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原文】是故《易》者,象⑴也;象也者,像⑵也。彖者,材⑶也;爻也者,效⑷天下⑸之动⑹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⑺也。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译文】所以《易经》这部书记述的都是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应效仿学习的。彖辞是裁断卦辞的,爻辞呈现的是天地间的各种活动,所以吉凶产生并且悔吝明显。

注释:⑴“象”道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又《系词·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①其物②宜③,是故谓之象。”(①象:相似;②物:选择;③宜:合理的道理、行为。)

⑵“像”法式,榜样。《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榜样:值得效仿学习的人或事物。)

⑶“材”《汉语大词典》通「裁」。裁断,裁度。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故王能材之,臣以死任事。」

⑷“效”呈现,显示。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⑸“天下”自然界,天地间。《吕氏春秋·察今》:“知天下之寒。”

⑹“动”活动。《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

⑺“著”明显。《榖梁传·僖公流年》:“此其言'围’何也?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从小宋妈妈的故事说起

有一年我们学校刚放寒假一个星期,家住山东的,学中医的学生小宋,就从家里回来了,到门诊找我,说老师没法在家呆,我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是吵架,把我爸爸说的也不在家呆了,到单位宿舍了,我在家也没法学习,妈妈总找茬。

我说你没带妈妈去医院看看嘛?她说去了,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对我妈妈的诊断都不一样,有的说我妈妈是更年期综合征。有的说是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类风湿,还有人说精神躁狂抑郁症。老师您给我妈妈开个方子吧。

我说中医治病要望闻问切,当地医生都见过你妈妈,诊断都不一样,我怎么能凭空开个方子,这不是很草率不负责任吗?你干脆把你妈妈接到北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三天以后,小宋把妈妈接来北京。这是一个51岁的女性,她告诉我,这半年多来,她自己的脾气,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自己也奇怪,心烦急躁,总看人不顺眼,总想找人吵架,特别奇怪的是,她总觉的有一股热气,从胸口往上一冲,然后整个脸就红了,心烦急躁,随着就出一身大汗,出完汗之后就发冷。我活了大半辈子,不会穿衣服了,穿的多了热,穿的少了冷。你说这叫什么啊?一宿一宿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烦,越烦越睡不着。

我说你关节疼吗?早起手指关节有没有胀啊?她说疼,膝关节疼,上不了楼,下不了楼,早起手指关节又胀又疼,所以有的医院说我是风湿,有的说我是类风湿,而且我的眼睛干、鼻子干、口干、嗓子干,有的医院还怀疑我是干燥综合征,月经紊乱快一年了。最近三个月就没了,是不是该断了?我觉得是围绝经期前后诸症,这个名词是现在才用的,就是更年期综合征。就是女性50岁前后,围绕着绝经期前后发生的,西医说是内分泌失调,中医说肾中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症状。这个年龄段正好是从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转变到没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

小宋问我,是肾阴虚呢?还是肾阳虚?这里的肾,是主管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主管生殖功能的肾,和西医的解剖学的泌尿系统的肾,不是同一个概念。我说你妈妈是肾的阴阳两虚,既然是阴阳两虚,为什么又出现了烘热、出汗、心烦、急躁?我说这是由于阴虚以后不能制约和资助阳气就导致了虚阳的上亢,虚阳的上亢出现了烘热,这个热需要往外散。就导致了汗出,汗出之后消耗了自己的阳气,消耗了自己的热量,因此就出现了冷。于是,我就开了一个大量补肾阴的药,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个清虚热的药,同时又加了补肾阳的药。阴阳双补,兼以清虚热。

中医有个观点叫做“虚则补其母”,大家都知道,要想儿子强壮一点,妈妈的奶水要足,妈妈奶水足,身体一定要好。因此母壮则儿肥,中医也有这个说法,你是肾阴虚吗?在补肾阴的同时,要加补肺阴的药,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在补肾阴的同时,加上补肺阴的药,就可以提高疗效。

小宋有问我,妈妈关节疼,要不要加祛风湿的药呢?那么口干、眼干、鼻子干、嗓子干要不要再加一下生津的药呢?我说这些都不用,只要我们抓住了平衡阴阳这个关键环节,其他症状都会迎刃而解,心烦睡不好觉,也不需要加镇静安眠的药,两周以后来复诊,绝大多数的症状减轻了一半,这个方子又经过适当调节,一个月以后,所有症状消失了。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阴阳平衡的问题,五行相生的问题,虚则补其母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调就会生病,但是有些人却认为阴阳学说是哲学,中医是在用哲学看病,甚至认为这是迷信,事实是这样吗?中医所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来治疗。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泻子: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而,在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或者木本克土,反为土克,称为反克,亦叫反侮。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胃为主。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3.指导脏腑用药: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人肝;赤色、苦味人心;黄色、甘味人脾;白色、辛味人肺;黑色、咸味入肾。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

4.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换言之,在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如:

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总之,懂得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治疗方面,同样利用五行关系,指导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意义。

经脏辨证参照表

经病

脏病

手太阴肺经肩背上肢内外侧酸痛,掌心发热,大指无力,尿量少而频,尿色清白或黄赤卒遗矢无度(大便次数突然增多)肺胀、胸满、咳上气、短气、心烦、口渴,缺盆中痛,口中有金属气味

