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一条奇怪的石缝,相传每天流出一碗米,是何原因?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描述农民劳作的不易时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为了有好的收成,农民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即便如此,秋收后他们依旧有人吃不饱饭。

大米饭

而民以食为天,吃饱喝足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如果能有一个东西,不需老百姓费一丝力气,便能流出白花花的大米,那该有多好?而在福建也确实有这样一条奇怪的石缝,相传每天能流出一碗米,供附近的僧人食用。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出米岩的来历

在福建省仙游县有一个独特的景区,名为“出米岩”景区。而它之所以远近闻名,就是因为石缝中流出一碗大米的神秘传说。相传在唐朝时期,无了禅师在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的大柿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庙,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的百姓弘扬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有个落脚之地。在无了禅师的苦心宣传下,越来越来的百姓开始信奉佛教,时常有人来寺中参拜礼佛。

无了禅师

有一天,无了禅师去旁边的山上拾柴火。在路过一块岩石时,发现石缝中流下一道细细的“水流”,但颜色却与正常的水流不太相似。无了禅师走近一看,这哪是水,分明是白花花的大米。他急忙找来一个碗,石缝流出一碗大米后便不再流了。第二天,无了禅师继续来石缝外出等待,它依旧流了一碗大米。

出米岩

无了禅师和寺中和尚大喜,将旁边的岩石命名为“出米岩”,而他们的寺院也改名为“出米寺”。从此,这个传说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和尚们都认为这是佛祖的恩赐,因为随着寺中和尚的增多,流出大米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恰好够一个寺和尚们的口粮。有时和尚们吃不完,就将这些粮食屯下。

出米岩为何不出米了?

后来环境变化,当地发生天灾人祸,老百姓食不果腹,出米寺的和尚们便拿出余粮救济百姓。但灾民人数众多,出米寺的余粮也很快被吃完,大家就靠着出米岩流出的那一点粮食度日。当地百姓挺过危机之后,出米岩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远近闻名。但出米岩现在并没有流出大米的奇观,这是为什么呢?

出米寺

当地百姓口中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由于灾荒期间灾民人数过多,出米岩流出的大米实在是杯水车薪。出米寺的和尚们为了救济更多的灾民,便试图将出米口拓宽。结果出米岩彻底不流大米了。有人认为是人类的贪婪激怒了佛祖,佛祖收回了对人类的赏赐。所以出米岩日后只剩下一个传说。

灾民

第二种说法是:出米岩之所以能流出大米,是因为寺庙粮仓的位置靠近出米岩。粮仓年久失修,又有老鼠暗中打洞破坏,所以才会有大米陆续流出。随着粮仓中的粮食减少,上层压力变小,大米便无法再流出。出米寺的和尚们发现粮仓的破损,修复了漏洞,出米岩就只剩传说了。

出米岩

而除了仙游县的出米岩景区外,翔安区内厝镇三魁山上也有一个出米岩。相传宋朝幼主曾驻扎此地,石中有一洞穴,每天出米供应宋幼主与他的仆从。后来庙中有一个贪心的小和尚,为了多得米,便用竹竿去捅米洞,结果却一竿堵死了出米洞,出米岩再也无法流出大米。这个传说也是在提醒后人:切莫贪婪。

清朝诗人陈德辉还特地作了一首诗来称颂出米岩:

南来行国尚称君,鬼护神输总异闻。

华盖仍留山上石,仓林疑住殿前军。

残碑篆迹埋秋草,古涧泉声咽暮云。

拔舍挥戈何处是,划然长啸对斜醺。

大家所在地区都有哪些神奇的传说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