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古系列:曹向春临《石门铭》

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


CAO XIANGCHUN

曹向春

曹向春,1972年生,河南汝南人,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书协理事,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嵩山书画院专职副院长。

临帖絮语

——曹向春

近期一直关在家里,除了日常起居,别的什么也做不了。我想,那就认真临帖吧,临帖是书家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常临常新,既可不断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又可不断矫正日常创作中的习气。平时忙于各种应酬,很难拿出大块时间对所习碑帖进行通临,只能是片段式的、时断时续的,这次禁足这么久,终于逮住个机会。我告诉自己:必须倒掉“半瓶水”,回到初学状态,务必做到“察之贵精,拟之贵似”,力求像,力求无我。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不是最终目的,临帖的终极目标是“有我”,我在后面还要谈到意临和“仿”,只有意临和“仿”才能逐步走向有我。
        临帖是书家一生最重要的功课,但究竟是怎样个重要法儿?如何理解“重要”二字,怎样分步实施,怎样临创转换,却大有学问。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学书实践,我简要谈一下感受。
        一,选帖。选自己喜欢的,只有喜欢才能上手快,这个不再赘述。初学要选比较清晰的字帖,所谓“清晰”,就是电脑修过的那种,因为有些摩崖碑版年久漫漶,原拓直接影印的版本有些字很难看清笔画,不利于初学。随着功夫日深,就必须换成原拓本了,因为“清晰”的字帖毕竟失真,很难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艺术气息,只有深切体味到原拓的精气神,才能取到真经!
        二,读帖。读帖不仅仅是拿着字帖认真端详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还包括看整张拓片,更需去现场看实物。大家都知道,一幅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字法、笔法、章法甚至墨法等等,仅仅拿着字帖端详每个字是远远不够的。一般字帖都是“剪辑”了整张拓片后打乱顺序再重新组合,这就破坏了原碑的章法,上下各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左右各字之间的行气也同时消失殆尽。所以,初期读帖只须关注“字内关系”即可。在做到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谙熟于胸之后,就必须通过整张拓片深入研究原碑的章法了(顺便提一句,宁要复印的原拓片也不要硅胶制版或原碑复制品的真拓片)。同时还要实地考察原碑,仔细琢磨每个字的刀法、字口以及残损漫漶之处,“透过刀锋看笔锋”,想象古人书写时的一招一式,同时通过章法分析古人谋篇布局的策略与技巧。这一切都属于读帖的范畴,可见读帖并没那么简单,且对临帖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临帖。其实,临帖和读帖是同时进行的,读帖不精,临帖也精不了。这么多年,描红、双钩、实临、背临、意临、仿我都试过,目前除描红外,其它几种方法还都经常交叉使用。我临帖一般开始于实临,对于实在临不准的字就双钩,然后填写,反复进行几次就基本能够掌握了。在这个过程中,读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严格遵守“察之贵精,拟之贵似”的古训,要像复印机一样心摹手追。同时还要如上面提到的读整张拓片,并去实地考察原碑帖。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尝试背临,在基本能背临准确的情况下开始意临。我的“意临”不仅是加入自己的想法或个性,还会把不同风格的碑帖嫁接过来,比如拆借个别笔画嫁接到某字身上,当然前提是整体得协调。同时试着“造字”,即对字帖里没有的字,得能按照该帖的风格“造”出来,这一关尤为重要。事实上,“造字”就是古人说的“仿”、“拟”、“效”等。仿,主要是仿风格,是比临更为高级、更能突破自己的手段。仿作的内容不与原碑帖相同,但却有着明确的风格指向,是从学习古人到自己创作并形成个人语言的中介。临、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创作的先导,临是仿的基础,仿是临的升华,其目的在于参透古人笔法,师古而不泥,借古开今,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四,临帖中常见的几种弊病:1,浅尝辄止。有些人似乎什么碑帖都喜欢,但每种都坚持临不了多久,像猴子掰玉米那样,这样永远都深入不了古人堂奥;2,所谓意临。因为临不准,也压根不想临准,就号称是意临。其实,这种所谓的意临因为没经过前期艰辛的实临,根本不可能掌握碑帖中所蕴藏的各种信息,只是在自欺欺人地胡写乱画,最终成了“老干体”;3,还有些人(尤其是初学者)因为对所临碑帖了解甚浅,没见过原碑原帖,临摹时竟把崩损的石花也写出来;对漫漶的笔画也故意写得哆哆嗦嗦;把由于字口变浅,笔划中段变细直至不显线条了的地方干脆分成两笔来临,而且创作时也这么处理,这种毛病比较常见,有点儿像瞎子摸象。
        所以说,临帖是一个系统工程,过程中绝不仅仅是买几本字帖简单临临就好了,就可以创作了。不下一番苦功夫,不按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不开阔眼界提升见识,想把古人的智慧和本领学到手,基本是痴人说梦。

2020年3月24日

(0)

相关推荐