手阳明大肠经齿痛、颈肿、鼻干、鼽、衄、口干、肩臑痛、食指酸软无力

泄泻肠鸣肠绞痛、鼓肠腹胀转矢气

足阳明胃经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恶寒发热善呻数欠,尿黄、沿经脉所过有肿痛处或身以前有寒热感,中(应作次)趾酸软无力。面痈食不下或消谷善饥,善恶、心下急痛、呕吐拒按贲响腹胀

足太阴脾经

舌本强、身体沉重无力、下肢内侧或有肿痛、大趾酸软无力左胁下胀痛,口甜、溏泄身黄

手少阴心经嗌干舌强、渴而欲饮、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心痛、心动悸、脉结代、盗汗、自汗、口苦、下肢浮肿

手太阳小肠经耳聋、颊肿、口舌糜烂、颈肿、肩臑肘臂外廉或有肿痛脐腹绞痛、泄痢、尿赤

足太阳膀胱经头囟、项背腰髀腘等处,或有酸痛拘急、目胀痛鼽衄多泪少腹胀痛、尿频尿急或癃闭

足少阴肾经口热咽干舌舞、目昏视物不明,咳唾有血、喘促惊惕、不安、心悬若饥、饥不欲食、口咸腰痛、腰部叩击痛、小便短少、颜面及全身水肿

手厥阴心包经面赤腋肿,肘臂挛急掌中热。心烦,心痛,心中谵儋大动,胸胁支满

手少阳三焦经耳聋腋肿,喉痹,目锐眦痛,颊肿痛,耳后肩臑肘臂外侧痛、四指酸软无力全身水肿,小便不利

足少阳胆经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颈腋下胸胁肋髀膝胫外踝或有肿痛、或四趾酸软无力,多汗畏寒口苦、胁痛难转侧

足厥阴肝经狐疝、遗尿、癃闭胸满、呕逆胸肋痛、右肋下肿胀、痞块、黄疸主导五行声音给人的感觉情志发怒的原因

木吼出容易动怒遇到不公正

火快乐、温暖容易喜悦被欺骗

土像唱歌似的,委婉动听容易给人安全感、归属感付出得不到回报

金悲伤容易给人感觉忧郁不被尊重

水听着让人感觉想睡觉警惕、不安、容易隐藏自己受威胁

五行应用种种“五行”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可谓尽人皆知,但凡接触社会者都能说出它的具体内容。甚至木、火、土、金、水的顺序都不会错乱。然而五行在术数中的应用却十分繁杂,即便是精通此术的大师们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了如指掌。[L]由于五行在风水、术数中被广泛应用,加之时间久远,派别繁多,其立意用法又不大相同,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因而在天干、地支、方隅五行属性形成了不同流派,根据古籍记载分列于后,以便习者明之方家鉴之。

一、河图五行(又名大五行)自来第一五行祖,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分四方,中央戊己守造化,至此见根宗,五行方才有,世人不识是河图。

河图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此乃天地生成自然之数。地理家以金、木、水、火、分东西南北,而土居中,是从河图而来,谓之大五行。

二、天卦五行(又名挨星五行)以龙脉所属查九星,第二五行名天卦,顺逆四十八。但看历家十二将,分金度数样。天卦自子至亥旋,地支从天干,东西南北三船因此行天下。出自《天王经》江东一卦,江西一卦,震兑始交,共一父母。江南江北一卦,坎离交偶共一父母,合东西南北三般卦,拟名天卦。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属木,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属金,子癸丑艮属水,午丁未坤属火。查到龙脉四经,一顺一逆四十八局。天卦以墓、绝、胎、养、生、沐、冠、临、旺、衰、病、死求九星中贪狼、巨门、武曲三吉之水,而顺逆数法皆自子癸至亥壬,地支从天干故曰天卦五行,亦曰挨星五行。合观十二月将,子癸同宫曰玄枵,亥壬同宫曰娵訾,以至一百二十分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俱以子癸一宫、亥壬一宫,分布二十四山,可见此卦所重在天干也。

三、地卦五行 则双山三合五行歌曰:亥卯未乾甲丁贪狼一路行;申子辰坤壬乙文曲从头出;寅午戌艮丙辛位上起廉贞;巳酉丑巽庚癸尽是武曲位。第三五行地卦,天干从地支,但看透地龙六十其盘亦如是,此卦壬子至乾亥,不出五行外,从此三合论顺逆,四十有八局。出自《平沙玉尺经》乾甲丁亥卯未属木,坤壬乙申子辰属水,艮丙辛寅午戌属火,巽庚癸巳酉丑属金。阳生阴死,阴生阳死。丙乙乙丙墓戌;壬辛辛壬墓辰;庚丁丁庚墓丑;甲癸癸甲墓未。一顺一逆四十八局皆从四库,全龙以三合四经数之。如丙丁不得乙水之墓而反得丁辛癸之墓,名曰阴错;乙不得丙水之墓而反得甲庚壬之墓,名曰阳差;乙宜得丙水而反得乙水,名曰二女同居;丙宜得乙水而反得丙水,名曰两男共处;乙丙水宜出戌而至亥始出,名曰阴阳过交;乙丙宜至戌而至酉,即出名阴阳不及;丙不生寅而生辰,乙不生午而生未,名曰夫妻路遇;甲得乙之墓,丙得丁之墓,名曰兄妹乐交谓之龙生;两片阴与阳水对,三又生、旺、墓其间数法,自壬子至乾亥俱天干从地支,故曰地卦。但观六十透地龙壬子同宫、癸丑同宫谓之透地,其为地卦,可知按三合之意本于黄钟隔八相生隔九相合之理,自子至未隔八位,至申隔九位,故曰同类娶妻。隔八生子从此五行各有三合,皆隔九位也。

