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兵韬·兵略大全2

6、以逸待劳,三通鼓曹刿败齐

  【原典】
  鲁庄公十年,齐国的军队进犯鲁国。曹刿随鲁庄公出战,与齐军对垒于长勺。
  齐军求胜心切,战鼓齐擂,主动出击,恨不得一下子抓住鲁庄公。庄公也想擂鼓迎战,曹刿劝阻说:“不可以。”庄公于是传令按兵不动,只是严守阵地。
  齐军一鼓作气冲锋过来,却没有遇到迎战,要冲阵又冲不进去,只好退回。
  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庄公又想迎战。曹刿说:“还是不可以。”于是鲁军依然不动。齐军冲了一阵冲不破鲁军的阵营,只好又退回去了。
  齐军首领大怒,跟着又命令擂响第三通鼓。这一次,齐军虽然还是高喊着冲锋,但心里却想着鲁军不敢出来迎战,加之已连续两次鼓足劲冲锋,疲惫不堪,无形中已松懈了斗志。
  还不知曹刿一听到齐军擂响第三通鼓,便连忙对庄公说:“现在是出击的时候了,擂鼓迎战吧!”
  鲁兵早就憋足了气,现在一听鼓响;便像饿虎出山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去。齐军措手不及,一下子慌了手脚,只有招架之势,哪有进攻之力,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战斗胜利结束以后,庄公满怀欣喜地问曹刿:“为什么要等敌军三通鼓后才迎战出击呢?”
  曹刿回答说:“凡是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第一次鼓响,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应该避其锋芒。第二次鼓响,士气开始减弱、但还是有一定力量。等到两次冲锋都没有碰到对手,又被迫进行第三次冲锋的时候,体力上疲惫,心理上麻痹,战斗力必然大大下降。而这时正是我军士气旺盛的时候,擂鼓迎战,出其不意,自然是稳操胜券了啊!”
  【新说】
  曹刿可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啊!以逸侍劳,后发制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以逸待劳”,本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以养精蓄锐之师对待疲劳的敌人,乘机出击取胜,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运用的显然是“以逸待劳”之谋。
  以逸待劳实际上是如何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艺术,它所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之妙在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势下牢牢抓住中心控制权,支配局势的发展变化,既能静观其变。又能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
  如此说来,以逸待劳之谋当然不仅仅用于军事斗争,举凡政治风云、经济跌宕、生意算计、股市观望、期货投资、棋局厮杀,乃至日常生活谋划,只要以简驭繁,沉着应变,就能做到以逸待劳,百战不殆。
  【典源】
  以逸侍劳:“三十六计”第四计:“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语出《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以近待远,以佚(逸)
  待劳,以饱侍饥,此治力者也。”
  三通鼓曹刿败齐:事见《左传·庄公十年》。
 
