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吴京,《流浪地球》背后还有华为云的神助攻

木星上巨大的红斑弥漫天际,地球带着长长的“慧尾”被强行拉弯……这些难以想象的景象其实给懂懂带来的只是瞬间的震撼。而真正触动内心的,反而是那些冰封的校车、小店、居民楼以及东方明珠塔,因为那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记忆中的笑脸。

抹一下眼角,告诉自己别太入戏,记住,这只是特效,特效!

文 | 懂懂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朋友圈不时出现二刷、三刷《流浪地球》的声音,让人感觉这一波由大刘、吴京带动的硬核科幻热潮,并没有因为上班开工而减弱。

为什么有人会二刷?确实是因为很多的感触和震撼。简单点儿说,电影中的情节早已脱离了原著,而这个虚拟的故事背后,又并没有背离大刘原有的初衷——在宇宙中流浪,活着、真好。

坊间对于《流浪地球》的评论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懂懂想强调的是:剧本撑起了骨架,特效丰满了血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打造出了这部佳作。那么,问题来了,这部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背后是谁创造出了那些震撼、感人、真实的画面?

1

地球差点儿要多“流浪”一两年

前一阵儿,通过媒体对吴京的采访可以了解到,因为资金的问题,《流浪地球》的拍摄可谓一波三折。不过即便在吴京“带资进组”后,预算紧、时间紧依然是剧组最大的问题。可就是在这么“紧”的状态下,我们依然如约在大年初一看到了影片。

这部电影最较劲儿的地方无疑是特效。在特效制作公司Macrograph(MG)参与制作期间——即2018年3月到2019年1月项目完成仅有的十个月,所有合作方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家曾参与《美人鱼》、《红海行动》等影片特效制作的韩国企业,在接手项目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预算有限、制作时间紧张的难题。幸好,在合作方中国特效公司MOREVFX以及华为云的协助下,最终MG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高难度的全CG镜头。

“这既是对我们制作水准和技术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我们在分配制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上的一次重要考验。”MG公司CEO李仁浩表示,《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启程之作,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电影。

据了解,MG参与完成了“引言,济宁补给站,遇见王磊,上海中心,洪水,马尼拉补给站”共6大重要场景段落的近500个特效镜头。由于《流浪地球》影片本身的特性,CG份量占比高,相关制作要素也极为繁多,尤其是特效环境的制作。李仁浩强调,六大场景中,全CG镜头量占比更多的是“遇见王磊”及“马尼拉补给站”场次,“可以算是我们的重头戏”。

那么,这500个特效镜头背后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呢?

就是时间。电影画面一秒钟为24帧(高清电影为48帧),一部科幻大片中的特效镜头,每一帧渲染的时间最快要半个小时(最长甚至几个小时),一秒钟的画面渲染完成,已经半天多时间了,那么渲染一分钟、一个小时呢?

李仁浩介绍,MG前后投入了120多名艺术家,为了实现导演的想法,并创造出更接近实拍效果的镜头,全体艺术家团队不断地反复修改着各种特效细节,每一次都向着更精巧的镜头质量前进。“在有限的制作期限内完成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高难度3D渲染,很多工程文件的建模之细致,容量之巨大,是超出我们预想的。渲染时间成了艺术家们非人力所能及的困难。”

看一下MG的工作量,近500个特效镜头仅靠MG自身的渲染设备,一部电影整体渲染完成恐怕需要数万小时,花费几年的时间。那样的话,可真要让地球再多“流浪”一两年了。

解决的办法肯定有,首先MG不可能为此再去投入购买设备,其次采取“云渲染”的方式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制作领域的共识。因此,MG团队再度与华为云联手,双方的目标很清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规定时间内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2

特效,是技术和时间堆出来的

“Macrograph公司在业界算是内部渲染设备比较庞大的公司了,但我们调足了所有渲染农场的机器,24小时不停的渲染解算也无法在预定日期内交出满意的作品。”为此,MG再次与华为云采取紧密合作,通过云渲染(用公有云进行渲染工作)的方式加速《流浪地球》的后期制作进程。

通过华为云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云渲染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大量计算机资源,因此制作机构建立大型渲染农场可以通过云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成本。MG利用华为云将素材上传至云端,远程使用华为云计算系统进行渲染,最后再将渲染成品下载到本地。此举大幅提高了进度与效率。无论特效师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电影渲染。

另外,云渲染还能将需要渲染的部分划分成诺干个部分,同时进行渲染,大大减少了渲染的时间,而且也方便渲染师根据需要安排渲染的顺序,监控渲染的进度。

“对于要求大量高端CG场景的《流浪地球》来说,我们需要1000个计算机的渲染农场,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拥有的300台。”谈到这次合作的过程,李仁浩感到非常欣慰。在《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考虑光源,位置,颜色和相机信息将2D图像渲染成3D的CG数据。因为渲染需要大量计算,为了提升渲染的整体速度,MG需要并行处理数百台计算机。

“真的要感谢华为云提供的海量算力,搭载上渲染软件Queenbee(蜂后),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稳定又高速的渲染环境,最高用量时我们一次调用了1000台华为云主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华为云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渲染工作。”