四、四经五行 又名公孙子母五行以四龙所属查墓气,第四五行名四经,举世不曾闻。五行之中不用土、金、木、火、水,天卦、地卦名。四经者天宝、龙子、玄女、宝照经之名。虽不得其故,而金、木、水、火则一定而不移四经,依次布列于子午卯酉之四正,寅申巳亥之四生,辰戌丑未之四库,乾坤艮巽之四维。甲、丙、庚、壬、乙、辛、丁、癸之八干以次隶属。子寅辰乾丙乙属金,为公为一龙;午申戌坤辛壬属木,为母为二龙;卯巳丑艮庚丁属水,为子为三龙;酉亥未巽甲癸属火,为孙为四龙。金非金,木非木,水非水,火非火此何说哉?天玄地黄,天空地实,五行形依于地,而五行之气丽于天,以形附气,以地载天,天玄地空四行无定,得土而定大玄空,不以土名犹在定不定之间,故从东西南北四方命之,曰金、木、水、火。而言东必兼南,言西必兼北,言南北必兼西东,定不定之间可见矣。今观四经之名,一立以查九星,则顺为阳逆为阴而天卦以陈。以查三合,则顺为左逆为右而地卦以列,已查顺逆则一至四四至一,而吉凶以分。以查公位则一而二三而四而次序已定。以查黄泉则乾坤艮巽为八干之长生,而四路八路十二地支及救贫黄泉一一不夹。真地理之关键而不可易者,后人不知见子母公孙,遂属孟仲叔季专为折水分房而设,岂四经之义哉?寅墓戌乙丙亦墓,戊子阴金生辰阴金墓同以西方为库,乾者西方之关故属金。申墓辰辛壬亦墓,辰午阴木生戌阴木墓同以东方为库,坤居后天之巽位,为东方之关故属木。己墓丑庚丁亦墓,丑卯阴水生丑阳水衰同以北方为库,艮者北方之关故属水。亥墓为癸甲亦墓,未酉阴火生未阳火衰同以南方为库,巽即后天之坤位,为南方之关故属火。乾艮阳位自处,坤巽阴位交易。按此五行人鲜有用者,然既有其例亦不妨存其说。

五、双山五行(即三合)双山五行在三合五行之内,如亥卯未三合属木,乾丁甲从之。其中乾亥甲卯丁未一干一支一阴一阳双双而起五行。亦从三合属木谓之双山。既设三合又设双山者何?盖以三合查水双山查龙,龙行入首其脉单出者阴阳易辩,若阴阳二脉双行到头穴中混受其气,则阴阳驳杂矣。务宜祥审以乘真气毋使驳杂,谓之收山。收山者只收一山之气,如乾亥双行,乾阳玄阴,穴中惟乘亥气,便是收的山。不乘乾气,便是出得煞。亥脉作壬山丙向,挨过左边微加乾位半分,以右耳乘接亥气使无遗漏,此之谓葬乘生气。故收山以双山五行论入出煞。以玄空五行论,总之收山出煞穴中第一功夫。

六、玄空五行丙丁乙酉原属火,乾坤卯午金同坐,亥癸艮甲是木神。戊庚丑未土为真,子寅辰巽辛兼巳,申与壬方俱水神。丙丁火而乙酉何亦属火?乾金而坤卯午何亦属金?亥甲木而癸艮何亦属木?戌丑未而庚何亦属土?壬子水而寅辰巽巳申辛何亦属水?学者求其故而不得,遂谓以向查水之墓,不知此五行专为出煞而设,非以向消水也,无他辰戌丑未四金煞。例如辛乾夹戌,癸艮夹丑,乙巽夹辰,丁坤夹未俱占金气谓之双金。一犯此煞其祸立见,仙翁因设此以查之。故挨星三合以金、木、水、火顺逆查九星,而此顺数挨星三合以胎、养、沐、冠、临、旺、吉,衰、病、死、墓、绝一并入数。挨星五行顺查九星乙沐、丙临、丁旺,三合五行顺查九星丙旺、丁衰、乙冠,而酉为二行死地也,从墓数至死金库丑。挨星五行顺查九星午沐、坤冠、卯胎,三合五行顺查九星午冠、坤临、卯胎,而乾为二行病地,从墓数之病也。木墓未挨星五行顺查九星,亥生、癸沐、艮冠、甲临,三合五行顺查九星,亥生、癸冠、艮临、甲旺,从墓数之养也。土墓辰挨星五行顺查九星,庚生、戌冠、丑衰、未养,三合五行顺查九星,庚沐、戌冠、丑衰、未养,从墓数之养也。水墓辰挨星五行顺查九星,申生、辛沐、壬临、子旺、寅病、辰墓、巳绝,从墓数之绝也。惟照此数去,戌不犯辛乾,丑不犯癸,艮辰不犯乙巽,未不犯丁坤,双金之煞自然出矣。盖胎、养、生、沐、冠、临、旺为十四进神,衰、病、死、墓、绝为十退神。进者生入克出固吉,退者生出克入亦为为凶。以此无数出煞方,尽然金、木、火、土各四,而水独居八者,因水加病、墓、绝。挨星五行巽与辰同宫,三合五行巽与巳同宫,多次四位耳。然金、木、火、土不加病、墓、绝而水独加者,以水流于未盛潮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凶谢。其流萦纡亦吉,非如金、木、火、土逢病墓绝之全凶也。此煞加以阴阳相射,如乾属阳巽水射之,辛属阴乙水射之看煞射何方分房而决,慎之!慎之!

