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槐  花

作者:宋桂忠

走在路上,突然一阵熟悉的、淡淡并带有一丝甜腻的香气扑鼻而来。抬头一看,路边隔墙一株高大的槐树探出头来,绿绿的叶子间,点缀着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有的含苞,有的盛开,随风送出一股股特有的沁人肺腑的花香。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花丛不倦地飞舞着,为优美的花叶平添了几分生动。
常见的槐树有国槐和洋槐之分。国槐的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栽种。横贯我们老城区南北大道的路中心,就有一株国槐,早年树下曾立有一块石碑,赫然刻着“敬德立马看古槐”。尉迟敬德是唐朝的开国大将,他征战路上都要于百忙之中来观瞻这株槐树,可见老槐的名气早就远扬。唐朝时便被称为古槐,这株古槐怕不有一千几百岁年纪!眼下这棵古槐,已经不古了,还算茂密的枝杈,都是在老根的基础上逐年发出来的,这条路也因之命名为古槐路。国槐也开花,但花型不美,槐实可以入药。而能开出芬芳的槐花的树,学名叫做刺槐,因为是清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所以也叫洋槐。
洋槐花开出来,都是一串一串的。欣赏槐花,要捧在手里,放在眼前,细细端详才行。刚绽蕾的花骨朵,略带弯曲,花尖微微翘起,像一艘微雕的小船,又像一只精致的荷包;待到花儿开足了,花瓣就会向四外翻开,如展翅的蝴蝶,如献蕊的兰花,洁白中带有一丝嫩黄,衬着绿绿的花托,把秀美的槐花点缀得风情万种。无数的花串挂满了树,有的独处一隅,有的则拥挤在一起,形成了一团一团的白絮,把缕缕暗香不断散发出来,引得蜂蝶齐至,行人驻足。
生活困难的那几年,食物匮乏,槐花成了最美味的食品之一。因为饿肚子的人太多,只要槐花开了,大家便四出搜寻,只要不是私家的树,总有人不辞辛苦,利用各种工具攀折槐花。凡能够得着的地方,槐花常常被一扫而净,树下枝叶狼藉,犹如狂风刮过。那时候摘槐花,一般都是用硬铁丝折弯成一U型钩,绑在竹竿的一头,套住想要摘取的槐花枝,向一边扭转直至折断,掉下来后小心把槐花串揪下放到竹筐里,有的干脆把折下的槐花连枝带叶一起带走,回家再进行处理。收获多一些的人,就像打了胜仗的士兵,脸上洋溢着喜悦和骄傲。
以前家里吃槐花,大多是馏着吃。母亲把槐花摘好洗净,撒上粗面,搅拌均匀,放在锅中蒸。蒸好了,盛在盆里凉透,再捣点儿蒜泥,往馏槐花里一掺,扒上几口,那叫一个美。槐花除了馏着吃,还可以包包子,也可以加面用油煎了,然后做咸汤,也是不错的。
现在人们也吃槐花,但那是吃腻了膏粱以后换换口味,与当年拿槐花充饥不可同日而语。
槐花好看,好吃,就连槐花蜜,在诸多花蜜中亦数佼佼者。
少年时期,够槐花是我的最爱。兴致高了,或许就爬到树上,摘下最好的花串,整个塞到嘴里,然后拉着花梗往外一扯,所有的花朵都留下来,只剩下一根光光的绿绿的细条,甜汁四溢,齿颊留香。回头一想,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真是往事如烟啊!
有诗为证:
五月槐飘香,
随风送奇味。
素花似羊脂,
绿叶欺翡翠。
远观初雪积,
近赏玉钏坠。
采撷细把玩,
不由心感佩。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