据了解,在与MG的合作中,华为云不仅提供了近乎无限的CPU海量资源,还具备高存储及快捷网络环境的优势。云计算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工作负荷量变化,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或减少虚拟机的数量,加上服务体系可靠,因此非常适合用作渲染农场。“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渲染需要来调节使用的节点量,从而确保项目的成功完成。”最令李仁浩欣慰的,不仅仅是寻找到了一家能够提供大量算力的合作方,而且双方的合作对电影工业还有着深刻的理解。

李仁浩前面提到的渲染软件Queenbee,在华为云上面就得到了良好的支持。借助华为云弹性云服务器ECS出色的可管理性,MG通过Queenbee得以高效地管理多个渲染节点,并很好地适用于自身自动化管理的需求。在双方高效率、低成本的合作推动下,最终MG在项目交付截点前顺利提交了全部镜头。

3

“蜂后”+华为云能否成为标杆

如今,上映已经两周的《流浪地球》仍在继续向着50亿票房大关“冲刺”。 截至2月17日,《流浪地球》票房破36.73亿元人民币,正式超越《红海行动》,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影片。

自2月5日上映以来,《流浪地球》频上热搜,据新浪微博官方统计,截止到2月14日,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过了48亿。在国内引起全民热议的同时,国外也刮起了一阵《流浪地球》热潮。在美国影片评分网站IMDb上,有超过4613名用户对影片进行了评分。满分10分的情况下,《流浪地球》的评分达到了7.8分,而当年引起全球轰动的《阿凡达》也不过是这个分数。

可以说,这个分数既是对全体演员、编剧和导演的认可,也是对整个特效制作团队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科幻电影人愈挫愈强的精神的认可。曾经何时,国内神话剧、科幻电影的特效一直让人不敢恭维,但在知耻而后勇的过程中,中国科幻电影对于特效的极致追求没有停止,并且在学习、吸收和引进的过程中,将特效技术应用得越来越成熟。

以MG曾经参与制作过的《美人鱼》、《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等国内高票房电影为例,几乎也是一年一个台阶。2016年《美人鱼》特效投入占比已达到37.5%,共采用了600个3D渲染镜头,共耗时10000多个小时完成渲染任务;而2018年热映的《红海行动》,采用了超过1000个3D渲染镜头,总渲染用时更超过25000个小时。

而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由于MG公司与华为云的通力合作,在整体制作了高达500个特效镜头的情况下,整体耗时却大幅缩减。这就是将“Queenbee云渲染”的软件与华为云完美结合的体现。李仁浩指出,“Queenbee”可自动分析场景,可以帮助在技术领域具有较少经验的制作者们直接在华为云中进行渲染。同时,这个系统以“帧” 或者“任务”为单位,可更加有效地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方便的用户界面。

值得关注的是,“Queenbee云渲染”不只是MG为了自用而开发的软件,也是为了通过最少的环境设置,让其他设计公司得以共享此技术而进行研发的。也就是说,其它有特效渲染需求的CG / VFX机构,也可以像《流浪地球》的制作方一样,通过MG的软件服务,以及华为云的强大资源,启动自己的“云渲染之旅”。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游戏动漫以及相关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也为国内影视特效制作领域拉近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打下了基础。

4

中国影视特效领域的机遇在哪里?

目前,欧美尤其是好莱坞的顶级特效机构仍然是国内电影人学习的目标。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维塔特效(Weta)、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以及FrameStore、DNeg等众多特效企业。

在好莱坞,这些顶级公司不仅声名显赫,也是无数好莱坞大片整体成本不断高涨的原因。例如,12年前上映《加勒比海盗3》,特效制作成本为2亿美元;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特效成本为1.5亿美元(占电影总成本60%);2017年上映的《变形金刚5》,特效制作成本为1.3亿美元(占电影总成本59%);至于2018年全球票房惨淡的的《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据传特效制作也占了总制作成本2.5亿美元的一半以上。圈内人都知道,特效公司的高昂报价来自于高成本,特效公司承接一部电影的特效制作工作,需要在人力、时间、硬件、软件等方面支出大量成本,每个方面都不可或缺。

对于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特效公司而言,设备投入最为艰巨,因为需要一次性投入且维护费用高昂。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苹果电脑、相关电子设备、庞大的处理器机房等等。而随着很多大片对于特效的高要求,数百台机器同步进行特效渲染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高回报,因此欧美一些顶级特效公司近两年不乏倒闭现象发生。

对于中国的特效制作机构和相关行业而言,云计算、AI芯片的出现,反而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追赶机遇。首先,云计算为影视特效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算力”,让很多创意理念得以快速实现。例如MG这样的亚洲特效公司,就是通过与华为云共同构建渲染云平台和特效制作云平台,让散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优秀的影视特效艺术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无障碍参与项目制作,这也是未来电影工业的一种技术革新;其次,AI芯片的出现,也将对云渲染方面的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公开演讲中就曾经多次提及,华为云致力于打造普惠AI,让AI高而不贵,让各行各业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因此华为云先后发布了深度学习、图像搜索、EI智能视频系列服务,目标就是推动AI在行业应用场景落地。