七、二气五行(净阴净阳)乾甲庚乙是何方,坎癸申辰一样装,更有离壬寅与戊,和山和水一齐阳。艮丙巽辛何处寻,兑丁巳丑尽同林,更有震庚亥与水,和山和水一齐阴。甲乙辅震丙丁辅离,庚辛辅兑壬癸辅坎,丑寅辅艮辰巳辅巽,未申辅坤,戌亥辅乾,列之为二十四,而四维与四隅始备,此山向一定之位,乃其分为阴阳者,俱以纳甲论。乾纳壬甲,坤纳乙癸,离纳巳,坎纳戌,四卦属阳,故纳甲亦自然属阳;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四卦属阴,故纳甲亦自然属阴。地支申子辰寅午戌属阳,巳酉丑亥卯未属阴,而三合五行因之以此五行分布二十四位,一阳一阴了然自明,阴不杂阳阳不杂阴,名曰净阴净阳。

八、正气五行(老五行)歌曰:乾金坤艮土为宗,辰戌丑未土相逢,亥壬子癸北方水,寅甲卯乙巽木东, 巳丙午丁南方火,申庚酉辛与乾金。正五行乃天地自然之理气,八卦不易之方位,寅甲卯乙东方属木,巳丙午丁南方属火申庚酉辛西方属金,亥壬子癸北方属水,辰戌丑未四季属土,乾坤艮巽各从本卦此一定也。查来龙进脉过峡,入首皆用此正气,不得用双山三合选择扶补,亦同此理。入首者乃进穴之小节,正龙系龙身之长处,或转折变剥而此一节,独多是谓正龙,所谓龙行十丈始成龙是也。世人多补入首一节其实正龙为重补入首之龙发福快,补正身之龙发福缓而可九。又查墓龙变运,先以正五行格定龙身,看其所墓得何音;又以月建入中宫,分二至顺逆飞遁,看龙运所泊何宫,泊生旺冠临之宫吉,泊衰墓死绝之宫凶。

九、洪范五行 又名宗庙五行歌曰:甲寅辰巽九江水,戌坎申辛水亦同。

艮震巳山原属木,离壬丙乙火为宗。

乾亥兑丁金生处,丑鬼坤庚未土中。洪范五行尽从先天八卦方位而来,故其气因之而不变。八卦乾坤为大为父母,其气老亢而不变,坎离震兑藏于子午卯酉四正之中亦不变,艮居东北衰丑丙寅之间,土不能自立只得随寅而变木;巽居东南衰辰病巳之间,木不能自立且喜随辰库而化水。甲纳于乾,乾于坤对以坤之爻上下交换,乾之上下爻化成坎象,甲随坎化故属水。乙内于坤,坤与乾对,以乾之爻上下双换,坤之上下爻化成离象,乙随离化故属火。丙纳于艮,艮与兑对,以兑之下爻交换艮之下爻化成离象,丙随离象故属火。丁纳于兑,兑与艮对,以艮之上爻交换兑之上爻化成乾象,丁随乾化故属金。庚纳于震,震与巽对,以震之下爻交换成坤象,庚随坤化故属土。辛纳于巽,巽与震对,乃与震之上爻交换巽之上爻化成坎象,辛受坎化故属水。壬纳于离,离与坎对,以坎之中爻交换离之中爻化成乾象,壬随乾化理应变金,奈金畏火烤不能自立,乃退而就离故属火。癸纳于坎,坎与离对,以离之中爻交换坎之中爻化成坤象癸随坤之化故属土。戊己不倒方隅先天无纳卦,不在所化之列,此八干纳卦之变。然细祥之乾坤以上下交者,取象于天地交泰之意故曰天地定位。震艮以上爻交于巽、兑者取象于咸恒之意,且震长男、艮少男,男道处乎尊也。巽兑以下爻交于震、艮者,取象于捐益之意,巽长女、兑少女,女道从乎卑也。离坎以中爻交者,取象于既济之意,又离坎之上下各禀乾坤正体而中爻各得乾坤之正气,又以后天进先天而代乾坤之位,故以中爻交,仍復乾坤之本象也。此八卦香蕉之意也。其十二地支寅列东北隅木初未盛,且随北而化水,亥列西北隅水初未盛,且随西而化金。巳列东南隅火初未盛,且随东而化木此子从母化。申列西南隅金初未盛,理应从土,奈土无正位只得从北化水,是母从子化。丑未阴湿之土主静不变,辰戌阳燥之土主动,喜水润,又水土同生故化水。(以上出自彭氏论谈)。

十、纳音五行旧书以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惟亥巳四干支照数以五除之。用其零数以一火、二土、三木、四金、五水为序。今不若以八卦纳甲数之,犹为至明而目捷。八卦除乾坤两父母卦不入数,其余六卦各看所纳之甲。以本日之干数至纳甲之干,得几数以一土、三火,五水,七金,九木为序如:子午在震,纳甲得庚,丑未在巽纳甲得辛。

