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五)

(0)

相关推荐

  • 李继宏谈《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中年危机的现实主义杰作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 ...

  • 《月亮与六便士》背后的高更,疯狂而伟大

    有关保罗·高更的故事一再被传记作者和小说家书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完成于1919年的作品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传奇艺术家斯特里克兰"被魔 ...

  • 我与毛姆

    在我听说毛姆这个名字的时候, 我以为"她"是跟三毛一样的有流浪色彩的作家,一直未曾触碰"她"的作品. 偶然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开头部分就很喜欢-- ...

  •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五)

    hi,新年快乐啦. 今天是毛姆专场,应该有多书友都看过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点亮了许多读者心中的小火苗. 而以中国 ...

  • 刘小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 作者 ▏刘小革 读这本书,由在"平叔闲谭"读到平叔那篇<毛姆>引起.第一次读毛姆的书,当然首选他的经典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八)

    当下的学校过于依赖所谓的文化建设,听信"要墙壁说话"的教育论断,于是越来越堆砌繁琐,满校园的绚烂装饰,着实失了中国文化艺术本该有的留白与想象.其实所有的文化艺术问题,教育问题,都出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九)

    前些日子,微信上有篇关于日本一个女员工清洗打扫出最干净机场,从而呼唤工匠精神的帖子特别火,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还拿别人做榜样,我深感,其实真不如好好地看上一幅中国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线条安妥,着色素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六)

    敏感一点,在艺术史上就会有很多自发式问题.比如,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梵高为何那么地崇拜米勒?米勒着实画的很好,可无论风格还是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梵高临摹重复他那么多的作品.梵高在其短暂的艺术生命过程中当着重创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八)

    过去读鲁迅,印象最深的还是<药>,什么明线暗线,华老栓与夏瑜意指华夏愚昧,华老栓为了治孩子的病,带馒头去行刑砍头之地蘸鲜活的人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