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八里甸村的于清泮,是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总纂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
笔者第一次听说“八里甸”这个地方,是因为偶遇了一位寻根的李姓朋友。他的家族世代相传:祖先是清初从莱阳县蚬子湾迁徙到八里甸。前几年,重修族谱时,他们专门到莱阳寻根,但蚬子湾现在主要是王姓聚居,八里甸的李姓人在寻根时也费了一番周折。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族谱还是如期付梓了。
(八里甸)
因为这件事,笔者也查阅了一些八里甸村的历史介绍。这个村庄是在明代建立,因距离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村里的姓氏较多,除了与莱阳有关的这支李姓之外,还有从士子于家村迁来的于姓,从许家埠迁来的许姓,从河东村迁来的丁姓,从王家宅口村迁来的王姓等。
从古至今,八里甸村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在村志列举的名人录中,笔者赫然发现“于清泮”也在列。
读过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朋友,相信对“于清泮”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他就是县志的总纂。
(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附近的“汉育犁故城”石碑,背后就有于清泮的题字落款)
民国版《牟平县志》修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对沿革、山川、物产、民社、姓氏、职官、典故等都有详实的记载,对“育犁故城”等有争议之话题,也进行了一番考证。如果按照传统的史书评价,此书可称之为“良史”,对后世很有裨益。而于清泮作为总纂,自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治史功力。笔者心中早已钦佩,只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八里甸村的人(注:于清泮出生时,乳山尚未建县,八里甸先属宁海州,后为牟平县。乳山在抗战后始建县,《牟平县志》修撰是在抗战之前)。
于清泮的生平,在《乳山市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称:“于清泮(1874~1957)字芹泉(琴泉)。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中举。宣统元年(1909年),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民国元年至七年) ,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
从简介上不难看出,于清泮长期在山东省城济南生活。而后来牟平县组织修撰县志,于清泮虽然不在故乡,但众望所归,遥推他为总纂。他对家乡也十分挂念,欣然接受。
实际上,在县志成书后的序言中,于清泮也将自己的乡情娓娓道来。他说:“余自幼喜闻父老谈地方故事,又惯享海滨气候之佳、山水之胜、与风俗人情之厚,后虽壮游数十省,终年旅外,而回忆故乡,未尝不倦倦於心目也。”
在于清泮的主持下,牟平县志修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方走访、搜集资料;第二阶段是将初稿汇总,送到济南于清泮处,由于清泮理顺体例,查漏补缺。“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奔走(省城)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在呕心沥血之后,十册之厚的牟平县志终于在1935年付梓。为后人了解当时牟平乃至胶东风土人文,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资料。
后来,在抗战前期,于清泮一度归村隐居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 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乳山市志》)
抗战后期,于清泮移居烟台,1947年秋又回归故里。1949年春,他来到解放后的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
以下图片均为八里甸村的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