 
7、后发制人,退三舍晋军获胜
 
  【原典】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作太子,逼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逼走了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辗转八国。当他到楚国时,楚成王预见他有可能回国做国君,因此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
  “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
  “美女和金银财宝,大王都有的是;珍贵的鸟羽兽皮和象牙,也是贵国的出产,流散到晋国去的,都只是大王不要的了。我还有什么东西可报答大王呢?”
  楚成王笑着说:
  “话虽如此说,但你总得拿点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想了想说:
  “如果托大王的福使我回到晋国,我一定不会忘记大王的恩德,今后要是晋楚两国交兵,我就先退九十里地让大王,如果大王仍然不肯罢兵。那我才敢执鞭操弓与大王较量。”
  后来重耳果然回国做了晋文公。
  几年后,楚国进攻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派兵先打败了楚国的盟军曹国和卫国,然后准备援救宋国。楚成王命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兵,不要与晋军交战,因为他始终觉得晋文公经过了十九年颠沛流离的锻炼,非常不简单。可子玉却认为晋军没有什么了不起,坚决要求与晋军对阵。
  子玉率军气势汹汹地迎击晋军,晋文公要求晋军后退九十里以让楚军,一些军官们对此不理解,纷纷抱怨。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过的子犯解释说:
  “我们从前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退避九十里地是对他的报答。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也撤退了,那不是很好吗?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还要继续进攻,那就是他们理亏了。那时,我们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的。”
  大家这才理解和信服,于是便退军九十里地。
  子玉见晋军退避,认为晋军不敢和他对阵,于是便大举进攻,逼晋军交战。由于晋军退避时就早有准备,又通过有理有节激励了士气,而楚军骄傲轻敌,仓促冒进,结果在城濮决战时,楚军被晋军拦腰横击,大败而逃。子玉也没有脸面再回楚国去,到连谷时便自杀了。
  【新说】
  与先发制人抢先一步相反,后发制人是先让一步。
  抢先一步固然厉害,但如果不能置人于死地,必然暴露自己,这就给先让一步的人造成机会,变后发制于人为后发制人了。
  还是以班超斩匈奴使者或项羽杀会稽太守的事例来说,如果在那风高月黑夜里班超不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匈奴使者,或者,项羽不能一剑结果了那会稽太守,只要留有一点喘息的机会,那么,无论是班超也好,项羽乃至项梁也好,都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了。
  如此一说,似乎还应给先发制人补充上一条,就是必须做到心狠手辣。
  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不然的话,天下就是后发制人的了。
  后发制人的事例极多,晋文公退避三舍固然是后发制人,但其中还有先礼后兵的因素,不是纯粹从计谋角度考虑。纯粹从计谋的角度来说,以逸待劳、减灶诱敌、欲擒故纵、开门揖盗、假痴不癫都是后发制人。所以,后发制人其实是一种战略思想,具体的实现,亦即到底如何“后发”,如何去“制人”,往往还得与其它谋略手段结合在一起来运用。
  关于后发制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战例,但最精采的还是下面这一段: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这是对后发制人生动而传神的描写。
  问题是,一会儿先发制人,一会儿后发制人,到底是先发制人好呢还是后发制人好呢?
  这就和武学上说的“一寸短一分险,一寸长一分强”一样的道理了,武器的长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发挥它的优势,针对具体情况用得恰到好处。决定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也是这样,一般说,先发制人用于突然袭击,后发制人用于正面交锋。不过也不绝对是这样,两人面对面决斗,先开枪的一枪把对方打死,不就让他没有后发制人的机会了吗?
  说到底,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谋略,才能做到稳操胜算,制人而不制于人。
  【典源】
  后发制人:语由《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转义而来,反其意而用之。
  退三舍晋军获胜:事见《左传·值公二十三年、二十八年》。
 
 
8、坐山观虎,韩魏相争秦得利
  【原典】
  秦惠王时,韩国和魏国交战不止。惠王想出面调解,但又不知是否妥当,大臣们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这时,恰好陈轸从楚国来到秦国。惠王于是问陈轸有什么高见。
  陈轸问惠王可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正在争食一头牛,便想拔剑刺虎。馆竖子制止他说:“且慢!现在两虎相争,必然会厮咬起来,到时候小虎被咬死,大虎也一定会受伤。你那时再去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
  卞庄子听从了劝告,结果是以逸待劳,一举而杀死了两只老虎。
  陈轸讲完这个故事后说:“现在韩、魏两国相争,虽然暂时不分胜负,但总有一天会弱国失败,强国也受损。那时候,大王再出兵攻打受损的国家,必然会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一样。”
  惠王听后连声叫好,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结果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韩国失败,魏国受损、秦国出兵伐魏、大获全胜。
  【新说】
  “坐山观虎斗”的要点是使其两败俱伤后抓准时机出击。这实际也是以逸待劳。
  说到底,是一个时机问题。
  时机抓得不准,劳神费力,大动干戈而未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机抓得准,轻而易举,四两拨千斤而事半功倍。
  如何抓准时机呢?
  那得有赖于对事物发展现律的认识和把握。
  馆竖子是基于对老虎本性的认识,陈轸是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把握。
  “坐山观虎斗”之计在政治、军事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例不胜举,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角逐中,在现代日益复杂的人际纠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老谱将不断被袭用”,它是不是也会不断地为人所用呢,警惕啊,当你正在拼全力一搏时,说不定就有人坐在那高高的山上观看着哩!
  【典源】
  坐山观虎:通常说“坐山观虎斗”。语出《史记·陈轸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韩魏相争秦得利,事见《史记·陈轸传》。
 
