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没有严格的科学意义

(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历法,每年夏至以后,总有一段时间被称为“三伏”。人们常说“热在三伏”,甚至电视节目在预报天气时也会提醒观众:“今日入伏了,今年最热的季节到来了。”有人还说:“今年三伏40天,热天比往年要长。”然而,似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所谓“三伏”,乃是一个缺乏严格科学意义的概念。举例来说:(1)2021年7月11日入伏,7月21日中伏,而“末伏”是在8月10日,“中伏”距“末伏”长达20天,整个三伏共有40天;(2)2025年7月20日入伏,30日中伏,8月9日末伏,中伏距末伏只有10天,三伏一共30天。同样是“三伏”,而总天数居然有30天和40天的差别,这个差别不多不少恰恰是10天。其他年份也是这样,“三伏”的天数或者30天,或者40天。这种奇怪现象,无论从节气,还是从气象的角度来看都是讲不通的。为什么“三伏”季节有时长,有时短?下面略作讨论。原来,“三伏”日期的计算法不是像节气那样根据太阳的黄经来计算,而是根据古老的“纪日干支”来确定的。“干支”中含有十个“天干”,其中的“庚”就是天干的第七位。含“庚”的那天就叫“庚日”。古历规定,以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如果夏至的当天是“庚日”,那么就把这天算作第一个“庚日”,整20天后的那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子。如果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那么夏至后的第九天才能算第一个“庚日”,第三个“庚日”即入伏之日就要推迟到夏至以后的第29天。由此可知,入伏最早是夏至后的20天,最迟是夏至后的第29天。至于夏至在公历中的日期,大家都知道是6月21—22日。所以,按现行公历来算,若夏至在6月21日,那么入伏最早应在7月11日(如2000年,2021年);若夏至在6月22日,则入伏最迟会推到7月21日(如过去的1962年)。总之,入伏的日期总是游移于7月11日—21日之间。而计算中伏很简单,只要从入伏之日向后推10天就行了。但古历对“末伏”的规定,却不沿用计算中伏的办法,就像上面所说的,是以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并规定,如果立秋的当天是“庚日”,则这天就是末伏;如果立秋的前一天是“庚日”,则立秋后第九天那个“庚日”才是末伏。这样就会出现前文所讲的奇特现象—中伏离末伏的时间差,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却是20天。由于立秋总是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月8日,因而完全可以断定,以公历7月18日为界,如果此日之前入伏,该年的中伏必有20天,“三伏”共40天(如2013年,2021年);如果7月18日或此日之后入伏,则该年的中伏只有10天,“三伏”共30天(如2012年,2025年)。(二)“三伏”的具体日期如何计算?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先算出“夏至”这天的“天干”,然后就可以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推出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期,至于中伏、末伏也可按上文所介绍的办法推出。计算公式如下:Σ=5×(y-1)+ ﹙y-1﹚/4+﹙y-1﹚/400-﹙y-1﹚/100+15+C.式中y表示公元年数,C表示“夏至”这天(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这年的第几天。显然,以元旦这天为“1”,则6月21日就是172,即C=172,若逢闰年就是173,如果“夏至”在6月22日,那么再加一天就行了。特别应注意的是,上式中的各项除法只取整数商,再与后面的数字相加,加得的“和”(Σ)的个位是几,所求“天干”的序数就是几。1号是“甲”,2号是“乙”,其他依次类推。若个位是0,则表示“天干”是“癸”。知道了“夏至”这天的“天干”,“庚日”自然不难推出。例如要算2021年“入伏”的日期,就把y=2021, C=172代入上式,算得的“和”Σ=10777,个位为7,这表示6月21日的“天干”序数为7,可知相应的“天干”是“庚”,既然“夏至”的当天是“庚日”,即6月21日为“庚”,那么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就可以断定“入伏”的日子当然是7月11日了。如果再进一步,算得10777÷60=179余37,那么余数37就表示2021年6月21日的干支序号是37,第37号干支是“庚子”。再过两个“庚日”到7月11日庚申,就是入伏的日子。按同样方法,可求得下一年即2022年“入伏”的日期是公历7月16日。还可推知2022年的“三伏”共有40天。从“三伏”的规定和算法不难看出,这种“算法”只是在夏至到立秋前后的“庚日”问题上做花样,根本不考虑“庚日”与太阳黄经的变化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说到底,它是人为规定的一种历法游戏,然后又把这个主观规定的结果强加给自然界。即使认为“热在三伏”确实符合人们的感觉,那无非是因为“三伏”期间正好处于“大暑”节气(公历7月22—24日)的前后。包括夏至和立秋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在本质上与“三伏”完全不同。节气准确地反映了一年内每天太阳黄经的变化,例如,夏至这天太阳的黄经必然是90°,赤纬为 23°26′,立秋时的太阳黄经总是135°,赤纬为 16°20′。每天的太阳出没时刻和正午太阳的高度都是根据当天太阳的赤纬和观测地的纬度来推算,与“庚日”没有任何联系。此外,前后两节气之间的间隔都是15日左右,夏至和立秋总是相距45—47天,绝不会像“三伏”那样有10天或20天的间隔。(三)为什么会有“三伏”的规定? 翻阅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三伏”起源于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据《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同书卷二十八《封禅书》更为具体地写道:“秦德公既立,……作伏祠,磔狗邑四门,御蛊灾。”这证明“三伏”本来是热天为避免暑气的灾害而设立的祭祀,并且要分裂狗的肢体用以祭神。至于为什么要称为“伏”,唐代的《艺文类聚》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可见“伏”的名称来自阴阳五行家的说教。按照五行家的说法,四季与四方都通过“五行”联系起来。“火”对应于南方和夏天,而“金”则对应于西方和秋天。他们还把天干地支分配给五方五位,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等等。既然“西方”属于“庚辛金”,于是夏秋两季之交的“庚日”就有了神秘的功能,它能使本属秋季的“金气”在炎热的夏天暂时“潜伏”下来,直到躲过立秋之后的“庚日”才能够公开活动……在今天看来,这些说法无异于鬼话,但它的孑遗却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以致现代的人们还在用“伏”来衡量炎热季节的长短,甚至还有人打着“养生”的幌子制造所谓“三伏贴”忽悠消费者。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伏”都没有严格的科学意义。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作为破除迷信的一项措施,应当把它从民用历书中剔除。但若考虑到一般民众的习惯,不妨保留“三伏”的名称,但确定其日期的办法应当改革。例如,可以把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四十五天多统称为“三伏”,每“伏”十五天多,也就是说,将入伏、中伏、末伏分别与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严格挂钩,而立秋就是“三伏”结束的第二天。年年如此,既方便又科学,而且避免了挑选“庚日”的麻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使“三伏”成为多余的点缀,其实,沿用了几千年之久的“三伏”本来就是多余的,立即取消又会使许多人难以接受。再说,每年冬季的“九九”就是从冬至开始计算的,其中的“五九尾,六九头”正好就是立春,为什么“三伏”就不能从夏至起算呢?打赏博主我来评论(0)触屏版电脑版给天涯提

