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贯穿中国两千多年,使中国数次面临外虏威胁,依然屹立不倒

“和”与“龢”字音相同,意义相通。汉字简化之前,“和”与“龢”常常通用。二字互为异体字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互为古今字关系。

“龢”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禾”字,此处表示读音。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调和、和谐,所以,“龢”字的本义是指乐声调和、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之。

可以说,中国人的处世信条,大抵围绕着一个字:和。

那么,“和”究竟是什么?这个字眼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可以说,“和”字之于中国,有着与之配套的制度和道德标准提供支撑。早在封建时期,中国人就已开始使用宗法制度规范思维和言行。

宗法,是封建社会权力的代名词,其中,包含了泾渭分明的权力等级关系。国家的运转,是围绕着宗法来进行的,皇权代天道治宗族,宗族以宗法治家庭,家庭以宗法约束个人。以至于,宗法为古人“以和为贵”的思想提供了保障。

孔圣人“礼之用,和为贵”的理论,就是围绕着“克己复礼”来执行的,而“克己复礼”又确保了宗法制度的稳定性。所以,“克己复礼”与宗法并驾齐驱,为“和”的发展保驾护航。

《尧典》有云: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发现,“和”拥有极强的穿透力,它的内涵和影响能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协和万邦”。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长久的发展中,“和”的本意始终未曾变迁过,仍是“调和”、“和睦”与“和谐”。

以玄学的角度来看“和”,这无疑是最符合“气一元论”的字眼。

正所谓“一气生万物,万物分阴阳”,一切有形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都属“阳”,而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则属“阴”。所谓“阴阳相合”,就是结合两种事物,让万物形神合一,构成自然界中的生命。这里的“合”,其实就是“和”的引申。

在道家思想中,亦有类似的观点。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和谐体。很多人曲解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将其理解为“消极无为”,其实这是一种谬误。道家思想所阐述的世界观,是更加宏观也更加客观的。那句“道法自然”,说的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在阐述“效法”与“需求”之间的自然关系。

结合“气一元论”和道家思想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和”是生命形成的重要流程。倘若,“不和”,那么,生命就不会诞生,有生命的事物亦会随之消亡。说白了,和就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共存之道,若有违此道,自然无法与其他事物并存。

进一步来说,“和”拥有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将万物罗织成根须纠缠的复杂网络。“和”拥有巨大的凝聚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像我国一样,兼容并包,不断将其他文化内化,存世数千年之久。

虽然,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周期性震荡,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发展还是相对平稳的。这种“和”,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信仰、风俗融汇在一起,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

回溯封建史,中国曾数次面临外虏的威胁。

如:匈奴于大汉、辽金于大宋、倭寇于大明,这些强敌都曾让中原文明有毁于一旦之忧,甚至,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取得中国的统治权。从结果来看,虽外虏的压迫使中国几度陷入危机,但从来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彻底征服中国。可以说,之所以中华文明得以传世且经久不衰,正是“和”的本质之功。

古往今来,无数史海上的弄潮儿围绕着“和”进行着斗争。先是孔圣人的“杀身成仁”,孟夫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人的理想,都是建立一个“和合相处,路不拾遗”的人间天堂。

所幸,今时今日的我们,已经生活在这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着古人以“和”为原点所造就的福泽。

除此之外,“和”之道,广泛存在与军事、经济、外交、政治领域,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也能随处观察到“和”的迹象。

在军事领域,素有围绕着“天时地利人和”而展开的兵法;

在经济领域,又有“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在外交领域,崇尚和平的中国外交官亦给世界各国留下深刻印象;

在政治领域,“政通人和”的主张带来了国泰民安的社会现状。

参考资料:

【《“和”字溯源》、《文字释义》、《礼记·乐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