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王应震诗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由此可知历史上很多名医深得治病求本个中三昧,因缺乏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量化标准,治病求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标本混淆是中医日趋没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治病求本,实践中却多有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之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即是认错了标,背道而驰,其去弥远。标本不清,易犯虚虚实实之戒。只有厘清标本,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治病求本先责其标,通过标证(六经外证)和六经地界分属六经病,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再本之阴阳虚实。

标者,本义为木杪末,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本者,木下曰本,事物的根源。张景岳《类经》:“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标本为一整体,标本互为阴阳。打个比方说,地面出现积水,此为标(容易看到、发现),其可能是自来水管漏水所致,也可能是下水管道阻塞溢出所致,还有可能是屋顶漏水所致……此为本(不易看到、发现)。清理积水,此为治标,处理自来水管、下水管道、屋顶等,此为治本,治标不治本,或有近期效果,但没有远期效果,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治本不治标,近期效果不好,故需要标本兼治。牵一发动全身,一发为本,全身为标。舌、脉、证等各自提供的第一手直接资料为标,将其综合分析推论得到的间接资料为本。如果没有整体观念,不明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不识阴阳,难以厘清标本。标本皆从阴阳虚实(病位病性)而论,离开阴阳虚实论标本好比痴人说梦、画饼充饥,华而不实。差别在于:标只论独立的局部的阴阳虚实,换言之就是把舌、脉、证等分解,分别大卸八块,讨论每一部分的阴阳虚实,不考虑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而本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的六经阴阳虚实,重点关注相互之间的影响、联系及因果关系。证、脉、舌、标、本等都可以借阴阳虚实之理联系到一起,皆离不开病位病性,都要落实到阴阳虚实上。

中医疾病的概念: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阴阳偏胜失衡、阴阳不调和,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碍,百病丛生。

西医疾病的概念: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形态有形可见属阴,功能无形不可见属阳。偏离即过犹不及,虚实也。

阴阳虚实之理(病位、病性)为中西医辨证施治之通用法则。参透阴阳虚实之理,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手段、辅助检查等皆可为我所用。

治病求本先责其标。六经外证和六经地界分属是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经辨证之眼目。六经辨证有口诀“日晡潮热属阳明”,若用阳明攻下法治之却多误,其根本原因是标本混淆,日晡潮热属阳明是标证,其本可能是阳明本经病,也可能是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传经阳明。欲解时辨证与经络辨证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是辨标证之病位落点:一是时间位点(十二时辰),一是体表位点(体表经络)。在经络辨证中,某病很典型的落在某经络上,但是按某经络辨证施治或有效或无效,其原因也是标本混淆,把标当做本了。须顺藤摸瓜,责其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合病、并病。

标好比影子,本好比本体,若不能厘清标本,那就是捕风捉影。标本混淆、本末倒置是中西医乃至人生、社会广泛存在而又很难解决的痼疾。

:本义为木杪末,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污染物、导弹落地点、影子、表现在外的、直接获取的局部资料等皆为标。阴阳虚实证(阴阳、阳胜、阳虚、阴胜、阴虚)为舌脉证标证之规矩准绳。

:木下曰本,事物的根源。污染源、导弹发射点、本体、隐藏在内的、间接推论的整体资料等皆为本。六经阴阳虚实、阴阳调和与否(三生万物之理)为本证之规矩准绳。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也是传经、标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素体阴阳虚实的个体差异及传经深浅远近的不同,同一方证,其标证可多变,其本阴阳虚实和脉浮沉迟数长短滑涩等不变。

素体阴阳虚实对标证的影响:

素体阳胜之人,一分热证,其标热证表现明显。三分寒证,其标寒证表现不明显。

素体阳虚之人,三分热证,其标热证表现不明显。一分寒证,其标寒证表现明显。

白虎汤热证与白虎汤厥证其本相同,皆为白虎汤证,其标证表现悬殊的根本原因是素体阴阳虚实有别。

素体阳胜之人与素体阳虚之人比较:

假设机体阳的正常范围在11-15之间,如果机体阳为11,为阳正常范围的下限,可称之为素体阳虚之人,若阳加3,阳变为14仍在正常范围之内,故热证表现不明显。若阳损1,阳变为10低于正常范围,寒证表现明显。如果机体阳为15,为阳正常范围的上限,可称之为素体阳胜之人,若阳加1,阳变为16高于正常范围,热证表现明显。若阳损3,阳变为12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寒证表现不明显。如果机体阳为13,可称之为平人。素体阳胜之人、素体阳虚之人其阳皆在正常范围之内,素体阴阳虚实是阴阳在正常范围之内论虚实。

素体阳胜之人其脉有力,素体阳虚之人其脉虚弱,素体阴阳虚实的个体差异对脉浮沉迟数长短滑涩等没有影响。一个典型的经方方证,其标证可多变,其本阴阳虚实和脉浮沉迟数长短滑涩等不变。

同一标证,其本有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不同,也有阴阳虚实之别。以口渴为例简单剖析,口渴病标为太阳阴虚,其本有四:

阳胜,口渴因阳胜伤津耗液,例:泻心汤证、调胃承气汤证等口渴。

阳虚,口渴因阳虚津液化生输布有碍,例:四逆汤证口渴。

阴虚,口渴因阴虚,例:麦门冬汤证口渴。

阴胜,口渴因阴胜(实)所阻津液输布有碍,例: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五苓散证等口渴。

中医辩证原则为辨虚实,治疗原则为损有余补不足,正治即标本一致,反治即标本相反。

热因热用,热为标证,其本为寒(阳虚),故其治用热。例:四逆汤格阳证大热汗出。

寒因寒用,寒为标证,其本为热(阳胜),故其治用寒,例:白虎汤厥证。

通因通用,通为标证,其本为实,故其治用通,例:小承气汤证下利。

塞因塞用,塞为标证,其本为虚,故其治用补,例: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

大实有羸状其意有二:一是其本为实证,其标证为虚证,例:大承气汤厥证、白虎汤厥证等。二是素体阳胜之人可得虚证用补法,例:素体阳胜之人桂枝汤证以发热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至虚有盛候其意有二:一是其本为虚证,其标证为实证,例:四逆汤格阳证发热汗出。二是素体阳虚之人可得实证用损法,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大承气汤证。合参第280、330条文解读。

错误的标本概念:

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外感六淫为诱发因素,同一诱发因素,不同人生病各异,一味祛邪,乃胶柱鼓瑟。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三人早起冒寒同病,曹颖甫一人用桂枝加葛根汤,二人用葛根汤。

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病因为诱发因素,与症状属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论阴阳,更不能论标本。

(0)

相关推荐

  •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体系,不能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必须用八纲理论来分析六经辩证体系.可以说,六经是来源于八纲的,六经是从八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我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前言

    前   言 <西游记>唐僧取真经,<后西游记>唐半偈取真解,真经得真解方能利益众生.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为真经之一,后世解读却离本来面目渐行渐远,有真经无真解,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

    基础理论 一.中医之钥:阴阳法则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欲解时”

    论欲解时 自然界时间规律广泛存在,例:上下班高峰时路上人多,就餐时餐厅人多,节假日时景区人多等.西医已经发现许多疾病具有规律性.节律性和季节性的时间规律.传统理论承认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承认季节气候.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新冠肺炎人人易感的环境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在自然界,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广泛存在,所以传染源广泛存在,而且永远存在.正常情况下,其数量.毒力较低,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自然因素和社会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是<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经典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五运六气的相关解读却不得要领,导致五运六气沦落为玄学,被束之高阁.参透整体观念.欲解时理论.阴阳法则.六经大意.标本等是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实践中多会提及"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理论中的"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是指五脏病变相生关系的传变.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感觉华而不实,无法领会其精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不调和及桂枝汤证”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冠,涉及到桂枝汤的条文计有22条之多,桂枝汤加减的方子计有43个.但是对于桂枝汤证病机的阐述却牵强附会不能令人满意.这直接影响到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应用. <医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表热里寒”

    <伤寒论>第176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争论千年皆因没有整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