 
9、坐收渔利,赵惠王纳谏止戈
  【原典】
  战国后期,有七个大国互相之间兵戎相见,为的是争夺霸权,一时间厮杀得昏天黑地。七国之中,最强的要数秦国,它雄心勃勃地想吞并其他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赵国和燕国并不算强,彼此间却经常打仗,连年的战争使两国百姓叫苦不迭,民生凋敝。有一年,赵惠王又准备向燕国发动进攻。苏秦的弟弟苏代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心阻止这场残杀,他主动去拜见赵惠王,向赵惠王陈述互相残杀的害处。
  苏代没有引经据典地讲大道理,而是以一个寓言故事开始了谈话。他讲了以下这个故事:
  从前一个出太阳的大晴天,一只河蚌出了水,张开两片硬壳躺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在天空中看见了,以为这下可以美餐一顿,便猛地向下俯冲,把长长的嘴伸到蚌壳中去啄肉,不料河蚌迅速将两片硬壳合上,死死地夹住鹬嘴不放。
  鹬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拔出嘴来,但却拔不出来,于是狠狠地威胁说:“你不松开壳子,有你好看的。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块河滩上!”
  河蚌不堪示弱,反唇相讥地说:“我就像这样死死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吃不到东西,我看也要饿死在这片河滩上!”
  鹬和蚌就这样在河滩上相持着,互不相让,双方都搞得精疲力竭。这时有个渔夫路过河滩,看见这只肥硕的蚌和一只漂亮的鹬死死咬扯在一起,都动弹不得,心里一阵高兴。他顺手把这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抓住,一点力气都没费。
  故事说完了,苏代才言归正传,对赵惠王说:“赵国和燕国是实力差不多的国家,已经打了多年的仗了。赵国这次再去攻打燕国,结果肯定是双方长期相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轻而易举地从中得利。希望大王三思而行。”
  赵惠王觉得苏代的故事和话很有启发意义,决定不再自相残杀,停止了攻打燕国的准备。
  【新说】
  不战而胜,是军事家孙子认为的打仗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就是说的不付出一点代价,轻轻松松地坐收渔人之利,这样的好事,谁都不愿放过。
  有句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意思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相近,谁都乐意做黄雀、渔翁一样的第三者,隔得远远地坐山观虎斗,以看戏一般的鉴赏眼光来欣赏第一者和第二者你死我活的争斗,等戏演得差不多了,便顺手牵羊似地将厮杀双方收入囊中,然后高唱凯歌得胜回营。
  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际是说内部纷争倾轧,为他人坐收渔利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反过来说,在对手内部制造内江,挑起矛盾,把水搅浑,便为坐收渔利创造了条件和前提。
  因此,坐收渔利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静观其变,坐看对手因内乱而自相残杀,杀得两败俱伤时将其掳获。一种是主动出击,潜入对手内部去挑动自相残杀,或者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然后得利。
  渔翁之利是诱人的:不付出或少付出而获得大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典源】
  坐收渔利:语出《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赵惠王纳谏止戈:事见《战国策·燕策二》。
 
