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唐晓勇:探索未来课程新设计

7月24日,由互加计划和新教育学校研究所联合发起“2029学校”共创行动课程第二讲邀请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唐晓勇校长,带来关于探索未来课程新设计的分享。

未来课程是联结真实世界的课程,是跨学科(主题-统整-项目)的课程,是用技术支持学习的课程,聚焦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2

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 唐晓勇校长

《探索未来课程新设计》精剪视频

要走进未来学校,未来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的思考以及我在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的实践,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探索未来课程新设计,创新课程,变革学习的话题。

我们首先要关注三个关键词,未来课程,首先是未来,第二是课程,第三个是设计。解读好这些关键词,才能真正的走进未来教育。关于未来,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关于设计,我们为谁而设计未来课程?学习者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关于课程,当下的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课程形态是怎样的?

1

未来

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心目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理解,每个人的未来可能不一样,作为老师,我们的使命是带领着孩子与未来共进,一起走进未来,创造未来。未来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付出行动来创造的。

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分数是传统对人才的理解。除了分数,我们还要给孩子们什么?人才我们需要如何来打造人才?2019年2月2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倡导改变我们的教育,在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改变教育,如何设计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弥补缺憾?

学校的教学能不能让学生顺利的走进世界,走进未来,和全球的人一起竞争,这是我们老师的使命。站在当下反思过去的教育模式是否培养出了创新的,适应当下的,能与世界竞争的人才?

经过研究,我了解到全世界各地专家对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比如说美国《教育大发现》中说面向未来的七个生存力,特别提出好奇心与与想象力,因为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原点。加德纳的五种思维能力,每个人具备的技能是不一样的。修炼统合创造尊重能力;还有美国提出了4c技能,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2019年中国也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四种关键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

数字鸿沟,城市与乡村存在着技术的鸿沟。特别是有的学校是富媒体,就是学校的信息技术的设备非常多,有的是贫媒体,在乡村很多学校不具备这种硬件条件。有的学校校长是排斥技术运用的,认为技术的运用干扰了学生的学习。那么有的学校大量倡导使用技术知识学习,这种鸿沟如何来填补?

第二个叫创造鸿沟。很多老师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者对于一些课程,往往是被动消费,如果你不走进未来,教材上是什么?教案上是什么?拿着不动脑筋就教学,这就是创造鸿沟。未来课程就必须要主动创造。创造鸿沟还体现在教师中心,教师教、学生听,所有的都听老师的,学生没有处在中心地位。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这种不均衡,而且差距巨大。

2

设计

我们为谁而设计?核心需求是什么?我作为校长,要为我们的每位孩子设计,为我们的老师设计,为我们的家长设计,还要为教育设计,这是作为校长的使命。每个人身份不一样,我们的设计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追求是为什么而设计?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是设计未来课程的最核心的要素。每位老师都要了解设计思维。以人为本,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激活创新。

教师是为儿童设计,为学生设计。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面对的是数字时代的学习者,这批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这些孩子喜欢自由,不愿意束缚,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愿意去了解有很多事情的背后的东西,喜欢快节奏和娱乐,愿意创新,以及正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数字时代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征。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讲述了技术在改变儿童和青少年,第一个特征就多样性,个性的多样性,学习方式多样性,孩子需要多样性的课程内容,不能局限和拘谨;第二个特征是娱乐性,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喜欢热闹,喜欢交互,喜欢投入参与,喜欢表演等;第三个特征是可能性,让孩子们不断去创造,去参与教学,给孩子们更多的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

如何开展基于理解的学习设计?