自甲至庚、乙至辛七数,七为金故甲子乙丑属金;(甲子乙丑海中金)丙至庚、丁至辛五数,五为水故丙子丁丑属水;(丙子丁丑涧下水)戊至庚,巳至辛三数,三为火故戊子己丑属火;(戊子己丑霹雳火)庚之庚,辛至辛一数,一为土故庚子辛丑属土;(庚子辛丑壁上土)壬至庚,癸至辛九数,九为木故壬子癸丑属木。(壬子癸丑桑柘木)其余寅申在坎纳甲戌;卯酉在离纳甲己;辰戌在艮纳甲丙;巳亥在兑纳甲丁。各照此法数之六十甲子不差矣。其一土、三火、五水、七金、九木何也?坤艮属土,坤六数艮五数,共十一数,用十除余一故一为土;乾兑属金,乾三数兑四数,共七数故七为金;震巽属木,震五数巽四数,共九数故九为木;坎为水,得五数故五为水;离为火,得四数,以火性之燥烈宜减一数以抑之故,乘三数故三为火。纳音始于鬼谷子,与地理无涉,而选择则用之多矣。穿山、透地、分金、坐度、山运、龙运化命年月生克,确不可离至海中、砂中金,金谓不能克木不必忌之非也。

十一、十干化气五行天干之数逢七则克,逢六则合,甲至己、乙至庚、丙至辛、丁至壬、戊至癸皆六数,一阴一阳各相配合,甲与己合,丙与辛合,戊与癸合,然甲己何以化土?乙庚何以化金?惟龙能变化,辰龙也,用五干遁,甲己还加甲遁至辰得戊辰,故甲己化土;乙庚丙作初遁至辰得庚辰,故乙庚化金;丙辛从戊起遁至辰得壬辰,故丙辛化水;丁壬庚子居遁至辰得甲辰,故丁壬化木;戊癸起壬子遁至辰得丙辰,故戊癸化火。又逢六作合,一位管五年,五六三十,故古有男子三十而立,皆顺天地自然之数,圣人制礼不出阴阳五行之外。

十二、八宅五行从翻卦生来,以生、五、延、六、祸、天、绝復为序,生为生气即贪狼;五为五鬼即廉贞;延为延年即武曲;六为六煞即禄存;天乃天医即巨门;绝为绝命即破军。歌曰:要知八卦配九星,六文天巨五廉贞,祸禄绝破延武曲,生贪復位本宫寻。乾山一局初上爻一则翻为兑,次变中爻为震故五在震;次变下爻为坤故延在坤;次变中爻为坎故六在坎;次变上爻为巽故祸在巽;次变中爻为艮故天灾艮;次又变下爻为离故绝在离;次又变中爻中爻则復乾本位矣。其余七卦皆照此变法,用翻掌诀从对翻处起生,中起中落,弦起弦散,此阳宅用以开门辩宅数吉凶。取生、天、延三方吉,余凶。乾六天五祸绝延生,坎五天生延绝祸六,艮六绝祸生延天五,震延生祸绝五天六。巽天五六祸生绝延,离六五绝延祸生天,坤天延绝胜祸五六,兑生祸延绝六五天。

十三、宿度五行五子金木水金水,五丑土水金木土,五寅水火金水土,五卯木金水土木,五辰火水土木火,五巳金木火土金,五午水土木火水,五未金土水火金,五申木火水金木,五酉土水火木土,五戌金土水金火,五亥木火土火木。宿者二十八宿之经纬度者,三百六十五度之一。专论分金界度五行相克,双界为关煞,以论分金坐度吉凶。此与纳音五行不同,祥其意而不可得,遍翻古籍亦莫寻其根源。

十四、星盘五行查五星定命主,以起十二宫。子与丑合二宫属土;寅与亥合二宫属木;卯与戌合二宫属火;辰与酉合二宫属金;巳与申合二宫属水;午未太阳未为太阴。午未日月天也,子丑属土地也,寅亥属木春也,卯戌属火夏也,辰酉属金秋也,申巳属水冬也。人命中不离天地四时之理,故五行从之。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的形体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运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阐释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运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自然界五运六气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五脏系统的影响。并对临床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指导治疗和养生康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用比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与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系统,进而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五脏的部分主要功能。从而将五脏及其相关组织等,归类于五行系统之中,确立其脏腑的五行属性。如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用以类比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故肝的五行属性为木;火性温热,以此类比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故心的五行属性为火;土性敦厚,生化万物,以此类比脾胃消化饮食,转输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故脾的五行属性为土;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类比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所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故肺及大肠、皮毛的五行属性为金;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用以类比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肾的五行属性为水。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学运用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人体的整体联系。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协同关系。如用木生火关系,解释肝脏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参与生血,辅助心完成推动血液循环运行的功能;用金生水关系说明肺主行水,协助肾完成水液代谢;用水生木关系解释肾精化生阴血以滋养肝的功能等等。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五脏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协同的资生关系,还存在着彼此制约关系。如肾阴制约心阳,防止心阳偏亢,即体现了水克火的关系;肝气条达疏畅,可疏通脾胃之壅滞,即体现了木克土的关系;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所主的水液泛滥为患,即体现了土克水的关系等。

4.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学说的归类方法,不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属于五大系统之中,同时还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或现象进行了五行的属性归类,如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横向联系。这就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例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生机勃勃,人体的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从而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是指五脏间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所导致的病理过程。临床上存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传变形式。

