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92年2月18日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明亡,在衡山举兵抗清,战败隐遁,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至死未剃发。他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缊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建立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教育上提出要“养其习于蒙童”。政治经济上反对豪强大地主,提出均天下、反专制、认为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认为情感是诗歌的基本要求。其著作有《老子衍》,《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诗集《落花诗集》、《柳岸吟》、《遣兴诗》、《洞庭秋诗》、、《雁字诗》,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船山全书》。

玉楼春·白莲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王若水点评:

玉楼春为词牌名,上下两阙,作者这首词写白莲,借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淡雅清幽,摇曳生姿,贞静纯美的品质,喻自己高洁的人格。词起不是白莲在盛夏怒放的时节,而是在初秋,天空中是弯弯的月亮,月光洒在池塘中,微风吹皱秋水,银光舞动。这一定是词人在秋天渐冷的时候,看见池中白莲,才起感想的。当白莲初放时,也是片片碧绿的荷叶陪伴,不染污浊,香氛盈空,现在玉露清凉,风物渐变肃杀,唯有幽香如故。上阙写了秋月秋风,下阙再写荻花秋水,进一步烘托寒意,檀色花蕊的白莲依旧高傲的兀立寒池,初心不改。已是秋日,莲花将凋败,魂归何处?“水碧天空清夜永”回答了出来,这句是化用李商隐的《嫦娥》中“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羽化成仙,与天地同寿了。明末清初,词人组织抗清失败,目睹满人的暴行,凄苦无助,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与秋夜寒风中的白莲何其相似,即便是秋意凄紧,霜寒侵骨,他也要像白莲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洁白的花瓣中蕴藏着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通篇感情饱满,咏物抒情,体现了他情至诗至的创作理念。

更漏子·本意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

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是词人秋夜写景抒怀之作。一轮弯月挂在天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秋夜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结了清霜的秋叶低垂下来,幽暗角落的秋虫凄凉的鸣叫,薄酒一杯难解心中悲愁。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斜月,疏星、霜叶、秋虫是环境描写,烘托出秋夜悲凉的氛围,漫漫长夜,失眠的词人,听着漏壶滴水声响,心绪不宁,即使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因为心中有“事”,这“事”就是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阙写景,下阙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充分体现了王夫之对于作诗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的要求,他认为情感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创作中坚守“即景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意志而言随”的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