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70年】新泰茶栈洋人引进汉口第一辆人力车


清末民初第一代人力车,1913年美国人克拉普雇人力车游武昌。

19世纪中后叶,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的华中重镇武汉,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拓展一直处于国内前列地位。拓展意味变革。交通事业的变革亦称作“ 交通革命”。而作为城市现代化标尺之一的“ 交通革命”,在武汉,其“发轫之作”竟然是人力车(东洋车)的引进。

这真是是很有趣的一种现象。

人力车于1888年在汉口租界出现,到1958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武汉,它存在了整整70年。其间,它曾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如今,人力车虽然消失,但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行业犹在。人力车也算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了。

武汉江河纵横,水上交通历来较陆地发达。开埠前, 武汉没有像样的城市道路。三镇陆地,肩舆(即小轿)是武汉人主要的代步工具。开埠之后, 租界开始了道路建设。但很长一段时间内, 独轮小车、轿子和马车仍然是市区的主要客运工具,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人力车的传入。

租金按日缴纳,即便下雪人力车照常营运。

人力车1870 年在日本问世。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由法国人米拉传入中国上海。时称“东洋车”。它有两只车轮,两根车把杆,由拉车人手握把杆拉动行走,因而也称作人力车。

1888年(光绪十四年),人力车传入武汉,比北京、上海为晚。但是与上海相同的一点是:最早现身于租界,由租界自备,并限行于租界内。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汉口租界工部局准许人力车成为客运营业工具,当时正式登记的数字是1000辆。

人力车在构造上趋于半机械化,它灵活、方便、价廉,以此优势,迅疾从租界扩张到华界, 从前那些以畜力或人力为牵引的传统代步工具在其面前节节败退,人力车由是一支独大,成为都市里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20世纪20年代初——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是人力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人力车居于当时三大交通工具之首, 第二是公共汽车,第三是马车。

据1928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记载 , 当时汉口租界和华界共有人力车 2966 辆, 武昌1200 辆, 汉阳 289 辆。到1938 年, 武汉沦陷前,整个三镇, 人力车总数已逾万, 车夫人数则高达3万。车夫队伍主要由三类人组成:来自武汉周边农村的破产农民;城市贫民和失业者;无业游民、小商小贩和其他劳动者。

作为近代底层社会的典型代表,人力车夫群体自形成之日起,便一直受到各国在华人士、人力车商、市政当局以及其他阶层欺压。

然而,恃强凌弱者或许忽视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长期的饱受屈辱,也能积聚成为一股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如火山一般汹涌爆发。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 人力车夫群体与统治阶层之间发生过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斗争。

在维护人权方面,人力车夫的奋争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刮目相看的大无畏精神:哪怕牺牲个人利益,哪怕冒着个人生命危险,也要为同伴伸张正义。

1861年,汉口开埠。城市近代史由此拉开序幕。开埠之前,汉口已经比较繁荣,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只是,交通的便利主要体现于水上运输。陆地上则连一条像模像样的道路也无。当时街上的情景什么样?一名初来乍到的洋人如此描述:“除了一些步行者 ,就是轿子,以及偶然会看见的独轮小车和一些骑马的人。”

英、俄、法、德、日诸国在汉口相继建立起租界后,其后很长时日, 轿子、独轮车和简易马车依然是城市的主要客运工具。直到租界内部开始了道路建设,人力车开始引入,上述情景方发生改观。人力车1870 年在日本问世。

当年武昌东岳庙为游客“打卡”之处。

1946年7月29日的《新湖北日报》上载有一篇有趣的文章《汉口的人力车夫》,文中说道:汉口最早第一辆人力车,系由新泰茶栈的一位黄胡子洋人介绍,才输入到汉口来。当时的第一个拉车者,是一位名叫余八斤的年轻人。这段汉口人力车开创史,当年在人力车行业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时光已然过去一百多年,如今了解这段历史并且记得朱八斤其人其事者,恐怕少之又少了。

人力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其构造、用材,均能体现当时工业技术的先进。两个车轮,两根车把杆,构造上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使得车体载人之后,利用人体重力促使车轮向前滚动;车夫只须掌控好车把,即可拉动车子前行 。

早期人力车一律从日本进口,后来天津和北京都建立起人力车厂,开始自行制造国产人力车。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力车也不断进行革新。最开始是木轮,外面包以铁皮;后逐步演变为橡胶轮,木轮改成钢圈, 外嵌充气胶胎;车辐改用钢丝, 车轴内装上滚珠轴承;车把杆也根据拉车人的体会不断改进,其长度被调整到合适的尺寸,这就使得车辆在行进时更为轻巧,拉车人因而可以平稳快跑,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此外,车座亦有改变,平板座改成车厢座,下有减震钢板,座位上配备了舒适、洁净的垫子。这些举措,无疑大受乘客欢迎。

1938年,卡帕镜头里的人力车已经很“豪华”了。

到1920年代,人力车的外观更趋于美化:车厢被涂上鲜艳的黄色亮漆, 上罩皮篷或油布篷遮风挡雨;雨板装上伞形的“ 三炮台”车灯;跳板上配备了踏铃。车子一旦拉动,便金光闪烁, 铃声叮当,很是吸引路人目光。那时人力车也被称作黄包车,而黄包车其名正是因了这一片黄色而来。

人力车作为当时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其优势明显超过旧时的载人工具骡马车和轿子,加上其运价比较低廉,一时广受青睐。于是,由租界开始起步的人力车,后来得以迅速流行于汉口华界以至武昌、汉阳。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