戏,凡秦腔剧团都在轮翻上演,是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但演得最出色,最受观众欢迎名角,莫过于秦腔表演艺术家赵新启了。
赵新启是西北秦腔界“丑角行当”的魁首!《小姑贤》是他的拿手戏。此剧一演数十年,愈演愈精彩,分寸得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极严,无论化妆、服饰、台词、表演都讲求实际效果,符合人物的个性,反对程式化、不追求低俗趣味。演“丑”而不丑化,追求质朴诙谐,夸张有度。台词含蓄,不说秽语。你看他扮演的姚氏衣着打扮就是一个乡村小脚老太婆,随着檀板小锣,弯腰躬背,摇摆着上场,两句“引”,开门见山。眉开眼笑地念“女儿真灵便。”接着立马转笑为怒,粗声粗气的从牙缝里挤出“媳妇太讨厌!”一落座就数落上了媳妇,鸡蛋里头挑骨头。让观众明白,女儿是宝,媳她是肉中的刺,眼中的钉!

姚氏说:“同是一碗饭,我娃调的饭油花花,香喷喷。媳妇这个小贱货,调的有盐没醋,一闻就想吐!你看我娃扫的那院子,明光闪闪,净的能晾凉粉你当啥着哩!媳妇扫的东一扫帚,西一扫帚,好像给老爷画胡子!我娃纳的鞋底,斜看是样样,顺看是行行!媳妇纳的东一纳,西一绑,像是给老驴子钉掌!”媳妇没一样让她顺心!好在小姑子是个贤惠人,处处为嫂嫂开脱,充当保护人的角色。她人小有计谋,伙同嫂嫂、哥哥演了“死”剧,终于让恶婆婆省悟,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赵新启每到一个村庄演戏,总能喑访几个与姚氏类型的婆婆,了解情况,捉摸她们的说话语气、作为的特征,灵巧的揉进戏里去,还创一点新的东西,让观众好像觉得故事就是本村的真实写照,笑得前合后仰,指指点点,婆婆们羞愧的低头反省,媳妇们看得愤愤不平,哭鼻子抹泪,多盼望自己能有一个贤慧的小姑子多好啊!全场观众当看到,聪明的小姑向娘谎报说哥哥把嫂嫂打死了,姚氏一听如五雷轰顶,一面呼叫“媳妇娃醒得!”一面大骂儿子“我把你个二杆子,冷实客,我让你吓唬吓唬,意思意思,谁让你真打来吆!人命关天,官府来捉凶犯,她娘家打上门来要人,你让老娘可咋活呀!唉!我不得活了!唉,我的媳妇娃呀!……”台下一时开了锅,笑声轰鸣:“演活了!演活了!”高台教化,寓教于乐!作用不能低估!

然而任何社会世态都不会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乡村青壮年奔向城市,乡村便诞生出一个“留守族”。这个留守群体,妇女最多,再次就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孤独老人。婆媳关系换位。年轻媳妇当了家庭霸主,婆婆沦落为看媳妇眉高眼低的贱人。婆媳本来是天敌,和谐的不多,戏如人生戏里的角色打了个颠倒!难道是“恶性循环”?或是善恶报应?现在农村中媳妇不孝敬老人,虐待婆婆的事时有耳闻。
几年前,我回过一次乡村,访过几个当了婆婆的老太太,问到婆媳关系,她们叹气流泪,说是“如今翻了,媳妇掌家,老人成了受气包!老人就是看门带孙子。可媳妇还说老汉老阿婆,不讲卫生。总把我娃带出病!手黑糊糊的粘满细菌,会传染疾病,嫌我们住的柴房又臭又难闻。说我们这些人,只吃饭不干活,在背地里编排媳妇坏话,你看冤枉不冤枉!动不动就骂我们是老不死,活着干什么?咋不去死!我们在刀尖上过日子哩!”

我问村子里,有没有孝敬老人的媳妇?她们掰着指头说:“也有,就是少一点。你像梁家老三媳妇就好,婆婆死了,公公瘫了。给公公擦身,又端屎又倒尿。饭做熟了就给喂着吃呢!”我问,你们的媳妇都忙活什么事?她们七咀八舌争着说:“早起梳妆打扮完,牵着娃娃就出了门,进饭馆吃饭。嘴一擦就从上街转下街。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跳广场舞,搓麻将,天黑回家,关起门看电视!她才不管老人吃不吃!先生,你说我们这些留守老人的日子怎么过唉!我们留下来能守住个啥么?唉.......!”我不知如何安慰她们。顺手掏出一张纸,写了四句话,念了一遍,托她们转给她们的媳妇传阅。老人接过手只是一个劲的摇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这纸片是烧红的铬铁。连说,不敢不敢,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哩嘛。她们齐刷刷地转过身,抛弃纸片,四散而去,留给我的只是沉重的叹气。

我那四句话被甩在沟渠里随风飘荡!零落何处,只有天知道!
我的四句话不妨告诉朋友们:强势儿媳劣势婆,水火婆媳家不和。恶性循环何时了,檐前水滴原窝窝!
我想,如果婆媳若把良心平稳的放在天平两端称称,也许就会有希望!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