(1)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传变。例如脾胃(土)虚衰日久,病人在长期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不适、便溏或泄泻的基础上,反复感冒,进而出现咳嗽、咯痰、气喘等肺(金)病证,即属于母(脾土)病及子(肺金)的传变过程。

(2)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传变,又称为“子盗母气”或“子病累母”。例如肝病日久,累及于肾,出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夜梦遗精,或月经不调等肾虚病证,这一病理传变过程即属于子(肝木)病及母(肾水)的传变过程。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是指五脏间相克关系失常时所导致的病传现象。临床可归纳为“相乘”传和“相侮”传两种类型。

(1)相乘传变相乘传变是指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例如肝病患者,在有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脾胃失健病证,此即为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病理传变过程。

(2)相侮传变相侮传变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传变,又称为“反悔”、“反克”致病。例如咳嗽、气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舌色青紫之心病证候,此即为肺(金)反悔心(火)的病理传变过程。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其功能紊乱时,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反映于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在色泽、声息、形态、脉象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异常的变化。医生即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以搜集资料,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作为诊断内脏病变的主要依据。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心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盛等等。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临证中常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从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心病传肺(火乘金)等。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测疾病的预后。如《灵枢》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如肝病面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等。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原则、指导脏腑用药,以及指导针刺取穴等方面。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在疾病过程中,一脏有病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的脏腑,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采取相应的阻断病传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传变,防止因病情传变而加重病情。如肝脏有病时可通过相生途径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乘侮途径波及于脾、肺。尤其肝气亢盛病证,最常发生的病传是木亢乘土,或者木旺侮金,故在肝病未发生乘脾、侮肺之前,在消除肝气偏盛的同时,还应兼补脾土,或扶助肺金。脾或肺气得以顾护,就阻断了来自于肝的乘袭或反侮之邪,故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所谓治疗原则,是指治疗疾病时的总体思路。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分析五脏病变的关系,以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有如下两方面:

(1)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之间属于母子关系两脏失常的病证。就疾病性质而言,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类,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补母”,即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中虚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当以补母脏之虚为主,如肝阴虚,可通过补肾阴(属水,为肝之母脏)以生肝木。所谓“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实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应以泻子脏之实为主,如肝热证,可以通过清心泻火治之。

(2)根据相克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间属于相克关系失常的病证。而且相克关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病变,都有一方过盛,或者另一方虚弱。因此必须抑制过强的一方而扶助虚弱的一方,才能使其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此即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例如肝气(木)亢盛乘脾土,治疗时就当用疏肝之法,以抑肝木之强;同时用健脾补脾之法,扶助脾土之弱,方可使肝脾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

3.制订五脏疾病的具体治法在治疗原则确定之后,针对具体病证,还可根据五行理论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法。在“虚则补其母”的治则指导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方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肺养肾的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等。在“抑强、扶弱”治则的指导下,常用的治疗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方法有: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证,即疏肝健脾法或疏肝和胃法;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证,即是清肝火以除肺热的方法;泻南补北法,适用于心火亢肾阴虚证,即是清心火兼滋肾阴的方法等。

4.指导针刺选穴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针刺选穴,是根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和五行生克理论来进行。“五腧穴”是十二正经各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其中五脏阴经的腧穴从四肢末端向近心端,依次的名称分别是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仍然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穴刺治。临证中又有同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两种。此外可根据五行学说的相克理论,运用“以情制情”的精神疗法,治疗某些因情志内伤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其中所用的原理是五志。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十八集谨和五味

【提要】不知食宜,不足以生存。我们的日常饮食,深含着重大的养生意义,是养生学的重点之一。

这个故事是医学大师朱丹溪说的。

一蜀僧出家时,其母还在世。后来,该和尚到了浙江,一呆就是七年。一天,他忽然想起母亲,且思念之情甚切,想回老家探望,却又无盘缠,只得朝夕西望而泣。常此以往,和尚便患了病。他黄瘦倦怠,病情日渐加重。和尚的病情被太无罗医生看在眼里,他把和尚安排在隔壁住下,每天以牛肉猪肚之类,煮得糜烂给和尚吃,并以言语安慰开导,许诺赠与他路费,让他回家看望母亲。他不指望任何回报,只希望能拯救和尚的性命。这样,半个月过去了。罗医生观察和尚外形稍有恢复,脉也比较充实,便投以桃仁承气汤药给和尚服用,一日三贴,和尚服药后排出不少血块。第二天,罗医生只给一些熟菜和稀粥,对和尚进行调理,又过了半个月,和尚的身体完全恢复了。善良的罗医生将银两送与和尚,让他回四川老家探望母亲。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河南淮阳弦歌台)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陕西耀县药王山)“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吸收补充营养物质。人没有饮食,没有营养,便没有生命的延续。从古至今,人类离不开饮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江苏徐州彭祖祠)

