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语完全拉丁化或是注音化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本文转自于:语用学种草
说个真事。
十几年前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前几个月在法国西北部的某个小城学语言。语言班上五个中国人,四个越南人,还有一个伊朗人。
一次语言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小城嘛,博物馆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馆藏。倒是馆长听说我们要来参观,并且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他们有一份“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献”,让我们看一看。
拿出装裱好的文献一看,是几张宣纸的文书。上面的小楷不算漂亮倒也整齐,当然是繁体的。好在繁体简体区别不大,几个中国同学凑在一起,连蒙带猜,大致搞明白了:这是一份古代官府审案的记录,上面记载的大概就是原告是谁、被告是谁、所告何事、证物证人都有哪些,最后怎么判的等等。
只是有一件事: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份文书上面的年号是哪个朝代的,所以定年份更是无从说起。这让我们感到很惭愧,因为馆长让我们看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想知道这个文书的历史年代,却因为我们历史学得太差而没有成功。但是... 我们虽然都是理工科的学生,明清的年号大体上还知道啊。难道是更早的?五代十国?南北朝?
当年还没有智能手机,手机上网基本上就是搞笑,而旁边的越南和伊朗同学还在无聊地打酱油。所以我们和馆长说,我们回到语言学校后,一定会上网把年号查出来,算好对应的年份发给他。
一回到语言学校我们就上网开搜。输入年号“绍治”,结果发现... 嗯... 是越南阮朝的年号,年代大致是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怪不得我们没听说过!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份“中国古代文献”,而是一份“越南古代文献”!慢着,我们不是有越南同学吗?他们怎么没反应?哦,对了,他们看不懂汉字。越南把汉字废除了,改用拉丁字母注音。
于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个秋天,五个中国学生在法国透过几张泛黄的宣纸,了解到了一桩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越南的案子。而我们的越南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
这就是汉语拉丁化之后会发生的事情。当我们的子孙看到一份古代的典籍,他们再也无法知道这些文字后面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他们也不能知道主人公的平凡或伟大、卑鄙或高尚。他们可能对汉字视而不见。运气好的话,他们或许会说:
“这看起来像是中文。”
(编者按:本文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但并不可以作为汉语不能拉丁化的证据。否则,我们今天大部分民众看不懂甲骨文,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汉字不能简化的证据呢?)
今日责编:木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