(0)

相关推荐

  • 今年三伏天有40天?夏至就入伏吗?夏至三庚入伏,庚日是啥?

    从昨天(6月21日)开始,已进入2021夏至节气.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就要来了.有许多人以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老话说"连冬数九"嘛,冬至那天开始数九,夏至那 ...

  • 九九和三伏

    ​人们除掉注意与农业生产最有关的节气外,对于每年炎热和寒冷的季节也特别注意.其中三伏和九九就是这种被注意的特殊情况.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算来九九无多日"的句子,是说九九快过去了.在& ...

  • 2021年三伏天入伏出伏时间表:几月几号入伏,几月几号出伏?

    #三农高热选题创作营# 导读:2021年三伏天入伏出伏时间表:几月几号入伏,几月几号出伏? 过了小暑节,气温往上叠,说明小暑节气之后温度越来越高了,三伏天也即将到来了.昨天是7月7号,是小暑节气,今天 ...

  • 6日小暑,16日入伏,为何今年中伏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

    导读:6日小暑,16日入伏,为何今年中伏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 气温是一天比一天闷热了,原因是酷暑已经来临了,在7月6日就要迎来一个难熬的节气--小暑了.暑就是热的意思,而 ...

  • 什么时候入伏?老话“小暑逢庚起初伏”,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公布

    #三农知识分享家# 导读:什么时候入伏?老话"小暑逢庚起初伏",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公布 到底啥是伏呢?趁着小暑节气来临之际,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伏,三伏天及相关知识点,我们要知道什 ...

  • 末伏至,俗语“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啥意思?还会热多久?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要到8月中旬了.从节气上看,现在立秋节气已过,从这个角度上看,夏季已经过去了,时间已到了秋季.不过现在各地天气依然很热,很多地方白天的最高气温依然超过了30摄氏度,甚至还有超过35 ...

  •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

  • 天都这么热了,为啥明天才入伏?

    一年一度的"三伏天",明天就要开始啦! 等一下-- 已经热到不行了,怎么才开始数伏呢?炎热的伏天又要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啊? 数伏是中国传统历法里表示夏天最炎热一段时间的习俗.俗语说: ...

  • 关于周易六爻预测的现代解读之二:八宫的科学意义

    上一篇讨论了卦序和卦变的问题.接下来,对于京房六爻的卦变原理,我们将从八宫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疑问当中揭开序幕. 八宫是卦变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伏羲六十四卦的生成次序中,爻至三画而生八经卦,初显万物 ...

  • 动辄就是千亿恒星、万亿星系,宇宙这么大,科学意义到底有多少?

    导语:宇宙空间是无可估量的,它是无数个像太阳系一样的恒星系组成,它无边无际,地球在太阳系中就是一颗尘埃,那在宇宙空间里可想而知. 人类发射的旅行1号,如今在太阳系中已经飞行了44年,它仍然没有飞出太阳 ...

  • 符箓方术的科学意义

    一.心理暗示 抑郁症可说是神经方面的病症,这种病症患者的大脑多数是不能自己控制思维 的.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就是以虚去虚,即通过虚幻的手段把病者的幻觉幻象 去掉,从而使患者的精神回复正常.旧时称作 ...

  • 无极残篇之六十二 易卦六爻的科学意义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用讲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构成,而易经八卦则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划分所有的事物,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 ...

  • 无极残篇之六十三 卦爻阴阳的科学意义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讲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构成,元素的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有1-8的八种情况,所以易经用八卦来划分世上所有的事物. ...

  • 无极残篇之六十五 天人合一的科学意义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讲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原理,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的不可见的粒子结构为阴,宏观的可见的 ...

  • 宇宙这么大,动不动就是千亿恒星万亿星系,究竟有什么科学意义

    宇宙无边无际,目之所及尽是无垠虚空,在这个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我们的地球连一粒沙都不如.与太阳相比,地球的体积只有太阳的130万分之一,在太阳的光辉下,地球几乎微不可见. 当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64亿公 ...

  • 窥见科学意义的极好门径

    杨钟健与巴伯.舒尔茨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博物馆参观(1944年).资料图片 "杨钟健游记集" 杨钟健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游记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裁,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的游记 ...

  • 黑洞之光:Twitter网友促成了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发现

     2020.11.21 , 11:06 当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周围的物质时,会发出高能辐射--以电磁波或者说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能量.直到不久前,科学家们还认为,黑洞发出的光只能照亮星系很狭窄的一部分.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