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更强算力的推动下,中国的特效制作领域势必会逐渐拉近与国际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而更多由特效公司与云服务商共同研发和打造,适合视频特效企业的技术能力、合作机制,也将会对这种赶超起到推动作用。

【结束语】

懂懂正准备去三刷《流浪地球》,因为了解了这部电影更多的幕后信息后,心里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剧本撑起了骨架,特效丰满了血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打造出了一部佳作。

在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2019年,整个社会开始关注科幻题材影视作品,关注中国科幻电影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是《流浪地球》的另一份成绩。对于MG和华为云这样的幕后英雄而言,一部《红海行动》或是《流浪地球》的成功依然不够,如果要许一个心愿,我们希望是……《三体》!如果要加上一个时限,我们希望是——后年!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

  • 由云入端:一场云计算巨头的闯关游戏

    2016年的时候,分析机构Gartner曾预测,如果到了2020年,公司还没有选择上云,那将会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没有互联网一样. 如其所料,2020年,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果然都因云发生 ...

  • 比被裁更恐怖的是,不会面试了?来教你一招!

    万能的大叔的第1077篇原创文章 锦鲤附体,心想事成 从去年开始至今,互联网圈就刮起了一股"裁员"风. 不管是BAT,还是OFO,都难逃脱. 不幸"被裁"之后, ...

  • 科幻电影元年的大门,这么快就被他关上了?

    借着年初<流浪地球>的热度,鹿晗和舒淇主演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一直被寄予厚望.因为<流浪地球>已开启了"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这一部当然得接 ...

  • 与流浪地球无关

    为什么会期待<流浪地球>? 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作品.它融合了故事.特效.情怀.未来.可是关于宇宙科幻片,论场面.论情节,早已有<星球大战>.<星际迷航&g ...

  • 《流浪地球》破40亿,是偶然也是必然

    本文原题:<流浪地球>破40亿,是偶然也是必然 --<流浪地球>破40亿,中国科幻电影的路还很远 截止到目前,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票房破40亿,超过<红海 ...

  • 如果连《流浪地球》都还要差评的话,国产的科幻片就真的没有方向了

    今年的春节档可以说是话题满满,甚至有点话题过度了,但是最大的话题,还是<流浪地球>. 金箍棒在电影院看到的首部国产科幻大片! 开始没多久就见到一个冰封的北京城,讲真,单纯特效的细致和恢弘就 ...

  • 探秘:开发者万人Party背后的华为云园区网络

    4月24日-26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Cloud)在深圳大学城顺利举行.本场年度ICT领域开发者盛会,吸引了近万名业界大咖,华为科学家.顶级技术专家.技术扫地僧和开发者汇聚一堂,围绕" ...

  • 西数退出东芝NAND竞购的背后,苹果送的神助攻?

    上周,有消息称西数退出NAND芯片业务竞购,转而寻求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据悉,西数退出竞购的原因主要是难以与东芝方面就股权比例达成一致以及可能存在的反垄断调查风险.但今日,又有消息称西数 ...

  • 在线办公火热背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成支撑关键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意外成为在线办公市场快速增长的契机.国内在线办公在历经开工初期的"忙乱"之后,开始步入平稳运行期. 支撑在线办公走向平稳运行的云计算厂商,也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

  • 让开发者相见恨晚?!华为云软件开发云实现云上敏捷开发

    [51CTO.com原创稿件]弗吉尼亚鹿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鹿.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350万年来,这门优雅的物种延续了一种有效的生存办法--它们保存了灵活的本性和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恰恰佐证了达尔 ...

  • 数字城市“质变”:青岛如何与华为云共谋高质量发展“新基准”

    从最开始某些城市小心翼翼地尝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共识,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正在全面铺开. 无论是城市本身,还是那些服务于城市的科技企业,近些年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城市数字化实践工作 ...

  • 华为云存储空间图库占比太大

    随着手机摄像头硬件的不断升级和手机厂商对影像算法的不断优化,手机拍照为我们记录下更多的美好生活瞬间,也成为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必需工具.可是你有没有这种经历,手机里存的照片越来越多,每当浏览或者分享的时 ...

  • 4岁的碧谷插上“华为云”的翅膀

    云计算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对于云厂商,还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而言,都意味着全新的挑战和重大机遇. 5月17日,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 华为云生态峰会顺利召开,会上华为云做了2021华为云同 ...

  • 在华为云身上,看到了中国云计算的纠结与希望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华为云是中国云计算市场最大的变量,发生在华为云身上的事情,具有十分典型的借鉴价值.华为云身上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个是发展快,不是一般的快,是太快了:另 ...

  • 车联网技术进阶,开发者如何与华为云共成长?

    "电话里说不清楚,直接到现场给你们解决吧." 说完这句话,华为云驻场重庆的工程师来到了两江新区一栋办公楼里,面对面帮助生态企业卡佐科技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 这是华为云与这家车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