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平氏系列文章——看电视
曼力兄是我的老同学,虽然现在身居要职,但是对老家平氏的怀旧感一点不比我少,曾三番五次不厌其烦让我写一下儿时看电视的趣事,期间又热心的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今日适逢周末,难得静下心来,泡一壶清茶,在氤氲升腾的茶香中,让搜索的雷达,穿越三十年的空间,慢慢接近那年那月的岁月往事。
我曾在之前写过一篇《平氏拾忆》的文章,里面也曾提过儿时看电视的有趣事情,再次阅读两个月前的这篇文章,思绪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物质与文化都严重缺乏的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温饱问题都尚有问题,改革的春风刚刚露出个小苗苗,娱乐项目设施条件等更是天方夜谭。平氏古镇也一样,古镇的人们也像大多数全国人民一样,似乎刚刚睡醒,睁开朦胧的双眼,迎接改革开放的到来。

平氏古镇历史悠久,我曾在数篇文章提到她的历史,在此不再赘述。也许是悠久历史的原因,积淀了丰富厚重的人文底蕴,也因此,古镇人杰地灵,英雄人才层出不穷。那个年代,似乎一夜之间冒出了个姓刘的本家人,他通过各种关系购得一台彩色电视机,那应该是平氏街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尺寸应该不大,现在回想起大概也就是十四英寸的吧!别小看了这台电视机,它在平氏街曾轰动一时,引领平氏街人晚上集体看电视的文化潮流,丰富了当时那个年代平氏街人晚上娱乐项目,开辟了平氏街人利用电视机经商赚钱的第一例,其超前的思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影响力涵盖整个平氏,辐射周边乡镇,堪称一代奇迹,一大奇观。

当时票价是一毛钱,遇到好看的电视剧,好像涨过价,涨到一毛五,甚至两毛钱。那个年代,一毛钱已不是小数目。我举几个生活例子,你就会知道一毛钱意味着什么?那时早上在街上秤一毛钱的绿豆芽,炒出来可以够一家四五口人吃顿早餐,别忘了,那是在农村吃顿早餐;一毛钱可以买个大馒头,那时的馒头个头足以是现在馒头个头的三四倍吧;我曾在喝凉粉的文章里提到那时小孩的理发是一毛钱,一毛钱可以买大半份凉粉;晚上在街上经常会有个老汉挎个篮筐,叫卖“焦里落生儿”(炒花生的意思),一毛钱可以买两口袋,吃的你心满意足。一毛钱能办那么多事,在解决温饱是大事的岁月,拿出一毛钱看场电视显然是极奢侈的事情。

每天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快要喝汤时分(关于喝汤一说就不再解释了),刘老板满脸自豪红光满面地骑着他那辆二八自行车,车座后面夹着自己早已写好的广告宣传纸张,纸张大约比现在的报纸还要稍微大一点,是彩色的,有黄色,也有粉红色等,最上面大大的写着“露佈”两个字(恕我才疏学浅,我至今不明白“露佈”两字的含义,在写这篇文章时,本人通过艰苦大量查询求证,有“露布”一说,非“露佈”,但是“露布”是在古代指公文。“露佈”到底指什么?姑且理解是广告吧),下面写着今晚播放什么什么电视连续剧第几集的字样,我只记得上面的字体略微夸张,甚至还画有爆炸的星星样子,至于地址和价钱有没有写在上面,实在没印象。刘老板顺着平氏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骑行到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就停好自行车,不紧不慢的取下广告纸,拿出浆糊,先糊在纸的背面,然后再往墙上贴。此时,肯定有乡邻围观,刘老板自然是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不失时机的大声介绍当晚的电视节目,甚至还略微剧透相关内容,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喝罢汤,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蜂蛹柏灵枣的刘家,在快到刘家的小胡同内,刘家人摆了张小桌,在那里售票,想看电视的人须先买了票,才能过去,往前走不远就是刘家的院子。那时的电视信号时好时坏,信号不好时,还须有人转动天线,天线是一根长长的竹竿,绑在院内的一棵大树上,转动天线,直到收视清楚,这时就会有人高喊:中了,中了!听到呼喊声,转动天线的人就不再转动。有时一晚上要转动数次,《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港台武打片就是那时在那样的环境下观看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天降大雨,播放《霍元甲》。刘家人在院落的上空苫了一层塑料单,当晚雨下的很大,塑料单上面积水很多,不一会儿就得有人双手举起,将塑料单上面的积水流向另一端。由于雨下的太大,凳子是不能坐了,人们都站着观看。许是因为雨下的太大的原因,信号时好时坏,不一会儿就得有人冒雨去转天线,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看电视的热情丝毫不减,应该说是引人入胜的剧情紧紧抓住了我等看客的心。

由于刘家院落太小,刘老板甚至将电视机搬到了平氏街的大礼堂。大礼堂平时是放映电影的地方,能容纳更多人观看,而且是全封闭的,不用担心下雨。搬到大礼堂看电视,对我们这些家庭困难的小孩是个福音,因为我们可以猫着腰夹杂在大人中间挤进去。当然,也要付出代价的,那时看门的人是很野蛮的,他们坐在铁架上,挥舞着手中的皮鞭甚至棍子,一边维持秩序,一边驱赶没票想混进去的人,想想那时看场电视也真是不容易。

由于受家中条件的限制,花钱看电视的次数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是经历皮肉之苦混进去的。也许是看电视的不易,以至于每次几乎都能把当晚所看的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而且还会浮想联翩,也许这些都是潜意识的开发了我的智力和想象力。我的老同学曼力兄是市民户,家中经济条件自然好很多,他经常去看电视,其痴迷程度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由于太过痴迷,上学时期,曾数次在上晚自习课时逃课去看电视,他不但自己逃课,甚至叫上其他同学一起逃课,直到如今,他仍如数家珍般说出当年和他一起逃课看电视的,有闫自立,方明显,陈军等同学。当时我算是个好学生,另一方面因家庭经济条件原因,我未曾参与和他一起逃课看电视的壮举,但是我会和其他没有去看电视的同学一起,等他们回来,听他们向我们讲述电视剧的内容,往往他们讲的唾沫横飞神采飞扬,我们听的津津有味余犹未尽,当然最后免不了还要激烈讨论一番,可以说,电视剧极大的丰富了当年我们单纯单调的学生生活。

刘老板依靠一台小电视在丰富了我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自己也迅速挖得了第一桶金。每天上学,我都要从街南头穿过整个平氏街到北头的中学,几乎每天下午我都能看到刘老板在街上那家卤肉摊前,满面红光地啃着猪蹄吃着卤肉,两只手被卤肉上面的油弄的油光锃亮,惹得周围的人都羡慕的用讨好的眼光看着他,用仰视的眼神和他说话。我想,大概就是他在这里啃完猪蹄吃罢卤肉就去贴广告的吧!

客观的说,刘老板算是个思维超前的成功经营者,他抓住了一个好时机,他顺势符合了后来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的潮流,同时也丰富了当时平氏街人单调的娱乐生活,他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成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