据说中国烹饪的始祖,是历史上的老寿星彭祖。在人类发明了陶罐之后,彭祖便想到用水来煮食物。那时尧帝患病,彭祖把野鸡和稷米放在陶罐里煮汤给尧帝喝,竟然治好了尧帝的顽症。尧帝非常高兴,把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铜山县,封给了彭祖。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四川彭祖墓)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到现在还不能证实这些传说的真伪。(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但是历史走到周朝时,在现存的史料中我们看到《周礼·天官》中这样记载着:当时的宫廷医生,已经分为四种,有食医,管理饮食的专职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为家畜治病的医生。(春秋战国青铜煮食器距今二千多年)记载中说:“食医,中士三人,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食医的职责就是为帝王随四季气候变化而调和食味,搭配营养,防止疾病,确定四季的饮食品种。他们不叫厨师,也不叫营养师,而是冠以了食医的名称,并且在四种医生中排名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在周朝时,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已经是非常深刻了,并积累了不少饮食养生的经验。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不同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饮食品种之多,居世界第一。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中国人常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蔬菜豆腐加淡饭,常食者能长寿吗?我们手上拿着历代皇帝和历代高僧的年龄资料走进了庙宇寺院。据一份资料统计,我国历代高僧571人中,百岁以上者12人,占2.01 %,90岁以上者42人,占7.4 %,80岁以上者142人,占24.9 %。70岁以上者361人,占63.2 %。即超过“古稀之年”的长寿和尚高达半数以上。另一份资料显示,中国历代皇帝300人,平均年龄只有39.2岁,活到70岁以上的12人,占总人数的4 %,80岁以上的只有4人,竟没有一人活到90岁。当然,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但是,饮食不能不是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十分明显,清淡的素食,无疑辅助了历代高僧的修为,而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却没有令历代帝王在寿命上如愿以偿。

可是,近十多年,随着家庭经济的不断改善,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吃出来的”各种疾病也日益增多,并向低龄人群蔓延。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东亚地区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为这个地区制造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估计数目已达到3000万人。群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个声明中指出,太平洋地区的糖尿病人数,估计在未来25年会增加近一倍,达到5600万人。其中,大约3800万人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迅速增加,威胁到区内人民的生活素质,以及缩短人民的寿命。”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赵进喜:“《黄帝内经》对糖尿病的论述是非常全面的。就是说,在消渴病这个范围里来论述糖尿病。无论是糖尿病临床症状,还是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它都有所论述,都已经论述到了。在临床症状方面,在病因方面,它提出了好多学说。如'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甘者领人中满,肥者令人内热,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就是说,这个脾瘅病是因为这个病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就是说经常吃肥甘厚味。肥甘厚味吃的多了以后,他最后就可以转为消渴,可以逐渐的变成消渴。变成消渴病以后,就出现典型的消渴病的消谷善饥的这些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消瘅,就是它的并发症。《黄帝内经·通评虚实论篇》,它就提出,凡病消瘅,气逆发满,萎厥,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就是说提出这个消瘅病和中风,和现在这个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病变。萎,就是肌肉萎缩,厥,就是手脚冷凉,手脚发热的这种感觉障碍的这些症状。气逆发满,也是讲一些糖尿病的,心脏病的,糖尿病的脂肪肝呀,或者水肿呀,肾病呀,这些不同的表现,是什么引起的?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再一次强调,是富贵病,地位比较高的人,吃的这个肥甘厚味,吃得太多了。这个认识和现在的医学是完全一致的。”

《黄帝内经·素问》中这样说道:“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就是说严谨地调理饮食,可以保证人体筋骨、肌肉、血脉等正常强健,从而达到健康长寿。我们在全国各地拍摄了几十位百岁老人,他们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对他们的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

(山东济宁金乡县马庙镇)

“到她们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蒜。”

我们问104岁的张兴秀老人:“您爱吃这个蒜吗?”

“啊?”

“您爱吃蒜吗?”

“我啥都爱吃。”老人说,“把它捣碎了,放鸡蛋、盐、香油,沾馍馍吃。”

“呵,用这个沾馍吃。”

“沾馍。”

“吃了身体就好。”

“对,对。”

山东,是我国盛产大蒜的地方。在大蒜之乡,有不少高寿,甚至百岁以上的老人。在山东金乡县马庙镇,我们见到了104岁的张兴秀老人,她一生都特别喜爱吃大蒜。

“你们家一年能吃多少大蒜?”

“24头一辫,一年能吃十多辫。”

“在你们那边这东西有吗?”

饮食有节,在饮食与人的健康关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湖南中医学院医史研究所,周一谋教授:“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你吃的东西太多了,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就会生病。吃多了,又何止肠胃受损伤,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等一系列的疾病,都和这个过于饱食有关系。而且过于饱食,有直接影响人的寿命。(江苏句容县茅山)所以我们的老祖宗的有些话,都讲得很好,我们梁代有个医学家,就是公元五到六世纪的时候,有个医药学家叫陶弘景。陶弘景写过一部书叫《养性延命录》。在这个《养性延命录》里面,他讲了这么一句话:'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吃得越少,人的心情越开朗,人的寿命越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吃得越多,对心脏非常的不好,最后要短命。这几句话,出自公元五百多年说的话,拿到今天来,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美国人拿老鼠做实验,1930年麦考尔,那个属于麦考尔效应的,那白老鼠做两组试验,一组吃得很饱,一组喂半饱。结果吃的很饱的两年都死光了,喂半饱的活了三年到四年。后来拿15万只白老鼠,做了15年的试验,也都证明这一点是正确的。”