 
10、隔岸观火,曹操遥斩二袁头
  【原典】
  曹操败袁绍,斩袁谭,破乌桓后,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领着剩下的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去了。
  夏侯■等人劝曹操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仗恃自己处于边远地区,一向不服从曹公您。现在袁熙、袁尚兄弟又投奔他而去,必定成为后患。不如现在就乘势征伐,一举平定辽东。”
  曹操笑着说:“不需要烦劳诸位征战了,数日之后,公孙康自己会把二袁的脑袋送来的。”
  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肯相信。
  再说袁熙、袁尚兄弟二人领着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公孙康得到消息后,连忙召集部下商议是否接纳。公孙恭说:“以前袁绍在的时候,经常想吞并辽东。现在袁熙、袁尚兵败将亡,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们。这就好比■鸠投鹊巢,一旦等他们休养生息,羽毛丰满后,就会取我们而代之。所以,不如现在就骗他们入城,砍下他们二人的头去送给曹操,这样,曹操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公孙康说:“我们过去不大服从曹操,就怕他这次率兵前来攻打我们。如果这样,还不如接纳二袁来协助我们抗曹。”公孙恭说:“那我们可以派人探听,如果曹操的军队不来攻打,我们就斩二袁的头送给曹操。”
  公孙康觉得有道理,便依计而行,派遣探子去打听消息。
  袁熙、袁尚到辽东后私下商议说:“辽东拥有数万兵马,完全可以与曹军抗衡。我们现在暂且投奔,过一段时间后杀掉公孙康,夺了他的权,然后再养精蓄锐抵抗中原,收复河北。”二人商议已定便去求见公孙康,公孙康只派人安排他们住在宾馆里,自己却装病不予接见。
  几天后,探子回来报告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攻打辽东的意思。”
  公孙康大喜,先埋伏下刀斧手在大堂左右,然后才派人请二袁相见。二袁进来后,公孙康请坐。二袁一看,天气严寒,坐榻上居然未铺褥垫,于是便对公孙康说:“希望太守能赏给褥垫。”公孙康怒目圆睁说:“你二人的脑袋都要搬家了,还要什么褥垫呢?”二袁大惊失色,公孙康大喝一声:“左右为什么还不下手?”说时迟,那时快,刀斧手一拥而出斩了二袁的头。公孙康叫人用木匣子装好给曹操送去。
  曹操还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张辽又劝曹操说:“既然不攻打辽东,就回许都算了吧。”曹操说:“等二袁的脑袋来了,便立即回许都。”
  众人都暗自好笑,在下面悄悄议论。忽听一声报告:“辽东公孙康派人送来二袁脑袋!”众人惊诧不已,纷纷向曹操请教奥妙所在。
  曹操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但如果我逼急了,他们就会合力来对付,使我们短期内不能取胜;相反,我放松一点,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如此。”
  众人听后无不叹服。
  【新说】
  隔岸观火,离得不远不近的以静观动,其实,也就是坐观成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有所不同的是,后面几种“坐观”往往都是悄悄地进行,神不知鬼不觉。
  而隔岸观火却是明目张胆地在那里“观”,让你知道我正在看着你呢,看你如何动作。
  这样一来,距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
  距离近了,没有岸相隔,那就会逼得太紧,像曹孟德所说的那样,“火”
  就燃烧不起来。你观什么呢?
  距离太远,“观”不清楚,缺乏威慑作用,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更基本的前提是要有燃火的条件,假若袁氏兄弟与公孙康原本友好,原本有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而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的话,那曹孟德眼前就只能是一团漆黑,无火可观了。
  说得哲学一点,这是一种以静制动。利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的规律来激化矛盾,为自己服务。
  【典源】
  隔岸观火:“三十六计”第九计:“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
  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见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又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五·呵旁观者文》:
  “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
  曹操遥斩二袁头:事见《三国志·武帝纪》、《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11、运筹帷幄,张良神算决胜负
 
  【原典】
  张良是汉初的大臣,在汉高祖刘邦手下任谋士。他的五代祖先都是韩国的相国,后来秦国消灭了韩国,年轻的张良拿出全部家产,寻求刺杀秦始皇的勇士,为韩国报仇。
  张良终于寻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百二十多斤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和大力士用铁锤袭击秦始皇,但铁锤打在了副车上,谋刺失败。
  逃亡途中,张良与奇人黄石公相遇,得到《太公兵法》。秦末农民起义时,张良率众投奔刘邦.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既有政治远见,又身怀高超谋略,常在决策方向起重要作用。在同秦军和项羽的作战中,他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争取项羽的大将英布,重用韩信等策略,还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这些建议被刘邦采纳,都取得了成功。
  刘邦当上了皇帝,一次设宴招待文武官员,他说:“大家不要瞒我,要说实话。我何以取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去天下?”
  有两位将领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爱侮辱人,陛下仁给大家,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嫉贤妒能,打了胜仗得不到奖励,夺取了土地不给别人好处。这正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却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俊杰,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项羽虽然有个谋士范增,但却不信任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司马迁说,刘邦多次遭遇困厄,而张良常在这种危难之际建功效力。我原以为此人定是高大威武之貌,待看到他的画像,那模样却像个漂亮的女子。
  所以不能用相貌来评判人。
  【新说】
  的确,以貌取人,往往失之偏颇。常有许多旷世奇才,其貌不扬,却内藏大智大慧,大勇大谋。惨烈的沙场角逐,铿锵的金戈铁马,竟逃不出一女子般相貌的张良的神算,可见他堪称旷世奇才。
  运筹帷幄,即在军帐之中谋划军机。不出营门,怎么能够知道战场上的情况,怎么能够对敌我双方的态势、运动、动机了若指掌,从而作出取胜的决策?其实,除了大智大意外,要运筹于帷幄之中,还得靠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找出解决办法。
  正如下围棋,每走一步,心里部盘算着往后的几步、十几步乃至全局。
  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机器。没有信息的来源,再先进的计算机都不过是一堆废物。
  因此,信息是运筹帷幄的第一要素。有了事先存储在心中的信息,并随时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的补充,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凭借智慧作出取胜的决策。
  由此来看,张良之所以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重要的是善于掌握信息,重视收集信息的工作,从而为决策提供了基础。不能设想闭目塞听而能提出什么高明的谋略。
  【典源】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神算决胜负:事见《史记·高祖本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