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高校能否有效整合资源是落实《高教40条》保证

虹野:高校能否有效整合资源是落实《高教40条》保证

文/虹野

10月17日教育部引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高教40条”。在知识膨胀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快,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绝非简单的通过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监管能够做到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个体教师努力进行课堂知识传授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整合高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行。

在“高教40条”中要求高校把学生、教师、行政、设备诸多要素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协同合作,尤其提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直指现在高校在培养人方面的局限性。

显然,高校资源能否有效整合是落实《高教40条》的关键,也是一个难题。高校资源整合首先面对两个难题,一个是高校教师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否有意愿打破专业壁垒与他人协作,是否有意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另一个难题是高校行政管理是否有意愿、是否有能力打破惯用的管理手段提供教师主动参与改革时候出现困难时候的服务。第二个难题直接影响着第一个难题的解决,只有教师打消了课程建设、跨专业合作出现的评价、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顾虑,才可能会愿意寻求改变。

当前高校管理教师的手段主要是职称管理和项目管理。职称和高校教师是高利害关系,有了职称意味着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同时也导致高职称的教师缺乏教学、学术上的追求,在《高教40条》中的第17条中,把“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当做了一项重大目标。而职称管理又和教学评价密切相关,这又让有晋升职称意愿的教师放弃了任何有风险的教学改革,甚至不愿意带像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理论物理……等学生学习困难、评价较低的课程。这导致很多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因没有老师愿意教“难学”的课程,而把这些课程简化或者删除。而项目管理更是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甚至有的学校这里学术评价中不认可第二作者的学术成果,这导致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困难。

《高教40条》不管是推动“一流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都需要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去接触自己陌生的领域,主动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内容、主动应用陌生的技术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从目前高校的管理来看,想让教师冒着无法晋升职称和低等评价的风险主动参与《高教40条》的落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而高校能否有能力改变管理方式打消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也是值得期待的!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