距今1400多年前,140岁高寿的唐代名医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陕西耀县药王故里)人不要太饿时才吃饭,吃也不能吃得太饱;不要太渴时才喝水,喝水也不能过多,吃喝的量过多则对身体不宜。我们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看到一块石碑上这样刻着:“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吃饭,这是一件没有人不会的事。而孙思邈在百岁之时,却为此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这么多的文字。这些话语孙思邈的治病药方一起,同时刻在这里的多组石碑上,留给了后人。这些一千多年前留下的话语,至今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位医学大师对民众健康的无限关心。他穷其毕生的心力,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至理名言,就像家中慈祥的长辈对而孙的谆谆告诫,令我们今天在重读时,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的感动。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的是以强劲的药物治病,远不如平和的药物,而即便是最温和的药物,也不如我们的日常饮食。这样,中国特有的“医食同源”思想,第一次在《黄帝内经》中亮相了。(河南安阳殷墟)“医食同源”,从原始人类时就已经开始了,而到了殷商时代则更趋于丰富,成熟。殷商时期在治疗疾病方面,已经鲜明地反映出食疗的特点。相传,商朝宰相伊尹和商王成汤谈了许多烹调问题。(殷代“汽锅” 距今三千多年)其中就有“阳补之姜,招摇之桂”。(殷代 青铜食鼎距今三千多年)李经纬教授在其《中国医药通史·古代卷》中指出,姜桂既是肴馔中的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的常用药。所以有人认为,现代中医仍在沿用的“桂枝汤”就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老的中药处方之一。因为该处方中的桂枝、生姜、大枣等都是厨房里的常备之物。《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仅仅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它还具有抗病治病的作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收载食物约150种。他指出,医生治病,需要先搞清楚病人的病因,先以食物来治疗,食疗不好,再用中药。这段论述应为当下医家谨记。

药膳,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饮食方式。品种之多,制作之精美,令人惊叹。它是中国医食同源最完善的文化体现。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令德先生:“只要是药物和食物相结合,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和食疗作用,或者说滋补作用,都叫药膳。”

“(这是)牛鞭,那个是海马。”

山东省药膳培训中心特二级烹调师,厨师长于杰:“牛马壮阳。牛,指的是牛鞭,马,指的是海马。这个菜就是大补元气的,补肾与壮阳的一道药膳。”

“这是什么东西?”

“就是虫草。”

“把虫草放在鸭子上?”

“对。同蒸,就是一起蒸。”

“这道菜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这是)补肺,利水。”

(河南南阳医圣祠)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一个以羊肉为主的食疗方,即“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腹中冷痛和虚劳不足等病。

一人,四十多岁,瘦如病鬼。肚皮似乎要贴上后脊梁骨了。他老是腹痛,身子发热,口微渴,整日昏昏沉沉,不想吃饭,每顿只喝几杯酒。家人遍请医生,大多以酒病来治,或消导,或清里,或作寒症而用桂附汤,但都没有疗效。病人的症状日渐加重,这时恰逢方医生路过此地,见病人家里正打制棺材,准备料理后事了。这时有熟人告诉方医生,这个病人患病已有四个月了,服药无效,现在眼看是不行了,但还不明白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方医生闻听后,前往诊视,问其酒量如何,家人回答,喝五斤还没有见他醉过。方医生说,他因烧酒火热,因此迫干血份,自然脏腑干枯,肌体消瘦,不要紧,一付药便可见效,但吃药前一定要先喝碗肉汁。家人闻言大吃一惊,自从患病以来,许多医生都叮嘱他要禁油。这时有人插话,今天是死马当活马医,不管如何,还是试试方医生的方子吧。家人立即煮了一碗肉汁。病人喝了肉汁后说,“味道不错”,觉得精神稍好一些,接着服下药,然后睡去,到半夜醒来,病竟然好了。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全文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歧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音ruan,柔),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音die)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焠,音cui;㶼,音ai。焠㶼,爆渍之热食也)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䀮,音huang。不明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音sun)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音bi)、腨(音shuan,小腿肚)、胻(音heng、hang)、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亁。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全文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歧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则何如?歧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歧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歧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脉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歧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顺,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歧伯曰:经虚络满者,尺脉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歧伯曰:洛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歧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歧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音kuang,怯)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气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歧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歧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歧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歧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歧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歧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歧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歧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歧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歧伯曰:虚则不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歧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歧伯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此手太阴旁三痏,与缨脉各二。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耎,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圆利针。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蹠(音zhi)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附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全文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歧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歧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歧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同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瞷瘈,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谷,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音zhi,猪),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风云并兴,草木晚荣,苍干凋落,物秀而实,肤肉内充;其气敛,其用聚,其动緛(音ruan,短缩)戾(音li,曲)拘缓,其发惊骇,其脏肝,其果枣李,其实核壳,其谷稷稻,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虫毛介,其主雾露凄沧,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从金化也。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肢废痈肿疮疡,其甘虫,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萧飋(音se)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所谓复也。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霆。

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徵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徵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凝惨栗冽,则暴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阴霒(音yin)淫雨。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秕也;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流满否塞,从木化也。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

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物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音mao)厥,其发咳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其虫介羽,其主明曜炎烁,其声商徵,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少商与少徵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邪伤肺也。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藏气早至,乃生大寒。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显狐貉,变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徵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羽与正徵同,其收齐,其病痓(音chi),上徵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脏气乃复,时现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蓄,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肢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拆疡疰(音zhu),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上徵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气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德,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帝曰:其与寿天何如?

歧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歧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歧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隔不通,其主暴速。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悽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现。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音wan,痹也。)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暑消铄,赤沃下,蛰虫数现,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椎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帝曰:岁有泰运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歧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倮虫育,鳞虫不成。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帝曰:何谓也?

歧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异同,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厚薄,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

歧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故曰:补上下者顺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治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歧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顺,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