有一本书叫做《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里面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教学设计叫做逆向设计,就是ubd逆向设计,基于理解去设计,从终点目标出发,我们要达成目标,随时想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让孩子们学到什么东西,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我们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我们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哪些证据证明学生达成了这个目标?就是这样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未来课程必备的一种设计方法。

逆向教学设计始终把学习目标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学习导向,并透过多元的方法评量学习过程,让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始终保持一致。

3

未来课程

未来课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是未来课程始终聚焦的地方,需要用设计思维、逆向设计,学生为本,聚焦素养。未来课程要看过去,要看现在,重要的是要看未来。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做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我们在带领孩子做教育创新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知道目前的创新是不是真正的创新。

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要重新设计课程,重新定义学习,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的,要辩证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必须融合。如果没有知识,,孩子们不可能掌握一些科学原理,去解答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一些知识,所以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考试考静态的知识,比如科学考试很多都是知识性问答,这就脱离了科学本身的动手创造的价值使命。我们要用静态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要培养学生能力,所以两者是辩证的,相互补充。创新的跨学科学习与传统的应试学习并行融合,基于教材,基于真实世界,基于实践,基于问题,这是未来教育需要理解的。

未来的课程需要我们思考哪些问题?脑科学,混合学习,儿童的视角,多元智能,世界的趋势,围绕未来需求,置身真实情景,解决真实问题,这是未来课程的归属。

未来课程形态

未来课程不是把传统的课程抛弃另起炉灶重新设计,而是与传统课程有效融合并行推进,两者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未来课程的关键特征,首先是链接真实世界的课程,把学习放在真实世界当中去,解决真实问题,不是仅仅在教材里学习,这样才能思考。

第二要跨学科,跨学科是主题式的、统整式的、项目式的,更重要的课程目标聚焦于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未来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探索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探索儿童视角,站在儿童立场,作为校长,我们要打开校门,让孩子们走进大千世界,走到不同的场景当中去学习,让他们把文本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中链接起来,让他们去解决问题,他的未来一定会很精彩。

我们要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链接,带着学习的渴望走进生活。所以作为老师,作为校长,要为孩子们创设更多的链接,走进真实的世界。而这种世界就是跨界、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跨情境。因为世界不再单一,认知不再封闭,知识不再孤立,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走进现实世界当中去运用知识才有意义。

统整课程

基于跨学科的课程改革,我们让学习与生活产生链接,让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产生它的效益。统整项目课程有三个关键词,统整,项目,技术。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20个主题。

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围绕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基础上进行较长时间的开放性探究,最终构建起知识的意义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它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项目学习有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特征,需要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老师间通力合作,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去开展区域问题的学生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动手实践,团队协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得到培养。项目化的课程聚焦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从1999年开始接触,21年之后我还在坚持探索,因为我看到了利用项目化的学习推动学生学习未来素养核心能力,学生的核心关键能力得到了培养,所以在我的学校,始终把项目化的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底层支撑,推进学校变革,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我都会推荐推动下去。这不是为了我们个人,而是为了孩子们。

项目学习五大特征:驱动问题,情景探究,多方协作,技术支架,创造制品。驱动问题,首先要有好问题,好问题的标准,是开放的,是有价值的,有情境的,真实的,可行的,我们才能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探索。好问题,要让问题与每个孩子都有关联,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探究欲望,学生才有动力去探究去学习。

技术运用应该成为学习的基层支撑,沟通媒介,也是脚手架,技术是有生命的,未来课程首先有课程结构课程模型,然后再来运用技术来推动它。所以我们在用技术知识学习的时候,要先设计学习,再思考技术,仅仅有技术,无论多么先进,都无法等同于变革。就像有互加计划通过网络课程把各位老师从天南海北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智慧的气场。如果你把学到的理念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就可以改变身边的人。技术知识学习的意义就在这里。

未来课程的关键特征是链接真实世界的课程,它要跨学科特征、主题课程、统整课程、项目化的课程,然后用技术支持学习,最重要的是我们聚焦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此时此刻在讲未来,其实未来就在我们脚下,你付出一点,我付出一点,我们共同努力,可以让未来变得更美好,通过设计来改变一切,通过设计思维它的流程,把学生放在最核心的地位,用问题解决创新培养的方式来推进我们学生的学习。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改变。

原创 唐晓勇校长 互加计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